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古代农民阶级的皇权思想问题,是目前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中争论较大的问题之一,不仅对皇权思想的涵义各叙不一,而且对其性质和特点也众说纷纭,甚至有的同志认为“缺乏皇权主义倒是中国农民战争的特点。”因此,展开讨论是十分必要的。 要明确“皇权思想”的涵义,应首先明确“皇权”一词的涵义。“皇权”,就是指封建皇帝的权力,这一权力在封建社会是至高无上的,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它是封建国家权力的象征。封建的“皇权”在封建意识领域里的直接反映,就是“皇权思想”。皇权思想首先是承认皇权存在的合理性,具体表现上就是实行皇帝的命令和接受皇帝的封赐;其次是承认皇权的直接代表——皇帝是现实生活中的最高主宰,在具体表现上就是“拥护好皇帝”;第三是承认封建皇权的世袭制,在具体表现上就是承认王位的传子制度。皇权思想,就其阶  相似文献   

2.
公共领域是公众对公共问题进行公开、理性、自由言论的活动空间,教育问题呈现出公共性品质彰显其与公共领域的密切关系.专业化时代教育研究者对专业性的过度追求导致教育研究对公共领域的疏离,而教育研究与公共领域的不可分割性要求今天的教育研究者关注更多公共问题,在专业探索的同时拥有公共关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历史和思想史的发展层面对鲍敬言的“无君论”进行了分析与评介。指出,鲍敬言的“无君论”的理论出发点是道家“自然无为”的形上理念。其“无君论”主张既是对儒家名教伦理的大胆否定,也是对封建专制下的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鲍敬言对封建专制皇权的抨击与痛斥在思想领域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他对理想社会的设计也明显带有道家自然主义之风韵。  相似文献   

4.
该文将《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放在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着眼于封建皇权对女性的魔力与制约进行描述和评析,从而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争夺皇权的参与者,维护是极的牺牲品,实现皇权的工具。进而指出:《三国演义》中女性的人格意义,全是在皇权的天平上进行价值判断:凡维护者,皆肯定;反之,则否定;连同伦理道德,也必须屈从之。从而,揭示了三国女性的皇权崇拜的奴性意识以及由此而被扭曲了个性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5.
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是在与私人交往相区别的意义上使用了公民交往的概念。在20世纪的哲学家中,哈贝马斯深入洞察了发生于近代劳动与交换领域的交往又与之相互疏离的市民的公共领域。这种交往可以被概括为公共交往,并在理论的思考上区别于私人交往。公共交往与私人交往的相互疏离,是近代以来的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私人交往关系在基本性质上是特殊主义的,人们用于支持朋友和伙伴间的友爱的基础也是共同交往所产生的感情关系。在公共生活中,交往关系是“普遍主义的”,这种关系上的相互有效性要求所诉诸的是人们对陌生人或“一般人”的法律的相互关系,以及基于这种关系的尊重与平等相待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服务型教育政府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范围内政府对传统行政模式的改革,教育领域也掀起了一场以市场化、民营化为主题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教育伦理、政府管理教育的公共职责都或多或少地疏离了公共利益这一中心理念,公共利益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公共服务以公共利益、民主治理为核心理念,在实践中力求通过构建服务型教育政府来不断完善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责,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新公共管理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封建社会,神学思想影响王朝政治的方式是多样的,其产生的社会作用也是复杂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封建统治者利用神学思想以维护其统治;二、神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封建皇权;三、进步政治势力以神学思想为武器与腐朽的封建当权者进行斗争。  相似文献   

8.
中国封建监察制度是国家机器的制衡器。从秦汉至明清,中国封建监察制度的发展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进程同步。它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而诞生,又随着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渐趋完备。在演进过程中,封建皇权对监察机构控制的逐步加强与监察机构不断完善就成为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9.
财富的循环     
皇权只有借助封建官僚才能统治整个帝国,但是封建官僚自身就是一个强势分利集团,他们会借助手中的权力疯狂掠夺帝国财富皇权根本就无法彻底遏制这种掠夺,毕竟联系皇权和封建官僚的纽带恰恰就是掠夺财富的权力。  相似文献   

10.
皇权神化是秦汉封建专制体制的主要特征.它渊远流长,对后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对秦汉皇权神化的原因、主要内容及其后果进行探讨,对于了解秦汉封建专制体制的特征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对于了解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原因,都是很有必要的。一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由于封建地主阶级总结了以往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经验,继承并发展了“王权神授”论,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儒、法、阴阳家相  相似文献   

11.
与西方社会重建公共领域所遭遇的权力渗透和经济挤压不同,中国媒介公共领域的形成缺乏的是制度性空间。但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双重互动导致的媒介排斥所引发的媒介合法性危机,也在促使媒介在可能的空间里靠近公共领域的精神。其中,面向中产阶级,引领社会责任,也许是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2.
公共领域是一个处于私人领域和国家之间的社会交往及理性批判空间,其核心是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网络的发展无疑给公共领域的构建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助长了消费主义的泛滥,带来了严格的信息过滤以及社会群体极端化、分裂化的倾向,使公共领域的构建面临新的困境。而这一困境的解决有赖于自由表达体制的建立和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汉娜.阿伦特作为最早对公共领域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的哲学家,她在分析人的条件、极权主义起源和现代西方宪政困境等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公共领域问题的宪政理论价值,并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理论解决建构起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公共领域理论系统。这一理论的提出,既是她本人独特人生经历的时代感悟的理性成果,又是她对20世纪欧美社会的政治现象、政治过程和政治思想变迁的理论反思的结果。它不仅体现了阿伦特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哲学家理论创造活动的卓越之处,而且也奠定了她在公共领域理论发展史上的开创性地位。事实上,正是阿伦特的理论创建活动才使“公共领域”概念化,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和独具特色的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14.
从对科举制度的渊源、开启、定型、革新和终结的历史考察中可以发现: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关于科举制度的评价。有人认为,科举制度是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最令人赞赏的方法,也有人认为,科举制度是人类所发明的最恶劣的知识枷锁。由此观之,科举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因而其影响也具有典型的双重性。这种两面性和双重性对于当今的有关制度建设具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作为园林雏形的苑囿和别业都是生态良好的居住环境,但皇家园林却将其当作财富和国力的象征,士族园林将其当作表达情感的符号,公共园林将其当作公众休闲游乐的场所。实现园林的居住价值,也就是实现居住环境的园林化,这是在后工业社会回归绿色居住方式的必由之途。  相似文献   

16.
刘宋时期,为重振皇权、抑制世族势力,引宗王全面参政,由于宗王势力的膨胀,导致空前残酷的宗室大屠杀。在宗室内乱中,寒人与宗王、帝王彼此利用。寒人或被倚作心腹、参与高层机密,或直接被利用为屠杀工具;寒人也利用宗室的矛盾获取或扩大自己的利益,势力也得到了扩张。  相似文献   

17.
组织体系存在的体制问题实质是组织体系之内或组织体系之间存在的权力主体的构成不当、权力主体之间权限设置不当而产生的问题。体制问题具有系统性、结构化和复杂化的特征。严格意义上的体制问题只有五类。诊断体制问题既要从体制问题产生的领域层面又要从体制问题产生的要素层面进行。一般意义而言,引起体制问题的主要要素有:职能归属、财政管理制度、人事制度、绩效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8.
"公共领域"是法兰克福学派最后一位批判理论家哈贝马斯政治、经济哲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是指介于公共权力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自由交往空间。"公共领域"一直是众多新闻传播学专家和学者心中的理想,而BBS"电子论坛"以其匿名性、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点,为公众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言论空间,提供了一块观点和民声集散地,具有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特征,为学界和业界实现该理想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公共领域在挑战中应运而生。从意识到“变”的必要性到致力于变革技术,从主张变法到主张变体,从制度革新到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变,近代中国公共领域走过了曲折的历程。虽然近代中国公共领域有着某些先天不足,但它对于当代中国公共领域依然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秦汉相权之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相权之变迁,从形式上看,是一个由丞相独相制到内朝尚书和外朝三公分权再到丞相独相制的循环,但实质上,却有一个由集中到分数,由外朝到内朝,向皇权靠拢的过程,这种变化,除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和皇权专制制度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皇权和相权冲突的原因以外,还与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统治指导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