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论是父母还是老师,不论是家庭还是国家,都希望对于儿童的教育通通能够取得成功,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望能够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2.
浅谈期望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辽宁省丹东市东港二中谷运艳期望教育就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并以此不断地鼓励和暗示受教育者,使其增强自信心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目标的教育过程。在哲学上体现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来实...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德育思想包括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其核心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利用主体性,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由此提出的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主张实际上就是希望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的期望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选择和判断。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关键不在于培养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而在于加强正确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4.
肖川 《江苏教育》2007,(19):24-25
教育之于人,既完全可能,又非常必要,而人——作为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作为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人们怎样看待教育?通过教育要达到何种目的?这便是教育的意向性问题。换言之,教育的意向性,即人们对教育过程及其结果所抱的态度和期望。教育的意向性既有社会的,也有教育者的和受教育者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教育目的的控制性与选择性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就是通过教育让受教育者达到的状态。教育目的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总体上都反映了受教育者应当达到的状态,这种应当达到的状态一般是指受教育者还没有表现出来,而通过教育则可以达到的状态。从对教育目的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制定者”期望受教育者达到的状态,这其中包含着“制定者”的“理想”,但这个“理想”又是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可以达到的“理想”,因此这部分“理想”可以作为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6.
邹清如 《考试周刊》2009,(41):232-234
期望教育就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以此不断地鼓励和暗示受教育者,使其增强自信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目标的教育过程。其在教育心理学上则体现为从学习动机的形成到学习目标的实现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班主任在工作中应用期望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相似文献   

7.
教育和德育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和德育均指学校教育和学校德育.所谓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毛茵 《甘肃教育》2008,(4):27-27
期望教育就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并以此不断地鼓励和暗示受教育者,使其增强自信心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目标的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9.
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互动特征再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互动特征再探刘晖笔者曾撰文认为,从微观的操作层面看,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信息传播和控制信息传输的过程:教育者把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通过双方的互动(interaction),受教育者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某种期望...  相似文献   

10.
教师期望效应就是教师不断对学生树立信心和给予期望,不断鼓励和表扬。教师期望效应实质就是对受教育者实施一种爱的教育、人性化教育以及对其设置更高的期望目标,使他们的成绩沿着教师期望的方向不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期望教育就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并以此不断地鼓励和暗示受教育者,使其增强自信心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目标的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检测与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检验道路教育是否有效,归根结底要看教育对受教育者所产生的影响。道路教育的实效性从根本人说,应体现为教育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朝着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或转变。为此,提出了知晓度、认同度、内化度以及行为的意向性、一贯性等实效性检测的指标和检测方法,并对实效性评价的可靠性问题提出了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13.
教师期望效应就是教师不断对学生树立信心和给予期望.不断鼓励和表扬.教师期望效应实质就是对受教育者实施一种爱的教育、人性化教育以及对其设置更高的期望目标.使他们的成绩沿着教师期望的方向不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育和德育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和德育均指学校教育和学校德育。所谓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德育思想包括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其核心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利用主体性,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由此提出的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主张实际上就是希望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的期望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选择和判断.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关键不在于培养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而在于加强正确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优质教育,是指通过高效的运行系统,促进受教育者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以满足受教育者的自我成长需要和社会对受教育者素质的要求的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统称。优质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前提,通过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而生成出最佳的教育效果的教育。优质教育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强调为受教育者开发和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追求受教育者潜质的发展。优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高效,它关心投入与效果的关系,期望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好的效果。优质教育需要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持。开发和利用优质…  相似文献   

18.
对孩子抱着殷殷期望的父母,都希望给孩子好的教育,但是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呢?正如毛泽东所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作为外因的教育要想起到好的作用,一定要顾及受教育的人,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身心发展状况,进行适时、适度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对孩子抱着殷殷期望的父母,都希望给孩子好的教育,但是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呢?正如毛泽东所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作为外因的教育要想起到好的作用,一定要顾及受教育的人,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身心发展状况,进行适时、适度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瞬时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在针对受教育者个体行为即将产生、正在产生或产生之后的“瞬时”机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教育工作者所希望达到的控制受教育者情绪、不良行为的矫正和今后努力方向等信息,通过简短的语言、行为有效地传递给受教育者,从而触动受教育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使其在心灵中最纯真、最真实的支点上产生碰撞,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