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花”考     
“杨花”一词经常出现于中国文学作品中,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意象,也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题材。“杨花”究竟是什么呢?大多数地方都把它解释为“柳絮”,那么“杨花”是不是“柳絮”?为什么把“杨花”称之为“柳絮”?为了解答这一系列问题,本文首先从杨、柳谈起,着重从文献学角度对“杨花”加以考释。  相似文献   

2.
童年的杨花     
清晨下楼,微曦初露,我惊喜地看到校园的杨树路上已均匀地铺满了杨花,不时地还有一朵朵新鲜的杨花在微风中脱离枝头飘坠下来,发出噼噼啪啪的细碎而清XIANDAIYU脆的声响,如同夏夜隔着烟绿的纱窗倾听雨点滴落在窗下芭蕉上的圆润的清音。三五个中年妇女提着小竹篮,正蹲在地上捡拾。这一幕无比亲切、自然、质朴,像熟悉的童谣,唤回了我久远的回忆……记得小时侯,还没有那么多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没有那么多冷若冰霜的住宅小区,我家———一座小小的平房,静静地蜷缩在一条温暖的小巷里,小巷红砖铺地,白墙青瓦,绿杨成荫,深深的,幽幽的,笼罩着…  相似文献   

3.
杨花     
我拍摄白杨树上的鞭毛虫,它们正把杨花纷纷撒落下来。蜜蜂儿迎着太阳顶风飞着,犹如飞絮一般。你简直分辨不出,那是飞絮,还是蜜蜂,是植物种子飘落下来求生呢,还是昆虫在飞寻猎物。静悄悄地,杨花蒙蒙飞舞,一夜之间就铺满了  相似文献   

4.
杨花     
这一串一串凋零的春梦遗落在街市没有人留意你杨花芬芳怎样一个故事行人急急匆匆蚁群忙忙碌碌都不曾片刻停留你在一片荣华中,哭没有泪也没有声杨花@王新琳  相似文献   

5.
杨花诗揽胜     
柳絮为何又叫杨花,这里有一个民间传说。隋炀帝杨广开凿运河,动员民众在运河沿岸植柳,凡种活一棵柳树者辄奖励细绢一匹,于是百姓争先恐后的栽植。隋炀帝不仅亲自植柳,并赐柳树姓“杨”。此后,杨柳便亲如一家,不分彼此了,既然垂柳可称为垂杨,那么“柳絮”称为“杨花”也就顺理成章了。  相似文献   

6.
杨花     
风起时,我看见杨花的背影消失在巷口——放肆的笑声和飞舞的落叶、苍凉的金黄弥漫天地。也许该下一场如杨花般的雪了,也许那样她才不会再孤寂,我想。  相似文献   

7.
杨花     
我拍摄白杨树上的鞭毛虫,它们正把杨花纷纷撒落下来.蜜蜂儿迎着太阳顶风飞着,犹如飞絮一般.你简直分辨不出,那是飞絮,还是蜜蜂,是植物种子飘落下来求生呢,还是昆虫在飞寻猎物.  相似文献   

8.
《梅雨潭》一文。有这样一段叙述:“那溅着 的水花,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 之所以得名、 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 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像是杨花了”这 里的“杨花”,系指柳絮。 柳絮为什么称杨花呢?原来,柳树在古代是一 种吉祥之物。友人回归,主人往往要折一支柳枝相赠,以示挽留之意。因为“柳”谐音“留”。到了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运河,号召民众在河岸植柳,每种活一棵者,奖细绢一匹。于是百姓争植,岸柳成阴。隋炀帝为了显示他的威风,就举行了他亲自植柳的仪式,并挥御笔书赠柳树姓杨…  相似文献   

9.
问: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梅雨潭》一课中有这么两句话:“但是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像是杨花了。”“杨花”是指的什么花呢?同教材的几位老师都说不清楚。我们先是看“教参”,“教参”上没有说。又查《现代汉语词典》和新  相似文献   

10.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事物写活了。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而且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这一“闹”字,把读者的思绪从杏花枝头延伸到意趣盎然的广阔的春色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此句层深意深。一层:见花落泪;二层:含泪问花;三层:花无情不语;四层:花乱飞去。这种借物表情的写法,反映了女子内心的痛苦,烘托了她怅然若失的心情神态。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相似文献   

11.
<正>每年的春末夏初,我最喜欢的就是看杨花。一场接一场的杨花,像一片片的雪花,将春天舞成了白色的世界。那种纷纷扬扬的情感,那种铺天盖地的情绪,总是令人目不暇接,在天与地的舞台上看到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舞会。岁月的车轮不住地前行,从一个季节抵达另一个季节,仿佛从一个小站走向另一个小站。冬天的雪花以纷纷扬扬的形式告别,杨花又以纷纷扬扬的形式开始。有时我  相似文献   

12.
在苏轼词中,杨花、梅花、落花是常见的审美意象,这种意象的艺术魅力,与其说是生活的写照,不如说真实地寄托了苏轼的人生理想,再现了他的人格和精神。一、杨花意象:缠绵又无尽的哀思细观苏轼词作,杨花是他寄托情感的重要意象之一。让我们以他的经典作品《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为例细细品味: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梦随风  相似文献   

13.
名句赏析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注释:烟,指雾气。春意,春天的气氛。句意:在雾气缭绕的绿杨林外,清晨的寒气不重,红艳的杏花开满枝头,春意正浓。说明:语出宋代宋祁的《木兰花》。这两句对仗工整自然,词意艳丽可爱,历来为人吟玩不释。词人善于用听觉写视觉,以动写静,“闹”字一落笔,顿觉枝头繁花簇簇,蜂旋蝶绕,春意盎然。宋祁被称为“红杏尚书”,当之无愧。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注释:过,飘过。句意:庭院里月色明亮清澈,无数的杨花飘过却没有一丝影子。说明:语出宋代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这两句虽然仅仅写了月色、杨花…  相似文献   

14.
【出处】唐·吴融《杨花》:"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空濛濛。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杨花不同群芳争奇斗艳,自甘飞扬于碧野晴空。百花总是叹恨风把自己吹落了,只有杨花偏偏喜爱风。)【哲理链接】对于同一事物,因各自的立场不同,认识不同,所以观点和结论也就不同,对之爱憎和取舍也会不同。  相似文献   

15.
杨花意象是千古永恒的诗歌意象,杨花的文化意蕴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惜春伤感、离恨哀思、轻薄低贱、凄苦薄命,这四个层次共同构成杨花的文化意蕴体系,这种体系是由杨花的本身固有的特质和文化传承层积这两个因素相互发生作用而成的。  相似文献   

16.
我听到,花瓣纷纷从枝头飘落的声音。即使看不见,也能隐隐约约感受到花的香味,在脑海里描绘落花满天的情景。  相似文献   

17.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是韩愈诗中颇富奇趣、意蕴丰厚的小品,历代选本少有漏选它的,然而,对诗意的理解却是众说纷纭。情景说。此诗另有一个标题“游城南晚春”,由此可知诗中所描写的就是晚春郊游, 即目所见,触景所思。综观全诗,描绘了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热闹图景。晚春将尽, 草木有“知”,“百般”留春,吐  相似文献   

18.
“落英”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中都有两种释义:一为“落花”,一为“初开的花”。《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一句的“落英”,人们习惯性地将其解释为“落花”,初中语文教材也从此说。笔者认为此处将“落英”解释为“落花”有不妥之处,它的正确解释当为“初开的花”。不难看出,“武陵人”发现桃花源应该是在农历二三月份的春汛时节。此时渔人忙着出船捕鱼,农民正在春耕、春种(“往来种作”)。农历二三月份,“桃花始开”,所以旧时春汛也称“桃花汛”、“桃汛”、“桃花水”。春天里百花齐放,万紫千红,陶渊明在虚构场景时不写其他花…  相似文献   

19.
读谢大光的散文《落花枝头》,像是饮一杯飘香的碧螺春。初饮清淡无奇,细细品味,却发现齿颊留香,意味隽永。作者运用审美的观点,用富有哲理睿智的头脑去思考,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美景,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景中内含的哲理。作者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不写鲜艳无比、万紫千红的春花,却写春花红褪后花开热烈的石榴花,并极力描绘石榴花的灼灼风韵,在美景中融入了作者的由衷赞美之情。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物以生命和情  相似文献   

20.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是一首咏杨花的词。其首句即出手不凡:“似花还似非花”,紧紧扣住杨花的特征。好像是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珍惜就任由她到处飘落。“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反用韩愈的《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之意,谓杨花不是无意地抛家傍路而飞,看似无情,却有她的愁思。杨花在空中飞舞,像是索绕着女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