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古代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曾长期居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较之齐鲁文化、巴蜀文化等,更具有成熟性、丰富性和典型性等独特品格,引起了学界同仁尤其河洛地区学者的重视。在近20年的河洛文化研究中,各种有关河洛文化研究的会议相继召开,也发表和出版了许多论著。其中最突出的成果,就是河南科技大学薛瑞泽、许智银先生的新著———《河洛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10月版,以下简称《研究》)。该书由著名历史学家高敏先生作序,约35万字,共分为八章,即“河洛文化的研究概况”、“河洛文化研究的基本问题”、“河洛文化的滥觞时期”、“河洛文化的形成时期”、“河洛文化的发展时期”、“河洛文化的繁荣时期”、“河洛文化的持续发展时期”和“河洛地区的对外交往”,不仅对以往研究作了全面总结,而且对诸多研究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都提出了作者的独到见解。细读《研究》,一个最深的感受就是内容的丰富和生动。在第一章中,作者从河洛文化研究的缘起开始,一方面介绍了河洛文化的研究组织和已有研究成果,一方面展望了今后河洛文化研究的趋势。作者指出:“总结河洛文化研究十余年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用成果不少、问题颇多来概括。”而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2.
"河洛文化高层论坛(2014)——回顾反思前瞻"对1989年以来,尤其是近10年的河洛文化研究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总结,充分肯定了河洛文化研究近25年的成绩,认真反思了河洛文化研究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指出目前的河洛文化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今后的河洛文化研究应立足于这一初级发展阶段制定规划,确定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河洛文化研究》一书对河洛文化的研究概况、相关概念、河洛文化的发展及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是一部新世纪河洛文化研究颇具学术价值的力作,必将在学术界产生重要的影响。全书架构合理,行文流畅,内容翔实,具有全面性弄口创新性等特点。此书饱含着作者对家乡的关爱之情及学者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河洛文化及河洛文化研究的关注与热爱,以及对当前研究不足的忧虑。其关中不足的是对宋朝以后河洛文化发展情况的论述有些简略。如果能加上一些图片会使该书大为增色。  相似文献   

4.
河洛文化与当代河洛文学研究有着立足地域又超越地域的学术价值.河洛文学既是河洛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创造,它沉潜着河洛地域的文化心理、价值规范和精神特质.以河洛文化为视阈研究当代河洛文学,能阐释和把握其精神图象和风格特色,绘制补充当代中国地域文学的完整地图.河洛王都历史、伊洛理学、道教文化是揭示当代河洛文学文化身份的重要精神维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代民间歌谣十分丰富而生动,以其鲜活、独立的民间姿态保存着社会生活和民间普遍社会情绪的原生态。它的传播与流变准确地反映了社会文化变迁和民众情感与审美倾向。随着人们对区域文化研究的重视,也愈来愈重视在文化视角下对文学现象的全息研究。河洛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积淀丰厚,其传统文化生态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而民间歌谣是河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民间精神生活的活化石,在河洛文化视野下研究它,无疑是我们对河洛文化的全息化观照。所以调查和研究民间歌谣,对于丰富河洛文化的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河洛文化是我国历史上的主流文化,河洛文化的强势确立了河洛方言的雅言地位,并成为今天北方官话的源头。河洛方言表现出源发性、正统性和兼容性的特征,对今天汉语史的研究仍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河洛学与河洛文化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作为中华最早的地域文化,河洛文化研究已具备形成一个学科的基础。河洛学研究的对象,是从远古到清末河洛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相关区域文化关系。它有“道器合一”的综合性等特点,是“国学”和其他区域文化学研究的基石,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第十三届河洛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0月13日在台北举行。会议总结了河洛文化研究的丰硕成果,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会议探讨了河洛郎的含义和名称的来源,认为河洛话中保存了古汉语语音和词语上的许多特点,总结了河洛郎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出台湾地区不仅受到了河洛文化的深刻影响,也受到了海洋文化的影响;闽台文化是河洛文化与闽台地区土著文化相互融合、不断发展的成果。会议讨论了台湾朱子学与洛学的渊源,认为儒学在台湾文化中处于重要地位。探讨了岭南文化的产生及在海外的传播,考察了客家文化在世界播迁的情况,并将河洛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联系起来。会议成果丰富,进一步深化了河洛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河洛文化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河洛文化,首先要界定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域范围,《河图》、《洛书》出现时的河洛地域范围,不可能偏离中心太远;其次是研究河洛文化,必须突出其核心内容和特征,不能无所不包的将其泛化;再次是研究河洛文化应当着力探讨其在近现代以来的变化与表现;最后是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来审视河洛文化的"衰落",区分哪些是历史的必然,哪些是不该发生的文化萎缩。扬弃与吸纳是文化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有力推动下,地域文化研究近年来成为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河洛地区由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处于中国古代政治和经济的中心,有关河洛文化的研究课题更是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参与,相关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多是浮泛的人云亦云,鳞爪之见,惜乎系统的高水平的河洛文化研究专著却不多见。近期出版的薛瑞泽、许智银教授的《河洛文化研究》专著(民族出版社,  相似文献   

11.
从走出书斋深入黔西北彝族文化的田野考察中,感受到黔西北彝族文化的历史底蕴非常厚重,文化积淀内涵丰富,在中国彝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具有重要的学习、研究和参考价值,是打开彝族文化许多不解之迷的金钥匙.结合民族学的相关知识,应从认识和保护两个角度展开对黔西北彝族文化深入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论道教在彝族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约于东汉末期传入彝族地区,唐代因南诏王室的倡导进一步发展,元、明、清时期在彝区普遍流传,并融入到彝族社会中,对彝族政治、民间文学、民俗学等产生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关于"垓下"的位置,今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承袭《史记正义》的观点,认为垓下在今天的河南,具体又可分为"陈下说"(今河南淮阳)和"苦县说"(今河南鹿邑)。另一种则坚持《汉书.地理志》的观点,主张垓下在今安徽灵璧东南。本文通过对不同观点论证过程的分析评议,指出"垓下"的位置仍应以《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为是。  相似文献   

14.
通过考证认为,古《连山易》确实存在,贵州水书《连山易》是古《连山易》真迹,水书文字远早于甲骨文,湖南会同县的连山乡是连山易的发源地,连山易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农事历法;另外,对困扰学界的"易学谜团"给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析云南红河彝族舞蹈中江外、江内之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外彝族”和“江内彝族”作为云南红河彝族的两大支系,虽然同为彝族,但在语言、服饰、居住环境、生活习俗上却有很大的区别。舞蹈更是如此,展现出它们各自原始而真实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伏羲"来源于彝语"蛇"的称谓。彝语支民族中古时期称"乌蛮"、"白蛮",与《说文》"南蛮蛇种"之说所记载的彝族蛇崇拜历史是相吻合的。而"伏羲"一词的语音及语义,在彝族及彝语支民族当代的语言中还有所保留;"伏羲"神话传说中所反映的人类婚姻家庭形态,在彝族及彝语支民族的神话传说中也广泛地存在着。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在历史上曾经有三个民族在这儿发挥过深远的影响,最早是藏族、接着是漠西蒙古和硕特部,最后才是彝族.这一特殊的历史过程使得今天在这里所看到的文化生态特点既有别于凉山腹地,又与藏区不同.但从今天调查到的当代彝族生计着眼,却可以清晰地看到彝族文化对这里的特异生态环境作出了成功的适应.其社会生产效益和生态维护成效,都比大小凉山彝族地区更能彰显文化再适应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s of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A and-B alleles and HLA-A-B haplotypes in the Yi ethnic minority of the Yunnan Province, situated in southwestern China. Methods: DNA typing for HLA-A and-B loci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based typing (PCR-SBT) method on 114 randomly selected healthy individuals of the Yi population. The allelic frequencies of HLA-A and-B loci were calculated by direct counting and HLA-A-B haplotypes were estimated ...  相似文献   

19.
塔甸彝村和街子汉村位于滇中峨山彝族自治县西北部山区。由于历史上的资源占有、政治隶属以及经济共同体的发展等原因,两村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立场,一直以来发生着一系列彝汉矛盾。当地链接两村彝汉民族的街子及其开新街仪式活动,充当着彝汉族群边界的角色,划定和界分着彝汉两个民族的身份和文化认同。近年来随着经济一体化发展,国家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公民社会养成的推进,彝汉族群边界逐渐出现弱化和跨越现象,两村彝汉民族关系呈现出和谐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支嘎阿鲁在彝族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中广泛传颂,渗透到各种彝族文艺形式之中,形成了高大丰满的形象,在彝族文艺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支嘎阿鲁形象对彝族的认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人物或者形象都无法代替的。即使到了今天,支嘎阿鲁形象的影响仍然广泛而深远,承载着彝族的共同精神寄托,是彝族认同的重要纽带,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