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传统的社会主义观”辨析木子,廖鹤近来,在教学中学生常问及何谓“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的问题。其缘由是学生对在有些文章中多次出现的这个提法,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作“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和“新社会主义观”的划分,觉得不好理解。针对这个疑问,我们做了点研...  相似文献   

2.
试论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我国传统礼义廉耻观的现代转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礼义廉耻观从社会成员个体修养入手,强调“尚礼”和“知耻”的统一,突出道德教化,着眼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胡锦涛将中国传统礼义廉耻观的精髓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对传统礼义廉耻观的发展与超越,实现了对传统礼义廉耻观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历史性突破,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基于社会主义本质论,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全面发展和超越,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的重大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对于梁启超的社会主义观,以往学术界存在一些误解.本文通过全面的考察,指出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较早注意和研究社会主义的先驱之一,他对社会主义持肯定和赞成的态度,对社会主义学理的把握比同时代很多中国人更为准确,对中国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梁启超关于“社会主义若专注分配而忘却生产,则其运动可谓毫无意义”的观点对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现实情况与传统理论按劳分配学说的提出,从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问世,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多年了。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资料的分配方式提出了设想,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再是按资本和劳动力价值分配,而是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资料分配的唯一方式。对于马克思这种设想,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都是完全赞同并始终坚持的,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始,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努力付诸过实践。  相似文献   

6.
一、树立社会主义企业“效率观”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体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正平等、效率、竞争方面。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个人收入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企业的“效率观”贯穿于社会再生产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大环节的全过程。可见,研究这一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刘少奇十分重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分配问题,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大分配”观。这一分配理论的鲜明特点是:将分配问题看作所有制解决之后的重要问题;分配理论包含了国家如何分配宏观经济资源的问题;不仅对分配的理论和原则进行了阐述,而且对贯彻分配原则的制度保障也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刘少奇提出,分配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解决好分配问题关系重大;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解决好劳动用工制度,保障按劳分配等。这些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分配观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的社会主义分配观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分配观。马克思主义分配观中国化的进程,始终贯穿着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发展、全局与局部、过程与目标相统一的内在逻辑。深入探讨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分配观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对于破解当今中国社会分配难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兰英 《南平师专学报》2004,23(3):29-30,16
邓小平理论突破传统社会主义观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解,把社会主义与世界现代化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论。邓小平理论把现代化作为全人类的财富。认为资本主义只是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方式,并认为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合理的实现道路。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的社会批判理论家、女性主义者南茜·弗雷泽致力于社会正义理论研究.她从客观、社会的视角审视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转向”,认为“承认政治”与“再分配政治”的“二元主义视角”(或者用“承认政治”取代“再分配政治”的做法)严重弱化了对新自由主义霸权的批判,是一种悲剧性的历史讽刺.因此,她提出一种整合“再分配正义”和“承认正义”的“参与平等”正义观.从社会正义到性别正义的前提是对女性主义社会性别问题的重新阐释,因而她提出一种“二维”视角的新社会性别观,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实现性别正义的“二维”路径.她的性别正义观为左派的政治斗争和女权主义等新社会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批判武器和实践指导.她的性别正义观更多是政治的,因此具有更加强烈的现实性和批判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观”——使命观、大同观、生态观、价值观。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传统文明”与“现代实践”的辩证统一,秉持“人民至上”的使命观,将“天人合一”生态理念与现代化生态图景相契合,致力于实现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同时并举的现代化价值取向,铸就了独具民族风格与时代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创造性发展和现实性超越,厚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文化底蕴,彰显了“天下为公”大同观的使命担当,也为世界现代化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伟蓝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命题,也是新社会主义观的核心。与之相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关系要求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方案,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命题和准确概括,实现了从含有空想因素的公平优先分配观,到效率优先的分配观的转变。社会主义本质与效率、公平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正确认识和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对科学选择和把握中国现代化的发…  相似文献   

13.
为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国家教委对硕士研究生的毕业分配制度进行了从“计划分配”转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分配的改革。几年实践证明,“双向选择”与传统的计划分配相  相似文献   

14.
“以德治国”思想与传统“德治”思想从内容到实质都有着极大区别,是具有科学内涵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也是对“依法治国”的坚持和补充,实施“以德治国”方略,须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庸方法论与邓小平和谐社会观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但他所追求和建设的社会主义就是一个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邓小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犹不及”、“执两用中”、“和而不同”、“和合之道”的思维方式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它既是中国古代“中庸”文化传统在现代的发扬,也使“中庸”的思维方式得到了更新和升华。努力挖掘中庸方法论与邓小平和谐社会观之间的联系,有助于从思想根基上加深对邓小平和谐社会观和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孔子经济思想的合理内核及其现代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以“仁”为基点,以“义”为原则,以实现“民之所利”为目标的经济思想,包括“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均无贫”的分配观,富民养民、先富后教的可持续发展观等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极可宝贵的思想资源,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孔子说“和为贵”,孟子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了一种“和谐”观。我罔政府继承了中国传统优秀的“和谐”观,分析了当下中国的形势和任务,2005年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突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18.
发生在20世纪中期的中苏大论战,论题十分广泛,而有关社会主义运动所处的时代环境的问题则构成了大论战的第一位问题。苏共坚持“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观,并由此制定出和平共处等“三和”战略;而中共则信守传统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观,奉行“革命”战略。于是,中苏两党围绕这一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并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理论问题的争论。  相似文献   

19.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实际 ,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 ,适时的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新的治国方略 ,并强调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 ,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对治国理论的新发展。同时 ,也构成了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德治观的重要内容。一、科学分析中国的德治传统 ,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 ,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德治观教育的内容维系民族历史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正是人类文化的传承性。坚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实现“古为今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20.
要:加入WTO后,我国传统高等教育运行规则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它客观地提出了加速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程的要求。但高等教育运行规则的转变必须建立在大学观念转变的基础上。传统的“教化观”、“保姆观”、“服务观”和“代表现”使大学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形势的要求,它应该被新式的“协商观”、“契约观”、“自律观”和“委托观”所取代,这些观念的转变将改变高等教育运行的总体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