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物理学中有两个“g”——“g=9.8牛/千克”和“g=9.8米/秒~2”。但人们对这两个“g”并非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在一些物理教科书及著作中,对这两个“g”的关系,常可看到这样或类似这样的论述:“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如果用G表示物体受到的重力,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g=G/m。  相似文献   

2.
现行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中,对阿基米德原理,只介绍了内容而未列出公式,没有进一步阐述.这对于解决有关浮力问题会产生一定困难.为此特介绍下列内容,供同学们参考.一、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用公式表示:F浮=G排=ρ液gV排(因G排=m排g,m排=ρ液V排)上式中,ρ液表示这种液体的密度,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g是物体重与其质量的比值常数—9.8N/kg.通过上面的公式,可知F浮—浮力大小,跟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但是跟物体的形状、物…  相似文献   

3.
一、疑难解读1.关于重力(1)重力的三要素:①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即G=mg.公式中g=9.8N/kg,一般在计算时取g=10N/kg;②重力的方向:重力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向下是指和物体所在的水平面垂直向  相似文献   

4.
备忘清单 1.常见的三种力 (1)重力 ①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②重力的大小:在地球上的同一位置,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即G=mg式中g是一个常数,一般取g=9.8 N/kg,但要注意在地球上不同的纬度及不同的高度的g值略有不同,纬度越高,g值越大;高度越高,g值越小.  相似文献   

5.
【区别】 1.概念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简称物重.用“G”来表示.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m”表示. 2.单位重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用“kg”表示.  相似文献   

6.
质量和重力间的关系是:在地球的同一地方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其关系可用公式G=mg表示.质量和重力的区别是:概念不同: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质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重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且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是矢量;  相似文献   

7.
弹簧秤是测量力的仪器,但只要我们善于动脑,弹簧秤还另有妙用。下面结合实例加以说明。a.测质量。要想知道一个物体的质量,手边没有天平,只有一个弹簧秤,怎样测出它的质量?方法:用弹簧秤测出物体的重力G,根据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就可以算出物体的质量m=G/g(g=9.8N/kg)。b.测体积。没有量筒,怎样用弹簧秤测出一块形状不规则的铁块的体积?方法:用弹簧秤测出铁块的重力G,根据公式G=mg,ρ=m/V,就可以求出铁块的体积V=m/ρ=G/ρg。c.测面积。根据某地区的地图版图和比例尺k,你能用弹簧秤测出该地区的…  相似文献   

8.
例题 :浮在水面上的木块 ,它浸入水中部分的体积是 50厘米 3,它在水面上的部分是 2 5厘米3,它受到的浮力多大 ?它的质量多大 ?密度多大 ?(课本第 1 50页习题 9 )〔分析〕根据阿基米德定律 (F浮 =ρ液 g V排 )知 :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将题中条件代入公式即可算出浮力大小。浮在水面的物体 ,只受两个力的作用 (重力、浮力 ) ,二者的关系为平衡力 ,故 F=G。当重力计算出后 ,利用公式 m=G/ g可将物体的质量算出。计算密度的公式为 ρ=m/ v,现公式中的 m、v都已知 ,故其密度也可算出。一般学生计算出结果就算…  相似文献   

9.
初中物理教学中,重力是最常见的一种力,在教学中必需使学生清楚重力的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重力的计算经常从综合应用的角度进行考查.一、重点难点突破(1)怎样计算重力大小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G=mg,其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通常情况下g取9.8N/kg.一般解题过程中粗略计算时也可以取10N/kg.g的大小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所以同一物体的重力的大小还与所在的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一、填空题 1.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____,在物理测量中,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____的一种常用方法. 2.g=9.8牛/千克,读作____. 某同学的质量为50__,他的体重为__牛. 3.地球的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某处的上空,这是以______为参照物;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则这颗卫星是____的. 4.重力是由于____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它的方向是____.  相似文献   

11.
《高中物理第一册(必修)》中有两个符号都是“g”的物理量。在第一章讲述重力时提出了关系式G=mg,g值取9.8牛/千克。这是重温初中物理知识,将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起来。在第二章讲述自由落体运动时,引出了重力加速度g,它通常取做9.8米/秒~2。同一本书出现两个都是g的物理量,它们究竟是同一个物理量的两种表述,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两个不同物理量,课本未加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2.
徐评 《今日中学生》2006,(27):16-18
比和比例,不仅是数学中研究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也是物理中用来定义物理概念(物理量),描述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在物理中,常把不同类的物理量相比,就引出新的物理概念.例如:(1)路程时间=速度(st=v),单位:米/秒(m/s)(2)质量体积=密度(mV=ρ),单位:千克/米3(kg/m3)(3)压力受力面积=压强(FS=p),单位:帕(Pa)(1Pa=1N/m2)…………这些公式都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1)式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是速度;(2)式表示: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即是这种物质的密度;(3)式表示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即是压强.这样的公式,被称为该物理量的定…  相似文献   

13.
初中物理课本为了从物体的质量求重量,引入了常数“g”,并且给出了计算重量的公式G=mg。课本编者在《新编初中物理(第一册)的教学》(参见《物理教学》1982年第五期)一文中也一再指出:“在这里g只是换算常数,其数值是通过千克力和牛顿的关系给出的,单位是牛顿/千克。”这就是说g这个“换算常数”,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以此由物体的质量求重量,它实质上是质量的千克数与地球上重量的牛顿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为此复合单位牛顿/千克中的千克指的是质量而不是力。但不少老师对此产生了误解,在实际教学中将“换算常数”说成了“单位换算常数”,这就有加以讨论的必要了。  相似文献   

14.
《物理教学探讨》2009,(7):4-14,159
备忘清单 1.常见的三种力(1)重力①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②重力的大小:在地球上的同一位置,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即G=mg.式中g是一个常数,一般取g=9.8N/kg,但要注意在地球上不同的纬度及不同的高度的g值略有不同.纬度越高,g值越大;高度越高,g值越小.  相似文献   

15.
热量的计算,是学生在新一册物理课本中遇到的第一次定量计算,而且这部分知识也是前后几章的重点.因此,要重视对热量计算的学习.要会用热量计算公式,首先得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在公式Q=cm(t-t0)或Q=cm(t0-t)中,m是吸热(或放热)物体的质量;c是该物质的比热容.在研究的时间内,t0是开始时的温度,t是结束时的温度.若t0t,则表示物体温度降低,为放热过程,用后一个公式计算,计算的是放出的热量.该公式的单位有点让人烦.m的单位应是千克,题目中有时会告诉你克,这就需要…  相似文献   

16.
初中物理课本“力的单位”一节,突出了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出现了G=mg的公式。教学中怎样根据课本的这一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提高教学效果呢?我们初步研究,体会如下。一、认识难点该节内容的教学难在何处呢? 1.现本中突出了“牛顿”单位,其有利于把力的单位统一到国际单位中去;有利于区别重量和质量。但由于“牛顿”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极少出现,学生感到抽象、陌生,这就给教学带来了困难。2.该节中出现了g=9.8牛顿/千克,因此带来了下列问题: (1)在高中物理中g代表重力加速度,单位是米/秒~2,它的大小随地点、高度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一个题目往往有多种解法,用不同的正确解法求出一题目的答案,可谓殊途同归。请看下面这道题目: 容积为2立方米,高为1米的容器,盛满某种液体,所盛液体重为15680牛。求容器底所受液体的压强,(不计容器厚度) 解法一 液体的质量 m=G/g=15680牛/9.8牛/千克=1600千克。 液体的密度 ρ=m/V=1600千克/2米~3=0.8×10~3千克/米~3。 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 P=ρgh =0.8×10~3千克/米~3×9.8牛/千克 ×1米 =7840帕。  相似文献   

18.
例 1 月球对它表面附近的物体也有引力 ,这个引力大约是地球对地面物体引力的 1 /6,一个连同随身装备共 90千克的宇航员 ,在月球上重多少牛 ?(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习题第 4题 )解法一 :∵ 90千克× 1 /6=1 5千克∴G月 =mg =1 5千克× 9.8牛 /千克 =1 47牛解法二 :∵G月 =16G∴G月 =16mg =90千克×9.86牛 /千克 =1 47牛评析 :解法一和解法二结果虽然相同 ,但解法一是错误的。因为质量无论在地球上还是在月球上 ,都是不变的。例 2  1厘米3的水里含有 3.35× 1 0 2 7个水分子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有多大 ?解法一 :①一个水分子的体积V …  相似文献   

19.
阿基米德定律是初中物理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是浮力所遵循的规律.它告诉我们: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重力.用公式可以表示为F浮=G排P液gV排.  相似文献   

20.
在“浮力”一章中 ,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表示形式是 :F浮 =G排 =ρ液 g V排 .在教学中 ,学生用这种形式的公式做作业 ,出错的很多 ,究其根源 ,是对阿基米德原理没有真正理解 .对此 ,笔者采用另一种表示形式 ,即 F浮 =G排 =ρ液V排 g,仅把 g和 V排 位置调换 ,易于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 ,收到了好的效果 .其实两种表示形式本质相同 ,在教学中各有优缺点 .一、F浮 =G排 =ρ液 V排 g形式的优点1 .公式形式与内容的一致性语言是思维的直接表现 .物理公式是通过对原理内容的提炼后 ,用数学语言真实地表达出来的一种形式 .如果公式的形式与原理内容的语序一致 ,则表达式最完美 .阿基米德原理内容为 :“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用数学语言表示该内容 ,则是 :F液 =G排液重 =m液 g=ρ液 V排 g,简写成 F浮 =G排 =ρ液 V排 g,这种表达形式就与原理内容语序一致 .2 .注重直观形象思维 ,减轻初学浮力者的理解难度对于初学浮力者 ,若用 F浮 =ρ液 g V排 形式表达 ,学生在思维时要多转个弯 ,把 g和 V排 交换位置后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