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BEPCII(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二期工程)对撞点束流轨道反馈系统的设计.由于BEPCII将采用双环、多束团、交叉角对撞,并且多种原因会使束流处于非最佳对撞状态甚至无法对撞,因此一套基于束—束偏转技术的对撞点束流反馈系统的建立,以使得对撞机保持在最佳对撞状态是非常必要的.此外,为了同时测量对撞点处正、负电子束的位置,两套带有8电极的特殊束流位置探测器(BPM)将安装在对撞点两侧.8电极BPM的工作原理以及采用有限元法进行模拟计算的结果在文章中也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2000 年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提出了我国高能物理和先进加速器发展目标, 建议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 进行重大改造, 储存环采取“麻花”轨道方式, 将对撞亮度提高 30 倍, 投资估算 4 亿元人民币。后根据国际竞争态势, 以及国际高能物理的研究状况及加速器的发展水平, 科学家们提出应进一步提高 BEPC 的亮度, 建议采取多种先进技术, 使对撞亮度提高 100 倍, 这个方案即是 BEPCII.BEPCII 的建设目标是对BEPC 和 BES 进行重大改造, 采用多束团、大交叉角对撞方式, 成为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双环对撞机之一。BEPCII 的设计瞄准国际高能加速器发展前沿, 创造性地采用正负电子双环大交叉角对撞和“内外桥”联接两个外半环形成同步辐射环的“三环方案”, 在较短的周长和窄小的 BEPC 隧道里安装双储存环;实现了“一机两用”, 并保持原有光束线出口基本不变, 最大限度地利用 BEPC 原有的设施;提出了超导插入磁体和双孔径四极磁铁对撞区创新性设计方案, 在很短的距离内实现了正负电子束流的分离和高流强六维束流精确对撞。新建的北京谱仪 (BESIII), 适应 BEPCII 高计数率运行的要求, 大幅提高测量精度和粒子识别能力, 减少系统误差, 满足在粲能区进行精确测量的要求。BEPCII 将为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保持粲物理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 取得原始性创新物理成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科技新闻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创质子能量新记录-8Tev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4月5日发表公报称,欧洲中部时间当天00时38分,大型强子对撞机值班组报告对撞机达到束流稳定运行模式,两束各为4万亿电子伏特的质子束流在4个交汇点发生对撞,质子束流总能量达8万亿电子伏特,创造了一项新世界记录,大幅增加了对撞机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4月5日发表公报称,欧洲中部时间当天00时38分,大型强子对撞机值班组报告对撞机达到束流稳定运行模式,两束各为4万亿电子伏特的质子束流在4个交汇点发生对撞,质子束流总能量达8万亿电子伏特,创造了一项新世界记录,大幅增加了对撞机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正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实验发现四夸克物质(粲物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是我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1988年10月建成,被《人民日报》称为"这是我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2004—2008年,BEPC进行了重大改造,对撞亮度提高了80倍以上,成为国际上最先进的双环对撞机之一,也是粲能区迄今为止亮度最高的对撞机。北京谱仪III(BESIII)是运行在BEPCII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本实验室在调试分子束外延(MBE)系统过程中,总结MBE系统中对含As的Ⅲ-Ⅴ化合物材料进行外延生长前对砷蒸气压进行校准,经过多次设定坩埚温度和坩埚阀门位置来控制砷的束流,用束流监控器测量压强,从而为得到最佳外延生长创造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7.
陈和生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3):251-253,194,264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由直线注入器、储存环、北京谱仪和北京同步辐射装置组成。BEPC于1984年10月动工,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工程奠基。1988年10月BEPC如期建成,未超预算,并在建成后迅速达到设计指标。10月24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所视察BEPC。邓小平同志发表了“中国必须在高科技  相似文献   

8.
敬爱的邓小平同志离开了我们,全国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无不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邓小平同志历来十分关心、支持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他极大地鼓舞着我们广大科技术工作者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去努力拼搏。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研制建造成功,充分反映了我国高、精、尖技术的实力与水平。这台对撞机能将一根头发粗细的二根束流,在周长有240米束流管道里,按相反的方向以每秒200万圈的速度准确无误的对撞。其控制技术的难度可见一斑。所以它的研制成功在国内外具有很大影响。北京正负电子…  相似文献   

9.
2007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将全面启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计划。2月28日,对撞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粒子探测器中最大的超导磁体(CMS)安装完毕,使得这项历时漫长、耗资巨大的科研计划又迈进了一步。2007年11月,LHC将首次对撞粒子束。LHC是全世界最强的粒子研究工具,该项目耗资80亿美元,历时10年之久。如果一切顺利,这个深埋在地下100米的长达27千米的超级对撞机将能验证现有的宇宙起源理论。  相似文献   

10.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升级改造工程 (BEPCII)的直线注入器 (LINAC)要求建立束流轨道的自动校正系统 ,为此对束流轨道偏离的产生原因和轨道校正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并采用VC 语言编写了相应的校正程序 ,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对束流轨道的校正进行了模拟计算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简称LHC)按计划即将投入运行。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机器,大型强子对撞机将会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让两束粒子撞击,模拟出宇宙大爆炸后的状态。物理学家希望借此来解开长期以来的重大和基本难题,比如粒子为何存在质量(即验证希格斯玻色子)、空间是否隐藏着额外的维度等等。  相似文献   

12.
After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its 2003-2004 operation task at 8 am, April 30, the 15-year-old Beijing Electron Positron Collider (BEPC), is out of service, giving way to its major upgrade program, BEPCⅡ.  相似文献   

13.
2—5GeV能区的R值对于精确确定QED跑动精细结构常数α(M2Z)、进而确定黑格斯粒子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μ子反常磁矩αμ的物理解释也有重要贡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北京谱仪(BES)在该能区进行了R值扫描测量,本文给出85个扫描点的初步结果,误差降低到原有水平的一半左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院刊》1987,(2):182-183
带电束流传输理论(现代物理学丛书)魏开煜著本书系统阐述现代束流传输理论。全书共分14章。第1章介绍基础知识,第2至4章讲述四极透镜系统的聚焦,束流的相空间描述,束流横向传播特性和空间电荷效应。第5、6章讲述束流聚束,短脉冲纵向传输特性和纵向空间电荷效应。第7至10章讲述束流的偏转、导向和扫描,各种消色散偏转系统,谱仪和分析器。第11章阐述加速  相似文献   

15.
新闻     
科学家创造出迄今温度最高、密度最大核材料北京时间12月7日消息,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项目科学家通过使铅原子核迎头对撞,成功在实验室中创造出迄今温度最高、密度最大的核材料。  相似文献   

16.
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的CDF实验组在对撞能量1.8 GeV的TEVATRON质子-反质子对撞机上观察到了顶夸克的证据。给出顶夸克的质量为174±10_(-12)~(+13)GeV/c~2,产生截面为13.9_(-4.8)~(+6.)Pb  相似文献   

17.
为在高能直线加速器出口获得尽可能好的束流品质,严格控制束流在加速器中的轨道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定量研究了束流的初始偏轴和加速器部件的安装误差对束流轨道偏轴的影响,并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二期工程(BEPCII)的直线加速器为例,给出了上述各种误差导致轨道偏轴的模拟计算结果及其分析。进而讨论了BEPCII直线加速器轨道校正系统的设计研究,给出了轨道校正系统的优化布局和对加速器部件的安装公差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今日科苑》2013,(2):47-50
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近日在地下通道启动了大型强子对撞机,由此拉开高速粒子对撞系列实验、探索宇宙起源之谜的序幕。然而,从实验一开始,外界便遍布各种危言耸听的"世界末日论",有的说实验可能产生黑洞,倾刻间吞噬地球,还有的说实验将诱发奇异粒子,引发一连串的灾难性反应。实际上,在其他几个粒子物理学实验启动,甚至是第一次核武器实验之前,世界上也充斥着类似的末  相似文献   

19.
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加速器、台北新竹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三个同步辐射实验室在海峡两岸相继建成,这是中国科技界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建造同步辐射装置只是第一步,最终的目的是应用,此时对装置上的同步辐射应用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是适时的。本文以北京同步辐射(BEPC)装置上的经验为例进行讨论,希望对其他两个实验室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动态     
正散裂中子源首台合作谱仪成功出束1月26日8时39分,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多物理谱仪成功出束,中子束流与预期相符。多物理谱仪是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东莞理工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共同建设的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谱仪,也是CSNS第一台合作谱仪。该谱仪的成功出束标志着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谱仪的设备研制与安装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