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香萍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10):116-121
"网络水军"从事的仍然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信息传播活动,但这种传播活动自始就与社会道德甚至法律相违背,实质是失范的信息传播活动。互联网对民意的操控和制造是"网络水军"兴起的根本原因,互联网的繁荣与管理的滞后为"网络水军"提供了现实条件,社会转型期复杂的受众心理为"网络水军"准备了受众因素。相关部门对"网络水军"的治理,需注意协调处理好网络自由与网络管理之间的关系,坚持惩防并举、以防为主的治理方针,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治理手段。  相似文献   

2.
<正>水军在中国古代称周帅,是当代海军的前身。我国是水军的诞生地之一,它是随着造船业的发展,武器装备的改进和作战区域的扩大产生的。然而,今天的网络上时兴的"水军"意义就大不相同了,网络水军是指受雇于网络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他们常常混迹于门户、论坛、贴吧、博客、微博、QQ等,给正常的网络运行制造了混乱。总体来说,它具有依附性、游动性、潜水性等特点。忽然觉得有些地区的责任督学,与这些"水军"有很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部分"网络水军"社会现象的研究者,在传统媒体的引导下,既没有清晰界定网络水军范围,也没有把握其本质,更没有对其网络传播规律的剖析。不是夸大网络水军的破坏力,就是过高估计其影响力。据此提出的治理对策欠缺针对性、可行性。打造一个和谐社会,建立透明畅通的信息流通机制,培养具有一定媒介素养的网络媒体受众,才是治理网络水军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体会到信息共享的优势与便捷,逐渐参与到网络互动中,网络不仅为集群行为提供了新的生存形式,也使得集群行为的内涵发生了极大变化,对社会的发展和管理带来了深远影响。网络又有着匿名性、隐蔽性、广泛性以及难控性的特点,随着网民人数的扩大,网络集群行为发生的更加普遍。对近几年国内就网络集群行为及其形成机理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展示了国外内有关网络集群行为的研究现状,建立了"没有网络热点时网民的自发行为"和"出现网络热点时网民的聚集行为"两个模型,并通过案例印证了网络聚集行为和现实聚集行为的要素共通性。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高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水军及相关黑灰产业也逐渐滋生蔓延。电商平台某些商家清一色的购物体验好评,社交平台直播突然出现成百上千甚至过万的观众等一系列现象,表面看似产品优质、人气旺盛,但实际上是网络水军一手炮制的假象。网络水军通过有偿发帖、删帖,刷分控评等炒作方式掩盖事实真相,误导网友上当受骗,不仅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破坏网络空间的管理秩序,整治网络水军迫在眉睫。我国现行刑法体系对网络水军有关主体刑事责任的追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因此,除在适用现行法律对犯罪主体进行定罪处罚外,还需对刑法以及其他刑事法律和司法解释进行相应的补充和完善,加大对网络水军的打击力度,侧重源头治理。在此过程中,有关部门应携手加强网络生态综合治理,维护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网络水军"良莠不齐,亟需监管。针对"网络水军"行政监管的四个难题:定性难、取证难、追责难、适用法律难,有必要改变传统观念,引入公证证据保全制度,推进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快修订《广告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网络水军的出现和日益扩大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关注,其在网上传播虚假错乱消息,误导舆论,已经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水军的主力参与其中的行为值得深思。本文基于群体心理角度,分析大学生参与网络水军的心理诱因。在此基础之上,剖析参与网络水军对大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并提出运用内在教育和外在疏导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大学生心理防控机制,让大学生理性认识网络水军,提升自我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8.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应是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简单网络化,而应根据人们的网络实践和发展需求打造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有效地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拓展。在当前网络大发展的背景下,积极关注网民的"网络自我"教育,加强网民"网络理性"的培育,突出网民"网络实践精神"的塑造,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的几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网民处在媒体高强度的信息轰炸以及给定的情境之中.这种情境诱发网民对我国足球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情绪化认识和极端化言论.而且相关"假、赌、黑"事件报道中采取的娱乐化叙述框架和叙事策略,在网民对我国足球的情绪化批判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网络的组织功能以及球迷、网民等群体的心理特点也是我国足球情绪化舆论环境容易形成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群众路线思想在信息时代的重大发展,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网络中走好群众路线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这一思想的哲学基础。在虚拟社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要一切为了网民群众、一切依靠网民群众,从网民群众中来、到网民群众中去,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网络的能力和素养,找准网民群众这一目标主体,在网络"草野"的全新阵地全面践行网络群众路线,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