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8 毫秒
1.
先秦哲学家、美学家老子提出了“道”、“气”、“象”的概念。他认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是“道”、“气”。“象”即物的形象,如果脱离“道”和“气”,那么“象”就是毫无意义的东西。沿着这个思路,魏晋南北朝的宗炳提出“澄怀味象”的命题。他的意思是,既要看到事物的具体形象,又要看到具体形象所显示的宇宙的无限生机,才是美。唐代刘禹锡明确指出:“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记》)此处“象”指具体的物象,而“境”指大自然或人生的整幅图景,它们更能体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至此著名的意境说诞生了。人们苦苦追求的物象背后的东西是什么?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是什么?是运动的物质和人的认识能力及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2.
孙莉莉 《现代语文》2006,(8):107-108
一、老子美学思想的要点 中国美学史的起点是老子美学。“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老子提出的一系列范畴,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关系、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论,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关于“虚实结合”的原则,关于“味”和“妙”的理论等等,它们的思想发源地,都是老子的哲学和美学。  相似文献   

3.
自古而今,关于“象”的理解可谓是见仁见智,但是对于南朝山水画家宗炳的“澄怀味象”之“象”,论者甚少,而理解了这个“象”,对我们的文学创作和鉴赏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为此,我将试着对“象”范畴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以理解“象”中蕴含的美学与哲学价值,具体分析“象”和“道”的辩证关系,并结合宗炳的人生际遇,揭示“澄怀味象”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灯光的设置过程简称为“布光“.一个好的渲染师,在渲染一幅作品的时候,也会想到他所想表达的意象.一个复杂的场景由100名灯光师分别来布光会有100种不同的方案与效果,但是布光的几个原则是我们在做图时应该遵守的,经典的布光理论就是“三点照明“.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超越精神在于开出道境的大视野和高境界,其思想层次属于悟性,居于语言逻辑概念思维之上,所以必须超越语言而诉诸“象以尽意”的“象思维”。“悬置”为超越之根本。而庄子倡导的“悬置”不同于现象学的局部“悬置”,乃是体道而对于传统和现存观念的根本放弃,需要生命意志力的完全投入。多彩的超越指引,根本在于“化”而“无己”的指引。“心斋”、“坐忘”、“吾丧我”都归结为“化”而“无己”,唯如此方可进入道境,方能有“原发创生”的智慧绽放。  相似文献   

6.
照明,尤其是摄影棚灯光是一种很复杂的艺术.本文试从灯位的确定,灯位的基本效果,灯光的移动,对人像布光方法,静态人物问题的矫正,多人物布光等方面展开较为详尽的探讨研究.布光是用光线参与艺术创作,用光描绘塑造镜头前的形象,依靠照明器械进行场景的复现,刻划人物,渲染气氛,展示空间,创造性地运用光来准确地达到所追求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从王国维意境“深浅”说和宗白华意境“境层”说可以确认意境内涵结构应包括:情景交融、象外言外和“进乎道”等三个层次。情景交融是意境内涵结构的基础层次,象外言外为第二层次,最高层次为“进乎道”层次。在这一最高层次,文学艺术意境之道与哲学之道相通为一,从而文学与哲学也相通为一。这三个层次既表现为不同作品意境创造上存在的横的关系,又表现为一个逐级升华的纵的完整的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8.
“忘”在中国古代既是一个哲学范畴,也是一个美学范畴.由哲学意蕴向美学意蕴的转化,标示着“忘”的美学价值生成.本文从老庄哲学中有关“忘”论述的个案入手,试从“坐忘”的体道方式、“澄怀”的审美观照和“无我”的审美至境三个阶段勾勒出“忘”的美学价值生成过程,并在论述过程中从艺术创作和艺术化人生构建二个方面谈其重要生成价值.  相似文献   

9.
审美静观是一个颇具中国古典美学特色的、内蕴丰厚的经典范畴,体现出了“象”与“意”的融合、“静”与“观”的统一、“主”与“客”的互动。宗炳的“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理论,凝练而形象地概括出审美静观的上述特征,与审美静现在内在美学精神上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10.
意境就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包含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个“境”包括“象”和“象外之象”两部分,也就是实境和虚境,其特征有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我们理解诗词,就要从这里人手。  相似文献   

11.
“体育、艺术2+1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开展“体育、艺术2+1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更是一个让学生终生受益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孝”是阳明心学乃至全部儒学的重要内容,经梳理,阳明之“孝”包含三个向度.“心即理”方面,“孝”是即心即理之心在事亲方面的动态生成,且具有“自然”的特质;“良知”方面,“孝”是人对其动态生成之良知的德性化领会,并在“致良知”中得以初步展开,为成圣提供了途径;在知行方面,以摄知入行的“知行合一”深化了“致良知”视域下的“孝”,从而在日常践履中落实对孝行所呈现之良知的自觉.  相似文献   

13.
禅宗语录中记载了禅师们独特而智慧的教学艺术,如"啐啄同时"的时机艺术,"瓶中出鹅"的唤醒艺术,"语不如默"的行为艺术,"不为说破"的留白艺术,"问指答月"的对答艺术和"跨阃召唤"的点化艺术等,是一笔很有价值的教学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4.
逻辑起点是研究教育学问题的根基。目前学界就教育学逻辑起点问题,存在着什么是“教育学逻辑起点”的争论,也存在着“单一起点论”“双重起点论”“多重起点论”之争。从剖析逻辑起点“质的规定性”出发,通过反思得出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只能是一个,即“育人”,通过育人——“使人成人”。  相似文献   

15.
《通往柯林斯之路》是英国20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小说之一。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大量创作素材都来自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并借此来反映“社会”和“道德”的主题,进而批判现代工业文明隐藏下的英国人的自私冷漠、情感麻木的灵魂,以及缺乏沟通与理解的荒凉的情感世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真诚”。  相似文献   

16.
虚静,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轴心范畴,指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庄子的“虚静”论是主观唯心的,但是它却给文艺创作以有益的启示,具有积极意义。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以一种超功利、非逻辑的审美心理状态获取艺术对象并对其进行审美构思;虚静能使创作主体的外在感觉与心灵相贯通,从而使创作主体产生灵感火花,进一步体察到艺术对象的生命精神;虚静能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17.
杜甫和王维在诗歌的空间转换上各有特点,杜甫偏好于“缩放”,即令空间尺度在大与小之间转换,以达到互相衬托的艺术效果;而王维偏好于“转移”,即通过观察点的不断移动,转换所写景物的空间位置。并使之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环境”。  相似文献   

18.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曾提出"心斋"一词,成为道家"虚静论"的核心概念。"虚者,心斋也"。此一"虚"字是理解"心斋"概念之内涵的核心要点。"心斋"之"虚"从工夫论上说具有消解、否定的意味,是对"听之以耳"和"听之以心"的否定,也就是要使人不执于外物,亦不执于心念;从境界论上来看,"虚"又具备某种肯定的内涵,即"虚室生白"所蕴含的生命力和对心之光明本性的能动发现。而这两方面又统一于人心之上,"心斋"的过程也就是在人心受扰后发明本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任何理论都有其独立的命题网络。但教育学并不拥有自己的命题网络,倒是充满了各种争论性的话题。这些话题中,有些是其他学科"观照"教育的结果,本不属于教育学,也不是教育实践的核心关切,包括教育的起源、发展史、教育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所谓的教育规律和教育原理、各种教育的影响因素等等;有些话题无所谓结论,话题的争论本身似乎比结论更有吸引力,包括教育教学的本质、各种对象的构成要素和功能、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教育是否具有相对独立性等等;有些话题只具有抽象的形而上学意义,比如教育的终极目的、各种教育主张以及相应的批判;有些话题只是职业行动规范及其解释,却被描述成了理论的样子。教育学拥有如此庞大的话题体系却让人体验到一种理论上的虚弱感。从性质上看,这些话题无法衍生出理论命题,这使得这个话题体系已经由曾经的学术成就转变为教育学难以摆脱的学术包袱。  相似文献   

20.
柏格森"生命哲学"以时间为突破口来探析生命的本质,并认为只有生命时间才能体现其本质。儿童是有着自身的生命时间的个体,其生长过程也是按照其独特的时间发展阶段来进行。从柏格森时间观方面来探析现代儿童的时间观可知,儿童心理的发展和成熟应遵循其特有的生命时间,应在其相应的发展阶段上,尊重儿童特有的"真正时间",让儿童健康地成长、快乐地学习、自由地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