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佐良先生是一位知名度极高的作家及翻译家,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过去对于王佐良先生的研究很少关注到王佐良先生如何在其翻译中充分发挥其译者主体性。本文将以王佐良译《西风颂》为例,从翻译选材、翻译目的、译者的文化意识等方面探究王佐良先生在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西风颂》是英国诗人雪莱最为人熟悉的作品,中文译者众,当中数王佐良的译文无论在韵律上还是意象上都翻译得较为出色。对王佐良翻译的《西风颂》进行分析的论文很多,但皆从诗学的角度分析,论文试从阐释翻译理论的角度来解构王佐良翻译《西风颂》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为后世留下了欧洲诗歌史上的珍品——《西风颂》。然而,全诗在语言上的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和通篇采用的象征和寓意手法为译者翻译《西风颂》增加了难度和障碍。文章从"深度翻译"的理论角度研究江枫《西风颂》译本中的翻译策略,并在"异化"和"归化"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深度翻译"的类别和实施策略,旨在促进深度翻译理论构架和运作更加精细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名作《西风颂》在形式、音韵效果和意象方面颇具特色,文章选取王佐良、江枫两位译家的译本进行对比,通过二人对细节的不同处理,使读者更好地欣赏原作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相似文献   

5.
如果我们将翻译视为一种社会活动,那么社会因素将会影响译者决策。本文通过比较《西风颂》三个译本并找出三者之间的不同之处,结合社会翻译学的相关理论,寻找导致译本不同的原因,进而探索翻译中制约译者决策的社会因素。并提出制约译者决策的社会因素在翻译学习和实践中对学习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周兰梅  徐剑 《海外英语》2011,(10):236-237
该研究从中心意象和意象群两个概念着手对《西风颂》两篇译文中意象转换问题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王佐良译文既准确传递了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又保持了诗歌译文各章节中文化意象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7.
王佐良翻译培根的《谈读书》和雪莱的《西风颂》,被世人称为精品中精品。但作为力作,译误也难以避免。本文着重谈谈两译中向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李婷婷 《考试周刊》2011,(91):26-26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翻译研究逐步朝向对译者地位的研究上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再处于仆人地位,它逐渐成为翻译主体。目前国内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文章很多,但是对法译本译者主体性现象进行研究的人不多。因此,作者以许渊冲的《唐诗三百首》的法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翻译大家许渊冲的译者主体性在唐诗文化意象翻译中的体现,以促进日后翻译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王佐良翻译培根的《谈读书》和雪莱的《西风颂》,被世人称为精品中的精品。但作为力作,译误也难以避免。本文着重谈谈两译中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在翻译领域中,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行业中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一部文学作品因其翻译的主体不同,翻译出来的作品风格以及语言效果等各方面也有所不同。《Moment in Peking》是我国著名学者和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主要英文小说作品之一,本文针对《京华烟云》两中译本译者主体性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说明译本译者主体对作品翻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海镇 《考试周刊》2010,(40):36-37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中介。译者主体性表现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应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其主体性不仅应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选择、理解和阐释上,还应体现在翻译策略上。本文以白居易《买花》的韦利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为例来看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代表作,七十余年来共出现四个英译本并在海外得到广泛传播,在中国文学外译史上享誉盛名。伴随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主体性成为了近年来翻译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在梳理《边城》英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选取三个英译本(金堤译本、戴译本和金介甫译本)为研究语料,尝试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比较分析不同译本中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金婧 《文教资料》2013,(8):30-32
本文通过自建《雾都孤儿》中文译本语料库,运用语料库研究手段,描写不同译本的译者主体性,具体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描写各译本的各自特点即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之处,分别从词汇、句法、篇章连贯方面分析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独到之处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运用译者主体性,从译者主体性与原文,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三者关系入手,旨在通过对林语堂的译作《浮生六记》的研究,探索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各种主体性的彰显,并着力分析译者的个性、人生观取向、文学趣味等主观因素对于译本、翻译目的和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入手,指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所体现的三个方面。即译者的主导作用,译者的主体意识,社会环境对译者的影响。通过对比评论《红楼梦》两个译本中一些句子的译法进一步展示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译论以原文和作者为中心,译者处于边缘地位,依附于作者而存在.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得到了关注,译者的主体性成为译介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本文借助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分析译本语言的翻译特色,并认为翻译过程中从译本的选择到作品的阐释、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都充分彰显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自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译者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阐释学就是研究译者主体性的一个重要视角。本文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为基础,对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李继宏译本中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进行分析,说明译者的主体性贯穿翻译的的四步骤,即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  相似文献   

18.
A Psalm of Life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诗人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较早传入中国的西方诗歌之一。自从传入中国后,该诗不断被译成中文。在所有译本中,以黄新渠的《生命的礼赞》、黄杲炘的《生之颂》和黄一宁的《人生颂》最为出名。本文通过对比《生命的礼赞》、《生之颂》、《人生颂》和《人生礼赞》这四个译本,分析各自的利弊,指出在诗歌翻译中,译者不仅要注意意义对等,更要考虑诗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译者是从事翻译活动的主体,译本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译者的风格、能力、创造性会在文本翻译中体现出来。早期的翻译主张忠实原作,主要分析译本是否完整传达原作的意图等,而忽略了译者主体性。如今,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得到重视,从"隐身人"走到台前。本文主要探究郭沫若译《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衡方方 《考试周刊》2011,(46):34-35
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界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它的核心思想是切近、自然、对等。本文运用这一理论去分析《西风颂》几种译本。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翻译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译者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对等,而只能是最大限度地接近。译者应当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以实现更好的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