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蕊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2):78-81,136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被称为西方近体诗,而起承转合理论是中国古典律诗写作理论。律诗的各联与起承转合的各个部分分别对应,各联在整首诗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近代一些学者认为起承转合理论同样适用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分析;为考察起承转合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之间的关系,从寻找英汉语篇篇章结构中的共性目的出发,首次采用主述位分析的方法对随机挑选的五首十四行诗进行分析;同时随机选取五首中国古典律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较之中国古典律诗,"起承转合"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1)1-4,5-8,9-12,13-14;(2)1-3,4-8,9-12,13-14;(3)1-5,6-8,9-12,13-14。  相似文献   

2.
斯宾塞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他被后人称为“诗人的诗人”。《爱情小唱》是他的一部十四行诗集,在这部诗集中,诗人赞美爱情,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渴望。在格律上,诗人运用独创的“斯宾塞式”十四行诗,运用比喻,对照和头韵等修辞手法,使整部诗集显得结构巧妙,工整洗练。本文试就以其中的第三十首为例,来分析斯宾塞爱情诗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英国十四行诗从引进到成熟历时约150年。华埃特和萨里伯爵从意大利引进十四行诗后,锡德尼、斯宾塞和莎士比亚写出了大量的十四行诗。然而,真正促使十四行诗发展与成熟的是邓恩和密尔顿。他们打破了十四行诗传统的爱情主题,开辟了十四行诗抒情的新天地,从内容和主题表达上都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4.
朱琳 《文学教育(上)》2011,(17):108-109
白朗宁夫人的抒情十四行诗,内容上紧扣爱情的主题,尤其是对爱情和死亡之间的张力把握准确,在写作中对十四行诗的起承转合过渡巧妙,技巧上更是对传统十四行诗进行了继承和超越,是英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相似文献   

5.
斯宾塞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他的很多作品对于后世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他被后人称为“诗人的诗人”。《爱情小唱》是他的一部十四行诗集,这部诗集在内容上除了赞美爱情外,还有文学使人不朽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信念以及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所主张的以人为本,积极进取,及时行乐的主题。在格律上,他运用独创的“斯宾塞式”十四行诗,使整部诗集显得结构巧妙,工整洗练。  相似文献   

6.
弗罗斯特的传统十四行诗,主要继承了意大利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和英国莎士比亚体十四行诗的传统。本文重点分析弗罗斯特两首典型的传统十四行诗《相逢又分离》和《最佳速率》,揭示弗罗斯特十四行诗继承传统又超越前人,融现代于传统的诗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斯宾塞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他的很多作品对于后世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他被后人称为"诗人的诗人"。《爱情小唱》是他的一部十四行诗集,这部诗集在内容上除了赞美爱情外,还有文学使人不朽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信念以及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所主张的以人为本,积极进取,及时行乐的主题。在格律上,他运用独创的"斯宾塞式"十四行诗,使整部诗集显得结构巧妙,工整洗练。  相似文献   

8.
张蕊 《海外英语》2012,(12):239-240
十四行诗被称为西方的"格律诗"。勃朗宁夫人的sonnet14与sonnet43被认为是"姊妹篇"。[1]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对爱情做出阐释。李商隐的无题诗最能体现无题诗的独特风貌。文章通过使用主述位推进的方法分析两种诗体中的起承转合,透过不同的起承转合方式,探讨中西方爱情观的异同。得出的结论为:相异点:西方诗歌对爱的表达更为坦率、直接;中国诗歌则更为婉转,含蓄;相同点:两种体裁的诗歌表都表达了人类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英国著名诗人白朗宁夫人的十四行诗有其独到的艺术魅力。它以每首中“起承转合”结构为基础,来完成整个诗集结构的“起承转合”。无论是一首,还是整组诗集,都向读者展示了“爱情”与“死亡”之间的抗争历程,达到了协奏曲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十四行诗是舶来品,冯至的十四行诗标志着中国十四行诗的成熟。他1942年出版的《十四行集》,突破了纯抒情与主要写爱情的框框,扩大了十四行诗的内容,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多方面现实。文章比较集中、比较全面地评介了冯至的《十四行集》。文章分三方面:一、寻思——新的发现,着重阐述《十四行集》的内容,肯定其哲理性意义。二、寻形——美的显形,主要阐述冯至十四行诗的渊源,受的影响,及构思定形、意象定形等特征。三、寻言——格的探索,重点从音韵角度分析,并与西方十四行诗进行比较,分析长短。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研究是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歌颂友谊和爱情的同时,也以文学的形式对《圣经》和基督教作出了自己的诠释。目前国内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基督教和《圣经》的研究是还相当欠缺,本文拟从十四行诗的创作内容和艺术形式两大方面,以《圣经》文化为视角来解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相似文献   

12.
《能否把你比做夏日璀璨》是一首英语十四行诗,作者是被公认的最伟大的英语诗人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年)。莎士比亚生于英国斯特拉特福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巨匠之一,被推崇为世界文学领域的首席大师;他一生创作了三十七部戏剧,两首叙事长诗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是擅长写英语十四行诗的顶尖高手。这里所要评论的诗歌,正是其十四行诗中的第十八首。这首诗歌的韵律为:ababcdcdeqeq gg。这不同于传统的意大利十四行诗的韵律:abbaabbacdcdcd。从格律方面来看,属于抑扬格的五音步诗行,以第一行为例,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十四行诗是一种形式优美、韵律严谨、吟唱爱情的抒情诗,在西方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普罗旺斯抒情诗是十四行诗最早的源头,经过西西里诗派、托斯坎纳诗派和温柔的新体诗派的改造逐渐成熟,并成为一种风靡欧洲的诗歌体裁,同时形成了彼特拉克体、莎士比亚体、斯宾塞体、弥尔顿体等多种变体。17世纪之后,十四行诗逐渐式微,直到浪漫主义时期才重新获得诗人们的青睐。本文将就十四行诗的起源、兴盛、流变做历史的梳理,把握其在形式及主题演变上的清晰脉络。  相似文献   

14.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法典型的优秀散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经典的"例子",指导学生认真揣摩分析这个"例子",掌握一种"起承转合"的结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说到"起承转合",人们会条件反射般地印象恶劣,受八股文的坏影响,"起承转合"作为一种有用的文章结构方法也随之被人们唾弃,仿佛一提起"起承转合"便封建老朽一般,这是误会。  相似文献   

15.
从《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的不同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杰克·伦敦的信仰多种多样并相互矛盾冲突。本文着重分析了对杰克·伦敦人生观影响最为深远的斯宾塞主义、尼采超人哲学和马克思社会主义在其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十四行集》是中国新诗史上一部重要的诗歌集,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对于十四行诗在中国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堪称中国十四行诗发展的重要的转折点。本文主要探讨冯至对于中国十四行诗在形式和思想内容上的拓展,以四十年代出版的《十四行集》的文本为例,结合创作背景和德国诗人里尔克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与中国以往的十四行诗创作和里尔克的创作进行对比,从形式、内容、历史责任感和哲理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邢台学院学报》2014,(2):133-134
托马斯·怀亚特是把十四行诗这种诗歌形式引入英国诗坛的第一人。他的十四行诗大多取材于彼得拉克十四行诗的精髓。他的著名诗歌《别了,爱》充分体现了皮特拉克十四行诗的写作风格,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写作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时代背景对托马斯·怀亚特的这首诗进行结构和内容上的分析,以期寻找它所体现的英国诗歌的时代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斯宾塞《德育》的深入解读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认为现有研究忽略了对斯宾塞德育目的的研究。本文认为斯宾塞以其社会进化思想、人性、儿童观、教育观为理论基础,提出了自治、独立的德育目的。  相似文献   

19.
夏洛特·史密斯是十八世纪末期的一位优秀女诗人。在十四行诗沉寂了将近一个世纪之后,她率先采用十四行诗写作,在她的《悲歌十四行诗和其他散文》中,她对十四行诗的韵律和节奏进行了很多创新和探索,她的十四行诗受到了当时社会和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欢迎。由于她的影响,十四行诗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她对十四行诗在十九世纪的复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朱湘的新诗主要收入四个集子,即《夏天》(1925年)、《草莽集》(1927年)、《石门集》(1934年)、《永言集》(1936年)。其中《永言集》收入了其它三集以外的诗作,不是朱湘某一新诗创作阶段的结集,而其它三个集子分别代表了朱湘新诗创作的三个不同时期。《石门集》中有朱湘英体十四行诗17首,意体十四行诗54首。这些十四行诗,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看,都代表了十四行诗移植到中国的重要实绩。这些诗创作时间约在1930年到1933年间,虽然《石门集》在诗人死后半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