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齐齐 《宁夏教育》2006,(6):69-69
现在各种儿童“兴趣班”、“特长班”的生意特别红火。有的文章甚至宣传人的成功完全取决于早期教育,把早期教育完全等同于天才儿童的培养。事实上这种“急功近利”、“拨苗助长”的早期教育只能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甚至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  相似文献   

2.
我们吃着早熟的水果、蔬菜、粮食,看着早熟的明星的表演,阅读着早熟的作者的文字,祝愿自己的下一代在早熟者的行列里名列前茅。也许再过若干年,人世间的万物都将不再拥有童年,童年概念将在人们心中消失,儿童这个词所指的将不过是年龄较小的成年人而已。确实,许多人在高呼“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儿童“兴趣班”、“特长班”生意特别红火就是最好的例证。有的文章甚至宣传人的成功完全取决于早期教育,把早期教育完全等同于天才儿童的培养。事实上正如不少学者、教育家指出,“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早期教育只能加重孩子的心理负…  相似文献   

3.
一、何为早期教育近10年来,早期教育成为人们所瞩目的热门话题,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生命之初并非一张白纸,学前儿童有其思维、个性发展规律,早期教育不仅具有可能性,也具有必要性。“教育必须从出生开始”成为国际公认的事实,但是在现实当中,许多人对早期教育并不十分清楚,简单地把其归结为“识字教育”、“特长培养”。许多家长花费大量精力与财力教孩子识字、背词;送孩子入钢琴班、绘画班等。把早期智力开发等同于提前开始的读、写、算等学业知识技术的灌输和训练,是对早期教育的片面认识和理解。早期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地丰富环境的…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美国政府国内政策的最优先领域之一。为保证美国公立学校能够使不同阶层的孩子都接受良好的智力和人格教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o Child Left Behind)提出教育要从幼儿抓起,强调儿童早期充分、全面的身心和智力教育将为他们日后的全面发展和成功奠定基础。为落实基础教育改革法提出的要求,联邦政府提出“良好开端、聪明成长”(Good Start.Grow Smart)项目,致力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启蒙教育师资、儿童早期教育质量标准和向社会提供儿童早期教育的最新成果和信息。本拟简要介绍美国儿童早期教育概况和联邦政府所开展的具体项目,以期对我们儿童早期教育工作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5.
当前家庭早期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心理以及教育方法上存在着误区,造成孩子的发展与成长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与科学的家庭早期教育。应当立足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立足于在儿童一生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和谐的以及全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王大龙日前指出,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九大误区,需引起全社会关往。这九大误区是,即错误地把家庭教育等同于抚养照顾孩子、把早期教育等同于“早早教育”或“提早教育”、把全面发展等同于“平均发展”、把发展智力等同于“学好数理化”、把现代公民素质等同于传统的礼规、把关爱等同于娇惯、把严格要求等同于监控孩子、把人格养成和道德发展等同于学习成绩好、把青春期教育等同于性教育。  相似文献   

7.
儿童的早期教育和做其他事情一样,“开头”十分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错误的开端便是失败的先导。早期教育上的偏差,会在孩子身上留下非常深刻的“烙印”,很可能终生都难以抹去。然而,由于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急迫的心情使得不少人“饥不择食,慌不择路”,盲目地实施早期家庭教育。误认为“抓早期教育总比不抓好”。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有不少的家长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片面性很大,没有实施完整的教育,而只进行“一半的教育”。“顾此失彼”“重此轻彼”,正自觉不自觉地引导孩子朝着畸形的方向发展。我们知道,儿童的身心素质是一  相似文献   

8.
如何解决当前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在公平和质量上面对的问题,基础教育学校管理在其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义务.公平和质量交融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始终,兼顾公平和质量的学校管理改进是保障每一个受教育者身心潜能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每一个适龄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目前,在教育公平上还缺失全纳教育的理念,学生的基本权益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教育质量上,还没有形成支持性学校氛围,教学忽视与孩子生活的相关性.在公平与质量的机制上,学校还没有形成参与与合作的畅通机制.其缺失原因包括成人的控制与教育“致命的自负”、儿童视角的缺失与“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发展等同于增长”与教育不公平.为此,学校管理改进在公平上要注重所有儿童的全纳性,要尊重儿童权利;在质量上学校要建立支持性的学校氛围,关注学习的有效性和相关性;学校要建立学生、家庭和社区参与学校生活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现在,早期教育已深入人心。年轻的父母一见面就谈论着如何教育孩子。那么,如何进行早期教育呢?一、要当孩子的玩伴。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要把玩具当教材,要引导孩子在玩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儿童的聪明才智。游戏是儿童最主要的活动,是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游戏是发展各种才能的重要的智力活动,是扩大和丰富儿童观念范围的有力手段。”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也指出:“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有很大作用,它可以锻炼幼儿身体,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行为,发展幼儿智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如唱歌…  相似文献   

10.
如今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愈演愈烈,许多幼儿园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趋于小学化。课堂教授内容以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为主,忽视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在3月1日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教育应该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儿童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使儿童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对于儿童的早期教育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与道德品质,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尚巾 《家教指南》2008,(5):38-39
天才神童。不是金钱能换来的!《中国教育报》报道,在前不久举行的“儿童早期发展高层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季湄指出:“现阶段我国的早期教育变成了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的训练,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早期教育的核心价值被忽视,早期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  相似文献   

12.
在早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一般都重视对儿童进行个别差异的教育,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人们在这当中往在忽视了儿童的性别差异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儿童的性别差异主要包括生理差异和个性心理中的性情、感知力、行为、兴趣爱好、想象力以及情绪变化等因素的差异。另外,还有社会和家庭方面对不同性别儿童待遇的差异。在早期教育期间,就密切注视孩子的性别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既可以互相汲取对方的长处,弥补不足;也可以避免“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性别同一性障碍”、“异性癖”等不良之处,使男孩子象一个真正的男孩子,女孩子象一个真正的女孩子,让他和她走进各自合适的角色中去,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应该怎样对幼儿进行有性别差异的早期教育呢?试举几例。  相似文献   

13.
当前,年轻的父母们已从“重生而轻养、轻教”“视教育为上学以后之事”以及无视早期智力开发等误区中走出,重视早期教育已达成全社会的共识。但不少家长因对早期教育一知半解,虽然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上用心良苦,却因认识上的偏差步入了新的误区。经调查发现,当前早期家庭教育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四个:误区之一:“早期教育即早期定向培养”其表现为只重特长训练而忽视全面发展。有些家长自己省吃俭用,甚至债台高筑,为孩子买来钢琴,并软硬兼施要求孩子每天必须练习几小时;有的母亲牺牲节假日,陪孩子去每节课几十元的绘画班、英语班、舞蹈班等进行多…  相似文献   

14.
强迫一个孩子过早进入学校,与其说是造就一个爱因斯坦,倒下如说是导致一个精神病患者。但是,教育家们又说,接受过适当早期教育的儿童在进入小学时,比他没有接受过适当早期教育的同学们具有明显的优势。哈佛大学公共卫生系副教授沃克重复了儿童早期教育方面许多专家的观点:“我们不必为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合适而烦恼,只要使孩子们在进入正规学校前已有丰富的经历。”按照这种观点,问题不是在“加速教育”,而是早期教育是否适当和是否有好的质量。威劳克学院讲师摩根说:“一个5岁的孩子不应参加为8岁孩子设计的项目。但是,一个4岁儿童项目对4岁的儿童是很好的。一个孩子,不论他多么小,只要把他放到一个合适的项目中,都会有利于他的成长。”摩根的见解得到现在被广泛引用的“佩里学前教育项目”的支持。这个项目建立于1962年,测定了密执安州易普西兰的儿童发展,比较了那些接受过早期教育和没有接受过早期教育的儿童。研究持续了5年,监督这个项目实施的哈斯考伯教育研究基金会主席威卡特说,所有参加测定的儿童都是出生于社会低层的。研究结果表明,接受过优质学前教育的孩子在所有指标上都具有  相似文献   

15.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者有所误导,不符合孩子心理发展规律.这种观点过于强调孩子发展的一致性,而忽视了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过于强调外在激励对孩子发展的作用,而忽视了内在动机的作用;过于强调对孩子发展的控制,而忽视了自主精神的培养.事实上,不同的儿童因其遗传因素、家庭背景、个性品质等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起跑线,也就无所谓起跑线上的输赢,更何况起跑线上的输赢根本不是教育者能够完全控制的.教育者能做的和应做的是始终关注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培养其以兴趣为核心的内在动机,通过言传身教实施个性化的教育,促进每个孩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不少年轻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最出色的人才,因此,越来越重视对于子女的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然而,由于家长们缺乏早期教育和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所以在孩子早期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致使有些家庭的早期教育步入了误区——有些家长迷信什么“快速培养”、“神童方案”、“成才秘诀”等不科学的教育观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成了某些无知父母的家教誓言。于是,各种“育子秘方”“神童经验”也大行其道,甚至令家长们趋之若鹜。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对于儿童的早期教育,家长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当前社会上家长忽视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把儿童的早期教育片面理解为超前教育,急功近利,拔苗助长,重知识灌输、轻个性品质养成教育的现实,分析了不当的超前教育带来的危害:打击儿童的自信心,限制儿童的能力发展,养成儿童的不良学习习惯。提出要正确看待早期教育,莫把早期教育变成超前教育,应根据儿童身心特点抓好早期教育。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我国的早期教育变成了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的训练,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早期教育的核心价值被忽视,早期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授李季湄在“儿童早期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早期教育已愈来愈被人们重视。但是很多人片面地认为,早期教育就是开发智力,开发智力就是教知识,教知识就是让孩子学读、写、算、画、弹、跳等等。这是一种存在着多重错误认识的不科学的教育观念,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忽视了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美国最大的儿童早期教育家协会,最近在芝加哥举行了一次年度记者招待会,会上许多从事儿童早期教育研究的专家纷纷发表讲话,对美国儿童早期教育的现状表示不安并提出异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全国儿童教育协会主席戴维埃尔金德指出,那些渴望把孩子培养成为“神童”的家长往往对学前儿童施以填鸭式的强制教育,这种做法对儿童在德智体三方面的健康发展极为有害。他说,20年前美国人普遍认为早慧并非是好事,理由是“早慧早衰”。20年后的今天,美国人时这个问题的看法来个180度大转弯。当年那句人人皆知的格言如今改成了“早慧旱惠”其实,这种理论的根据很不充足,实践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