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与“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通过不断的“量变”积累到“质变”的飞跃,即从萌芽到形成,由各自独立、分离的个体发展成合二为一的复合体,在中国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乡村式城堡阶段,大约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初,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这时“市”还没有出现;其二,城、市分离阶段,大致从夏初到西周前期,这时“市”虽已产生,但城的防御功能等与市的买卖交换功能等是各自分离、独立的;其三,城、市结合一体化阶段,从西周开始,城与市在逐渐有机地融合以后所表现出来的集合性特点与综合性功能日益显现,从而最终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表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城市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城市”与“城镇”高中地理新大纲中提到“城市”与“城镇”。高中地理 (试验修订本·必修 )教材中提到集市“可能演变为城市”。我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是指四周筑有围墙 ,用以防卫的军事据点 ;“市”则指交易市场 ,是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 ,城里人口渐多 ,“市”便在“城”内或城郊出现 ,“城”与“市”逐渐结合为一个统一的聚合体———城市。“镇”与“市”原本有严格的区别。“镇”以军事行政职能为主。到宋代才摆脱军事色彩 ,以贸易镇市出现于经济领域 ,成为介于县治 (县政府所在地 )和草市…  相似文献   

3.
城市的发展演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反映。因此,了解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情况,对于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中学历史教材对城市发展概况的模糊描述,本文略作勾勒。在我国古代,“城”与“市”是彼此分开,相互独立的两个不同概念。城就是城,是统治阶级居住的地方;市则是人们交易的场所,开始并不在城内。从发展趋势上看,中国古代城市主要沿着两种不同、甚至是对立的方向发展。一种方向是作为军事堡垒、统治阶级政治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城”,另一种方向是作为商品交换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市”。其中前…  相似文献   

4.
郑韩故城原为商代郑族居地,西周时期称做“郑父之丘”,春秋战国时期为郑、韩两国国都,秦代始称做新郑,沿用至今。郑国首创出将国都划分为东、西两城的双城布局,西城为郑、韩两国的统治中心,韩国宗庙的石碑,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通石碑就出土在这里;东城为工商业集中分布的地区。郑国与商人订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保护工商业的“质誓”盟约,从而促进了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涌现出以弦高为代表的爱国主义富商群体。有城有市,方为城市。郑都东城“逵市”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具有具体名号的市场,郑国国都也是出现于中原地区的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城市。  相似文献   

5.
阿斯特克人最初只是墨西哥西部一个海岛上的部落,大约在公元十一世纪中期或十二世纪早期开始迁移,逐渐进入墨西哥中央峡谷,最后于1325年在特斯科科湖西沼泽岛地无人居住的空地上找到了立足点,建立了特诺奇蒂特兰城(今天的墨西哥城所在地).高中《世界历史》上册第117页至118页曾讲到特诺奇蒂特兰城,并有一幅该城市中心广  相似文献   

6.
芝加哥市是美国仅次于纽约的第二大城市 ,也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它位于美国中西部密歇根湖向南突出的芝加哥河河口地带 ,称为五大湖畔的明珠 ,美国的“工业之母”。目前市区人口有3 0 0多万人 ,连郊区一起人口则达 70 0多万人。芝加哥城市的发展历史不长 ,180 3年才开始建址 ,与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相比较 ,其建城的历史很短 ,19世纪以前称芝加哥为美国中西部地区的“边疆”城市。虽然当时美国东北部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 ,城镇工商业早已发展起来了 ,但芝加哥城以及附近地区的经济还很落后 ,城镇发展处于萌芽状态。芝加哥具有优越的地…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随着社会分工、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在历史上逐步形成的。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它依赖其所由生长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逐渐改变着自己的面貌。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已出现了氏族部落之间的定期交换集市。随着奴隶制图家的建立,我国古代的城市也就出现了,从而“把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作为整个社会分工的基础固定下来”。当时,城市既是奴隶主贵族进行政  相似文献   

8.
最初,“城”和“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城的建筑最初大约在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当时是部落之间进行战争的堡垒。我国古代的城,大的叫城,也叫都邑,小的叫城邑,凡主将所居的城又叫牙城。古代的城墙一般有三丈到三丈六尺高,商代的城墙有的达六丈宽。城墙上呈凹凸形的小墙谓之女墙。古代的城墙都是夯土建筑;宋代,砖城渐增;到了清代,都是整齐坚固的砖石城墙了。国都的城,都有规模巨大的宫殿、宗庙和各部门的官署,有国君宗族和各级官吏的住宅。古代的城有的还有护城河,叫“池”,“城池”一词便由此而来。最初…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在美国报刊杂志上时常出现一类颇有吸引力的名字。在不少城市的宣传广告上也把这类学校描绘成有着强大磁场的乐园。这类在美国城市地区大量出现的学校正以其不同于一般公办学校的组织管理形式和较高的教育质量吸引着成千上万美国的青少年,拨动了家长们的心。专家们认为,这些学校已经开始改变美国城市教育的质量,并进而有改变美国城市普通教育结构的趋势。社会上为了区别起见,也为了形象地说明它们吸引人的特点,就把这类学校称为“磁性学校”。  相似文献   

10.
城,在我的概念里,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就是在电视里我非常期盼的那一面面古老的城墙,仅此而已。住在现代化的城市里,城市已经失去了城的意味。没有了那坚实的石板城楼,城里的人和城外的人更加频繁地沟通。  相似文献   

11.
最初,“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本没有什么联系。城大约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当时,城是部落之间进行战争的堡垒。我国古代的城,规模大的叫城,也叫都邑,小的叫城邑。军队的统帅驻扎的城叫做牙城。城有城墙护卫,古代的城墙一般有10米到12米高,商代的城墙高达20米。城墙也称城垣,城墙上呈凹凸形的小墙叫做女墙。古代的城墙都是夯土建筑,到了宋代,砖砌的城墙渐增,至清代,都是整齐坚固的砖石城墙了。作为国都的城,都建有规模巨大的宫  相似文献   

12.
前言从社会发展史看,城市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城市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是它的经济中心地性质。“经济发展上的优势”是城市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历来在各国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基地”的作用。自从六十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进一步突出了城市的“经济中心地”的功能。现在世界上的城市数目愈来愈多,城市规模愈来愈大,城市区域面积已从中心城市本身,发展到联合它们周围的许多县和城鎮,组成了一  相似文献   

13.
廪君以巴名族 ;统一巴氏五姓 ,建立牢固的部落联盟 ;走出穴居时代 ,组织大迁徙 ,开创城建文明 ;“巴蛇之战” ,创建夷城巴国 ;发展渔猎经济 ,促进经济发展 ;开发清江 ,发展水上运输业 ;发展盐业 ,专利盐利 ;发展农业 ,增加积蓄 ,对巴人社会的发展、进步、壮大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样 ,廪君的特殊历史贡献和巨大历史影响 ,就奠定了廪君在巴人土家族中崇高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三国时期即为著名的商业中心城市。如果从历史时段来看,从秦汉开始至1949年,合肥城市功能和地位发生了较大的变更,由“市”向“城”转变,即由商业中心城市向政治城市转变.由经济功能为主导向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导转变。这在中国城建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兰州城市文化形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从语源上说,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墙围起来的地域,“市”则是指用以交易的场所。城市,作为包括土地,水源及其它自然资源在内的自然物质和包括建筑物,各项基础设施等人工物质在内的承载体,作为人类活动的依托体,大约出现在9000年以前①。最初的城市,出现在世界上最为富饶、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第一次产业革命———农业革命的四个地区: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美索不达米亚)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到18世纪中叶,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号角使得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  相似文献   

16.
张全明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撰文指出,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与“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通过不断的“量变”积累到“质变”的飞跃,即从萌芽到形成,由各自独立、分离的个体发展成合二为一的复合体,在  相似文献   

17.
一、希腊的城邦公元前800年一公元前600年正值古代希腊城邦初建和形成的时期。因这个时期保留有古代文明的一些遗风,故又称“古风时代”。如果说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那么城邦.则可以说是希腊文明的诞生地。公元前8世纪以后的希腊.主要建立在氏族部落基础上的农村公社.开始让位于更大的政治单位。这些政治单位都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一些村落,被后人称之为“城市国家”或“城邦”。  相似文献   

18.
(接上期 ,第 17页 )  第七 ,都市性。城市既是人群密集的生产、生活和劳动的中心 ,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我们通过历史的天际线 ,去考察那些依稀可辨的踪迹 ,就会发现西安文化发展的每一个时期 ,其文化的内涵都集中体现在城市方面 ,特别是国都的建设上。中国传统的城市都以形、数、理、气、象相统一 ,集中体现了黄河文化的精髓。在甲骨文和金文中 ,已经出现了有关“ ”城的象形字。城邑的出现是与早期粮食富余 ,阶级出现 ,政权萌发 ,以及金属工具使用等分不开的。周人的先祖古公父 ,迁居岐下立国 ,在此建立都城为“京”。…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从起源到初步形成的时期,融汇了许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形成了以黄帝族为中心的部落集团,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又历经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凝聚,到秦汉时期方初步形成。“天下一家”局面的出现,也正是天下邦国、部落“国家认同”的结果。在上古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自“中心权力”出现以降,直到周代臻至完善的“服”制,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制度保证。“服”制展现了中心权力和中央王朝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国家认同”包括了对于中心权力和对于夏商周三代王朝的认可与服从,这是诸氏族、部落列为中华民族成员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城镇建置作为大理国“郡县制”文化的实践单元,政治军事的职能属性始终伴随着其自身的建设发展。由于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白蛮贵族们的割据自固,客观上造成了大理国各个军政区划的治所城镇数量增加。同时,大理国各个民族之间的社会发展依然极不平衡,白蛮与乌蛮的社会发展程度差距依然较大。通过“以县为部”“谓笼为城”,大理国把更加广泛的乌蛮系统民族纳入王国的区划统治体系当中,造成了众多乌蛮部落向基层行政单元的转化,出现乌蛮聚落城镇化的倾向,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宋代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初级统一体”的形成,加速了西南边疆乌蛮系统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