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新课标提倡学生“写真实的作文,表达真情实感”,可学生的作文要么有真实却干巴巴没有一点血肉,要么是假话、空话连篇.在作文中,如何让习作体现“真”,散发真情的魅力?这里我们先看看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左眼瞎、右腿瘸的国王.一天,国王请画家给他画一张像. 第一个画家画了眼瞎腿瘸的国王端坐在宝座上,那国王画得可真是与真人一模一样.国王一看画像大怒:“这是我吗?把画家推出去斩了.”  相似文献   

2.
常常听到有些家长怨天忧地:“真不得了,我那小孩就知乱涂乱画,书上、本子上、墙上到处乱画,脏死了!”“这是什么画?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还是认真把学习成绩搞好。你又不是这块料!”云云。一幅儿童画,就是一首儿童诗,是他们童心的写照,他们思想的反映。珍惜、爱护儿童的这份感情、这颗童心、这种绘画兴趣,是我们家长、教师的义务。儿童绘画教学应让孩子们感到高兴、有趣,他们就会渐有长进。  相似文献   

3.
郑板桥有诗、书、画三绝,而其诗中又有"真气、真意、真趣"三真,这也是其诗歌的精华所在。在我看来,"真气"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个人真性情,"真意"是指诗歌的内容真实,"真趣"则是日常生活中瞬间捕捉到的一种乐趣。  相似文献   

4.
画人难画骨,写人难写“活”.很多学生在写人物类作文时,将人物写成了“千人一面”:人物表情僵化、动作死板、语言如出一辙,形象空洞,缺少灵性.这是学生缺乏个人阅历、缺少生活观察,对人物的动作及心理变化揣摩不够细致所致.怎样让笔下的人物变得立体丰满呢?需要从心理活动、动作和语言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写作导引] 这是一篇情境式想象作文。它属于作文新题型,没有具体的话题和标题,只有所提供的“图文结合”的引子材料。如何写好这类供料想象作文呢?首先在下笔之前要读懂“画面话”和“画外话”, 即由现象到本质,挖掘其深刻含义,使材料为我所用。其次,要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 写生活、写真情实感等。  相似文献   

6.
好文章有若干标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真情实感。这方面,前人有很多精要的论述。《周易》上说“修辞立其诚”,意思是说在讲话和文章中要表露真情实感。刘向、扬雄称赞《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王充把“疾虚妄”定为自己写作的原则,这都说明了前人对包括真情实感在内的文章的真实性非常重视。他们认为,文章应该事真,情真,理真,否则,就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不可能有生命活力。基于这样的认识,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也一直把培养学生能写、会写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2001年高考《考试说明》对…  相似文献   

7.
王爱国 《同学少年》2008,(11):11-11
"为什么拿起笔来总找不到话说?"许多同学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其实,写作就是将生活体验用恰当的文字写出来,以表达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是"真"文章。怎样写"真"文章?简单地说,就是用心去感受生活,写出自己的真生活、真性情、真体验。  相似文献   

8.
捉“鬼”记     
点评:将很常见的灭鼠过程冠名“捉‘鬼’记”,这一点很有新意,作文中捉“鬼”的过程写得也很生动。最近我家“闹鬼”了!茶杯无缘无故被打碎了,垃圾袋被拖到洗衣机旁,一块生姜也被“鬼”糟蹋了。后来,在厨房里的一粒老鼠屎证实,原来那“鬼”就是老鼠。这家伙真有点“鬼气”,来无  相似文献   

9.
没空看父亲     
<正>长这么大,画过很多张画儿,突然发现从来没给父亲画过像。这有什么难的,今天我一定要画出令我满意的父亲画像来。眼睛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而我说"画人容易画眼难"。就让我从父亲的眼睛开始画吧!闭目思忖,怎样的眼睛才最能展现父亲的神采呢?平和的眼睛吧,太没个性;炯炯有神的眼睛吧,太普通;深邃的眼睛吧,又不是常态。是画每天放学后在校门口焦急等待的那双眼睛,还是画看我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的建议是:“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那么,如何让孩子一开始就觉得写作好玩、快乐、有趣?当绘本和写话亲密接触,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发生了,写话教学的新途径被开辟出来,提高学生写话能力的新增长点也被找到。一、画写故事,相得益彰孩子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它就像一粒种子,只要有适宜的土壤、气候和雨水,定能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的  相似文献   

11.
小朋友,上期我们一起动手画图写作文,觉得有趣吧?其实图画作文的内容很广泛,因为每一幅画就是一个故事,写下来就是一篇作文。你一边画一边写,写多了说不定你能写成一本“图画作文书”呢。这期我们继续学写“图画作文”。不过今天我们的画不用笔来画,而是用七巧板来拼。你听说过七巧板吗?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智力游戏,用七块图形拼拼摆摆,能拼出山水鸟兽、花草人物。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别具特色的画了。不信?那我们一起来做吧。本期赠送一套七巧板,仔细看看,你会发现有七块图形,它们是:五块三角形,一块正方形,一块平行四边…  相似文献   

12.
一、配乐朗读作画,设境激趣。上课伊始,我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揭题之后,放出优美的乐曲,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老师朗读全文,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童话世界里。“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简笔画画出小公鸡和小鸭子?”同学们争先举手,都抢着去答、抢着去画。“他们画像了吗?小公鸡和小鸭子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小公鸡的嘴尖尖的,小鸭子的嘴扁扁的。”“小公鸡的脚是细尖的,小鸭子的脚是扁平  相似文献   

13.
写记叙文,刻划人物,谁不想让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形神毕肖?然而,正如俗话所说“画鬼容易画人难”。世上人性情多样,我们从感觉上似乎不难把他们区别开来,若是专心描画,形诸文字,则往往力不从心,难以言传。有一首打油诗说这种写作之苦是“不写念着他,写他不是他,掷笔望天叹,满天都是他”。那么,怎样才能把人物写好写活,怎样才能使自己笔下的人物“面目精神跳跃纸上,勃勃欲生”(孔尚仁:《桃花扇·凡例》),方法很多,这里只能谈几个要点。一、对所写的人物不仅要熟悉,而且要深知.有人问高尔基在创作过程中人物是否常常活着出现他脑海里,高尔基非常肯定地回答:“常常是活的。”曹雪芹于风尘碌碌,一事无成时,“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于是一个一个细细地考察,细细地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作文有这样一种现象:无话可说——怕,假话连篇——编,东拼西凑——抄,华而不实——空.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作文应注重求真,即“用我手写我口”,“用我手写我心”,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5.
日记的魅力     
日记的最大特点是一个“真”字。真,就是要真心写,写真实。我们平时写的日记哪一篇记叙的不是真人实事,流淌的不是真情实感?日记这种文体的“真”比别的文体更严格,那种用假话来伪饰自己真面目的日记就不是“日记的正宗嫡派”了(鲁迅语)。日记贵在“真”,它的风格就必然是真诚、自然、亲切。  相似文献   

16.
<正>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所以散文提倡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这"真"的材料自然来自于作家的生活体验。现代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中逐渐加大了活动体验的分量,事实上,这是在要求中学生体验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提取散文素材。一、善于捕捉生活经历中的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17.
幼儿喜欢画人,但不会画人物的各种动态。怎样使他们能画人的各种姿态,提高他们绘画的兴趣呢?我使用“活动人”作教具(图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幼儿以做早操为题作画时,发给每个小朋友,一个正面“活动人”。幼儿可用“活动人”摆出许多做操的姿态,这样他们可以根据“活动人”的姿态再画下来。小朋友们学了这种方法,一般能画出儿童做操时的三、四种姿态,有的小朋友画了11种不同的动作,画面十分生动。教幼儿以“跳绳”为题作画时,我发给每个小朋友一个正面“活动人”和一段毛线,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三个层次:一、黄庭坚在题画诗中发抒他论画的见解与审美趣尚,认为画家须具备人品学识,其次要讲究画的形似、技法以及笔力,方能得心应手,在形似的基础上融入情感,力求做到神似,画中有“意”有“真趣”。画之最高境界是遗形得神,出神入化,好的画应是无声之诗。二、题画诗三种写法范式。(1)就画论画,对画中之景作出恰当的描述、概括与补充,同时亦可借景抒情,略有阐发。(2)借画师之画,言我之心志,将画意加以引申与发挥。使绘画借诗的境界意趣而得到升华。(3)在题画诗中点明诗中之景乃写画景而非真实之景。三、黄山谷题画诗的艺术特色。(1)尽可能运用比喻与夸张手法去表现景物之物态。(2)炼句琢字,力求生新出奇。(3)章法布局,曲折而驰骤。(4)于诙谐风趣中寓深意。(5)议论带情韵而发。这三个层次互为映发,构成其题画诗瑰丽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9.
作文是什么?《课标》指出:“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写出来。”小学作文教学,应定位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我认为,只有让学生“不拘形式、自由地写”,才能达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的目标。“不拘形式、自由地写”,正视了学生个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世说新语·巧艺》说:“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美学界一直把这当作“画眼睛”、“以形传神”的美学范例。但是,这时画像上并未画上眼睛.既然“数年不点目睛”,又怎么能“以形传神”呢?难道顾恺之有意不让自己的作品“以形传神”么? 其实,画人不点睛是出于绘画上神秘的原始思维和原始禁忌方面的原因,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