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熹是宋代著名理学家中对文学研究有建树者之一。他从理学的视野对文学作了深入的探讨和阐发,形成了其独到的文学思想。朱熹诗歌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文道观主张“文道一贯”、“文从道中流出”的审美倾向;其创作本源论强调诗歌的美学脱胎于哲学母体,实践、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本源;其创作风格论推崇凛然正大而又淡泊高洁的人格,诗风上提倡平淡素净之致与苍劲刚正之气相交融的格调;功能论强调“情”与“志”统一,“兴”在诗歌感发性情中的审美教育作用。朱熹诗歌的美学思想对南宋中晚期的诗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它要求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主张在做中学、学中做,用生活解读课本,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话。  相似文献   

3.
生活美术教育观的思想基础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中华民国时代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教育大纲中,贯彻着生活美术教育的观念。生活美术教育有利于克服“工具论”和“本质论”的偏弊。在当下视觉文化发达的时代,提倡生活美术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杜威的德育思想构建生活化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的德育思想全面而又系统地构建了生活化德育的合理本质与内核。以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作为理论依据,文章解释了生活化德育“回归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即把社会生活作为德育的本源与基础,在新课程的教材上体现了回归有意义的儿童生活的主题;“做中学”思想说明了“经验”和“活动”在生活化德育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它们是形成儿童道德品性的重要教育方法;“儿童主体性原则”确立了德育中儿童的主体地位,通过发挥儿童主动性,培养儿童的能力和情感。文章从杜威的思想联系德育实际探讨了生活德育的价值观、方法论和学生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生活德育论——幼儿道德教育的科学实践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德育”是“生活教育”之题中的应有之意,生活德育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灵魂,生活内涵、实验思想及改造的心理学基础决定了生活德育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解读生活德育论,对正确把握幼儿道德教育的基本特征、幼儿道德发展的主要特性,深入理解幼儿道德教育的心理学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何炳章 《生活教育》2012,(16):14-17
“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这句话是陶行知献身教育、改造教育的力量源泉,也是陶行知生本思想最形象、本质的反映。本文从培养目标上的“人中人”论、师生关系上的“师生共生活”论、教学关系上的“为学而教”论、学生观上的“生可为师”论等四个方面,对陶行知的生本思想作概要性地探析。  相似文献   

7.
教育超越论是当代中国教育学人关于现实教育最为重要的学术批判与建构之一。“无人”问题,即教育疏离人以及人的整体生活的问题是超越论反思与批判的对象。教育是“人”的教育,超越论对教育“无人”问题的反动,以构建“实践人”的人性论方案为根基。超越教育“无人”问题之要津在于使教育立足人之实践本性并使人成为超越性存在,实现人在“自我”与“社会”双重向度之超越。就此而言,我们将超越论视为重塑教育之精神与人之可能生活的一种努力。作为对教育“是其所是”的辩护与允诺,具有“智性诚实”高贵品质的超越论对于破除教育中的假象与偏见、反省时代教育状况、辨明教育发展之路向都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重思超越论,是过一种好的教育生活之理性自觉,也是过一种可能生活的一种可能思路。  相似文献   

8.
《礼记·乐记》对音乐的本源与产生过程有详细的阐述,其音乐本源论——“物感说”具有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比西方的“模仿说”前进了一步.《乐记》是中国最早以“气”论文艺者,它以“气”论述了音乐的审美特征,论述了音乐与人的气质个性、道德情操的关系以及音乐的社会作用.《乐记》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主张以“德音”教化民众,并注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9.
《老子》“有生于无”一语意旨颇难理解,这主要是因为《老子》在文本上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疑惑。《老子》讲“有”和“无”的关系,有时像是本源论的,有时又像是本体论的,这种本源-本体论的冲突深刻地影响了后人对它的解读。庄子明智地采取了悬置这个问题的态度,而玄学却从本源论和本体论两个方向展开了讨论。本源论的解读固然有其缺陷,本体论的解读也有其困境。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现时代的新发展。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三论”,是指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地位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论”及其“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经论”。深入研究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仅对于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杜威实用主义生存哲学的内在逻辑着手,解析“从做中学”思想提出的生存论、经验方法及探求逻辑的理论根源,认为它不是一种教育理论,而是一种探求学习理论。正是基于实用主义生存论哲学和“从做中学”的学习观,杜威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就是生长、就是生活、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教育思想,在人类教育思想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现代教育思想命题新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参照世纪之交的国际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向,试图从现代教育理论的教育本体论、教育主体论和教育方法论三个层面,对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中的现代教育思想命题进行解构和重构,由此揭示陶行知现代教育思想所体现的当代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向,进而,为建构走向新世纪的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理论提供借鉴和启示。命题一:“生活即教育”——现代教育本体论的回归迄今为止,在传统教育思想中,对人类教育现象的探究是从教育本质论(教育是什么)开始的,对于教育本体论(教育是怎样可能的)是存而不论的。对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命题的研…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预测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研究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而存在,在学理定位上历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的发展过程.厘清思想政治教育预测“何谓”以及“何以可能”是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预测应聚焦于“过程...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片面的“社会本位论”在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认识中,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该回归于“人”,回归于对健全人格、完满人性的追求与培养,实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精神教育”。“精神教育”理应是主体性的。建构学生精神生活的途径是兼顾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3个方面,注重认知、体验、感悟3种生活形式的统一,做到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两个结合。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立30年来,学界从意识形态论、思想品德论、无产阶级论和广义狭义论等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进行了不同界定。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是在文本中大量使用“宣传”、“鼓动”、“政治教育”和“理论教育”等概念。求证于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相关概念的科学内涵有利于探源寻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界定应旗帜鲜明地表明无产阶级性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表述应统一规范。  相似文献   

16.
“灌输论”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检验,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在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诟病很多,引起广泛的争论.因此,正确认识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反思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灌输论”的误区和难点,探索“灌输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途径,对当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论和“生活观”的回归,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践环节、方式、评价等存在脱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现象,应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入手,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回归生活、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式,以社区化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完对象的讨论主要有“一个规律论”和“两个规律论”之争。“一个规律论”主要有思想与行为规律论、思想关系规律论、思想价值观念规律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论四种观点;“两个规律论”主要有思想意识变化发展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论、政治思想和行为规律以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论、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规律以及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变化发展规律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论四种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这样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完对象,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需要,同时也是科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内容体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应世”还是“应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语境下,从人的发展来看,“应付生活论”“应生活之需论”比“工具论”更应受到关注,因为它属动力学和多元认知范畴,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比“工具论”要重要深远得多。以往语文教改之所以成效甚微,就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并未敢在现代语文教育的“应付生活论”“应生活之需论”等核心理念上动解剖刀。  相似文献   

20.
第二届全国数学教育哲学暨数学教育高层论坛于2016年4月15-17日在南京召开,论坛聚焦“数学教育哲学”、“数学教育专题研究”两大主题,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和中国大陆近二百名学者参会.会议主要围绕“数学教育哲学”、“数学教育心理与教学”和“数学课程与教学”3个专题展开研讨,会议报告立足数学教育的本源性问题,视角开阔、论意前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