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愁是台湾诗歌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洛夫的《边界望乡》,就是一首动人情肠的乡愁变奏曲。诗歌通篇通过对比和转换,使全诗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表达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痛之情。  相似文献   

2.
论文对《听听那冷雨》进行了文本细读,论述了余光中借戴望舒的诗《雨巷》和蒋捷的词《虞美人》的意境,抒写作者“乡愁”的缠绵和疼痛源于其一颗中国心;通过“听雨”感觉的反复描述和联想,把隔海“望乡”的惆怅与茫然、辛酸与隐痛淋漓尽致地抒写出来,使作品创造了隽永的抒情意境。此作的诗性还表现在运用典故、欧化句式,多用叠词等等方面,使作者“新散文”的审美理想得以实现,《听听那冷雨》是作者散文创作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3.
艺术歌曲《望乡词》,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一首优秀声乐作品。本文从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入手,详细介绍了歌曲的来龙去脉和词曲作者的基本情况。进而深入到作品本身,对歌曲的音乐要素、艺术风格和情感意蕴做出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诠释,并对其艺术价值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洛夫的《边界望乡》是台湾"乡愁文学"中可以和余光中的《乡愁》并驾齐驱的诗歌名作。它忠实地记录了"我"在落马洲边界登高远眺故国山水时产生的情感波澜,淋漓尽致地渲染了对故国可望而不可即的哀痛,寄寓着整整一代人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同时诗歌在艺术上积极探索,既有现代诗新颖奇妙的意象美,又有古典诗歌传统的意境美,堪称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文质兼美"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浅谈余光中作品中的思乡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愁是余光中作品的最基本主题,其原因在于海峡两岸长达半个世纪的隔绝和台湾文学独特的创作氛围,更在于余光中本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其作品中的思乡情结的最直接表现便是回忆并描画故乡田园的优美景致和温暖亲情.在余光中笔下,乡愁不仅是家愁,更是国恨国愁,其思乡情结实质上是一种大陆情结、中国情结.  相似文献   

6.
<正>对于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大家言必称"乡愁诗人",因为他1972年写的"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乡愁》诗传遍了大江南北。余光中说,这些年来,《乡愁》几乎成为我的名片,《乡愁》在海峡两岸大受欢迎的程度实在让我感到惊讶。其实,他在同时期写的另一首诗歌《雨声说些什么》也表达了这样的主题,而且《雨声说些什么》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深受读者的喜爱,我认为它应该可以成为乡愁诗的另一张名片。  相似文献   

7.
乡愁是余光中作品的最基本主题,其原因在于海峡两岸长达半个世纪的隔绝和台湾文学独特的创作氛围,更在于余光中本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其作品中的思乡情结的最直接表现便是回忆并描画故乡田园的优美景致和温暖亲情,在余光中笔下,乡愁不仅是家愁,更是国恨国愁,其思乡情结实质上是一种大陆情绪、中国情绪。  相似文献   

8.
秦汉以来,不少学以舜与二妃解读《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并成为楚辞研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用历史传说人物指代神话形象,这是一种历史化的诠释方法。尤其不依据学作品的语言本,这种诠释就更带有了一种先行的故事去强调一种现实人生的男女本偶的伦理关系,这是中国史官化精神的态度,也是家国同构的中国古代伦理价值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洛夫是不折不扣的现代派,他的《边界望乡》中,有些句子不怎么好懂,我们在这里稍微提示一下:   1、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望远镜能将远的拉近,能把远处小的放大,这是指景物而言,可洛夫却直接把景物换成了“乡愁”。一方面,把具体景物化为抽象的乡愁,一方面又把抽象的乡愁化为具体的景物。这是现代派惯用的伎俩,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   2、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在夸张中写故国之近,又在现实中写理想的破灭。现代派的修辞运用得好,可以深度、力度和美三者兼得。 )  顾城的《…  相似文献   

10.
中韩两国自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甚深。在诗歌方面,中国古典诗歌对韩国诗歌的创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韩国诗的形式、内容、技巧等深受中国诗的影响。中韩两国诗学的承传踪迹是余光中、郑芝溶二人"乡愁"意识生发的背景,他们同有"失国"感,但在精神层面上的感受却又有不同,前者是"有国不能归",后者是被异族殖民的"亡国"。因此,二人的"乡愁"主题中"寻根"与"无根"是他们的精神源点,但二者在"失国"的精神状态中对乡愁的表达和乡土的想象却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在《乡愁》作品中通过意象实验、语言运用以及诗情内蕴的营造,来表现出"乐观"与"悲伤"两种相异的诗学风格,是他们乡愁诗的气质和基调。  相似文献   

11.
据《北京晚报》报道,在今年北京中秋晚会上,著名诗人余光中满怀深情地谈到乡愁,他说,乡愁自古就有。《诗经》里有,《离骚》里也有,屈原是对整个家国的乡愁。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新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三册 ,于 2 0 0 1年秋季期开始使用。课本第 19课学生自读课《乡愁诗两首》 ,选择了余光中的《乡愁》 :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同时选择了席慕容的《乡愁》 :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  相似文献   

13.
一位已经当了教师的学生给我打电话。向我诉说她的苦恼:她所在的学校最近举行了一次赛课,要求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上同一篇课文——余光中的《乡愁》。课前她做了充分的准备.做了多媒体课件,特地去买了罗大佑唱的《乡愁》,搜集了古今有关乡愁的诗歌,并且还安排学生课外搜集了作者的其他作品。课堂上她用罗大佑唱的《乡愁》营造气氛,展示了古今有关乡愁的诗歌和作者的其他作品,  相似文献   

14.
台湾诗人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其中《乡愁》是最情深意切动人心魄的。它不仅深受大陆读的喜爱,而且也得到海外华人的认同。本就《乡愁》赏析谈两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虽不长,却构思精巧,读了给人以全新的美的享受.下面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的美进行探讨,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一.情感美这首乡愁诗在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乡愁》一诗,侧重写诗人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后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也是万千游子的绵长的故土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相似文献   

16.
《洪堡的礼物》是美国小说家索尔·贝娄的作品,展示出作者在美国芝加哥的都市生活。文章以《洪堡的礼物》中的都市问题以及对中国启示为研究对象,围绕三点进行叙述,即:芝加哥都市的繁华与喧嚣;大都市的乡愁;大都市生活的“厌烦”,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余光中因其《乡愁》一诗而有“乡愁诗人”之称。乡愁,指对大陆乡土文化的怀念。余光中在台湾生活40年。最近20年居住在南台湾的高雄,临山近海.周遭的风景,常在他的诗文中出现。南台湾盛产各种水果,诗人饕餮之余,常有吟咏,写水果的甘美,颂乡土之可爱。最近台湾的果仙果后如莲雾、芒果,飞越《乡愁》所说的“一湾浅浅的海峡”,登陆神州。大陆乡亲在品尝佳果的时候,不妨一读“乡愁诗人”的水果诗,感受一下他对乡土的恋慕赞美。  相似文献   

18.
粟童  赵超 《文教资料》2010,(24):80-81
余光中的《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这首诗情深意切,既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艺术歌曲《乡愁》是一首声乐独唱曲,本文将该作品的歌词、旋律和钢琴伴奏作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了该作品的艺术风格,同时还从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阐述了该作品的演唱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9.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多情自古伤别离”,从古到今,流离在外的诗人们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思乡之作,流传甚广的诸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这些都广泛为青少年朋友所熟悉。到了近代,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与大陆一脉相承的台湾同胞,被一湾海峡隔成了咫尺天涯。那些长年漂泊在孤岛上的人们望眼欲穿,盼望早日回归。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30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他创作的系列乡愁诗,以其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  相似文献   

20.
余光中的作品选入中学课本的有《乡愁》《沙田山居》《听听那冷雨》等篇目,其中《乡愁》是抒情诗,《沙田山居》和《听听那冷雨》是抒情散文。《乡愁》中的我隔着一弯海峡,深情地呼唤故乡;《听听那冷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