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秋月节”。美国人称中秋节为“秋月节”,节日里每户人家都要吃葡萄等新鲜果品和新近制作的食品。日本“月圆节”。日本人称中秋节为“月圆节”,每逢节日,人们用瓜果、饼食祭月,并围坐在一块,赏月谈心,家家户户还吃新米饭做的月团。伊朗“麦赫尔干节”。伊朗称中秋节为“麦赫尔干节”,这一天是伊朗太阳历的七月十六日。节日期间,人们以品尝多种丰收果实为乐,隆重的庆祝活动持  相似文献   

2.
给留学生上课,对“黄色录像”这个词语按一般解释之,并未说得通。查《辞源》、《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均无此义项。倒是在《辞海》中找到了“黄色报纸”条目。据此说明来源:“这个意思是从美国来的,因为美国在上个世纪末有一种连环画叫《黄色孩童》,里面经常有色情的东西。”而美国学生则肯定“美国把那种事叫‘蓝色”’。各国留学生说法亦异,日本称之为“粉色”;韩国称之为“红色”;意大利也是“红色”;澳大利亚和美国一样是”蓝色”;我国的港、台则称之为“桃色”等等,惟独没有“黄色”,更不是从美国来的,而是我们中国大陆独…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传统节日,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长河,注入潺潺不尽的源头活水,构成别具风味的节日诗篇。被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他的《元日》诗,描绘了春节除旧更新的气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前夕,即一九三一年七月,我国冀南曾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战争。这场战争,牵制了东北军的兵力,分散了东北当局的注意力,给虎视眈眈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造成了可乘之机。这就是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湖七月半,1、今浙江杭州西湖.2、我国古时每年七月十五日即七月半,是民间传统的中元节,又称鬼节.这一天,人们大都举行祭祀活动,晚上外出游玩.西湖七月半,写的是明末杭州市民在中元之夜游逛西湖的情景和盛况.一无可看,副词,表示所述的事实是没有例外的.可译为“完全”;“全部”.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副词:用在谓语之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可译为“仅仅”;“只不过”.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1、介词:按;分.2、代词:他们.这句说:可以分作五类去  相似文献   

6.
春节、阴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和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我以为,现在年轻的父母们对传统节日的来历也该略知一二,有选择地给孩子说一点有关节日的掌故和轶闻趣事,这不仅丰富了孩子的精神生活,而且也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光大。现单说“端午”的风俗。吃粽子。《列女传》里叙述的古代贤淑妇女操持家务时有:“初夏端午,子妇劳苦。平旦起身,烹煮角黍。”“角黍”者,把“黍米”包裹成“尖角”状之谓也。据  相似文献   

7.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释疑张玉林《诗经·幽风·七月》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句,汉以来的解释都说“七月流火,就是大火星到了七月份就偏西南下,到了暑退将寒的时候了.”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对“七月流火”的解释也是如此:“七月,指夏历...  相似文献   

8.
地球的东方,历史地存在一个“东亚汉字文化圈”。兼顾地理、历史和文化,这一“文化圈”主要包括中国、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毫无疑问,这一“文化圈”有许多明显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圈”的特征,所以有人称之为“中华文化圈”,有人称之为“儒教文化圈”,有人称之为“华化佛教文化圈”,等等。我们所以取“汉字文化圈”的概念,则因为除了其他特点之外,古代东亚文化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以“汉字”作为相关民族、相关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关联的主要媒介,而文字,  相似文献   

9.
“七月”诗派,是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为新诗现实主义传统的发展进行过有益探索的一个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它活跃于抗战诗歌发展的全过程中,在抗战诗坛上影响最大。“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初期,它因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而得名,并在胡风的支持与扶佐下不断发展。由于《七月》杂志本着在编辑上“尽量团结而且号召能够共鸣的作家”,从而“源源地发现从实际斗争里成长的新的同的道伙友”①宗旨,“七月”诗派一开始便拥有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和大体一致的创作倾向,其主要成员有艾青、田间、胡风、绿原、鲁黎、阿城、邹获帆、冀沾、彭燕郊、…  相似文献   

10.
节日,是人类社会各个种族普遍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端午节是备受人们重视的传统节日,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影响也扩大到了周边国家,形成了辐射广大的“祭祀圈”,如韩国在我国传统端午节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化的“自我选择”,从而发展出独具大韩民族特色的端午祭;日本也逐渐形成了“端午男孩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不但有许多的欢庆活动,而且还兼具公共卫生预防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笔者从事多年的中学师资培训工作 ,经常接触中学教师 ,感到高师的“历史教学法”教学对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工作影响颇深。因而 ,认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历史教学法”的教学必须改革 ,以适应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历史教学法”教学现状及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新中国诞生后 ,高师院校历史系 (科 )都设立了这样一门必修课程 ,有的称之为“中学历史教材教法” ,有的称之为“中学历史教学法” ,有的称之为“历史教学法”(本文以下皆简称为“历史教学法”) ,这一课程一直开设至今。纵观半个多世纪“历史教学法”的教学工作 ,应该说 ,…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日本是近邻,当中隔着黄海。在明朝和清朝时期,许多日本海盗,乘船在中国沿海登陆,骚扰江苏、浙江、福建一带的居民。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所以称这些海盗为“倭寇”。到近代,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国人对日本侵略军深恶痛绝,把他们比作魔鬼,称他们为“鬼子”。  相似文献   

13.
踏上日本国土,一个强烈的感受是处处可见的传统文化气息。虽然日本已经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高楼大厦和“新干线”始终掩不住江户的木屋、平安的斗笠,街面上五花八门的外来语、最豪华的公寓也始终摆脱不了“塌塌米”的生活情调。这种现代与过去并存,继承与发展和平共处的做法对日本的社会、对日本人的性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祭”是日本最常见的文字。其含义既有汉字“祭祀”的本意,也有被转化为节日活动的成分。祭日来临的时候,城乡一片热闹的景象。举行祭祀的场所遍布带有“某某祭”字样的旗幡,商家店铺和寺院及公共…  相似文献   

14.
日本汉学具有独特一面。这主要体现在它的双重性上,即日本汉学具有“自我”和“他者”的双重性质。这种“自我”和“他者”的悖论相互交错,贯穿日本汉学的历史。到了20世纪后半叶,日本汉学终于完成了从“自我”到“他者”的质的转变。认识日本汉学的这种独特性并阐明这一转变过程及内在原因,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汉学和认清日本人的中国观有着很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九四八年六、七月,在昆明爆发了学生反对美国政府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爱国运动(简称“反美扶日”运动,又称“七·一五”运动)。这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昆明青年学生,继伟大的“一二·一”运动以后,掀起的又一次爱国民主运动。认真研究这次学生运动的历史经验,不仅是我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运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也是对今天的青年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每到夏季,就有关于“七月流火”一词意义的争议频频见诸于报端,有人认为“七月流火”表示七月的天气极为炎热,有的文章则表示“七月流火”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不能表示天气炎热。的确,“七月流火”一词源出于《诗经·豳风·七月》一诗,原诗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流火,八月萑苇”的句子。“七月流火”在原诗中的意思是;七月,夏历七月;火,东方心星,大火星;流,下;流火;火星渐向西下,是暑退将寒的时候。(上海古籍出版社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22页)但是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语言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7.
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而不是“无条件投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国内外出版发表的有关抗日战争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中国近现代史著作中,在论及日本投降问题时,绝大多数习惯称之为“日本无条件投降”。现在看来,这一提法不够准确,历史的真实是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而不是无条件投降。今后  相似文献   

18.
“火把节”是我国云、贵、川三省许多兄弟民族所共有的节日。节日之际,“万炬纵横,灿星如海”,辉映着西南半壁的大好山河。它是在节日之海中遨游的火龙,是夏时绿毯上绽开的红莲,是时序旋律上跳动着的音符。古往今来,野史杂乘以动人的笔触描述了与之有关的一件件传说,骚人墨客以高昂的激情将动人的场面吟哦为诗章。如果说旧时代的风风雨雨倾注给人们的是较多的痛苦,那末,只有在这火炬彻天的夜晚,因它的点缀惨  相似文献   

19.
侠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体系中引人注目的一极,诠释着中华民族对正义的向往。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与中国的侠义精神有共同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行侠仗义”的背后是对正义的呼唤。武士道之“义”内涵却与之殊异,更多向“忠义”上靠近。本文试图比较二者之“义”。  相似文献   

20.
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中国东北之后,对于移民入侵十分重视。他们把移民侵略定为日本的最高国策之一,称之为“国策移民”;他们还把移民侵略视为推行“大陆政策”的重要杠杆,在野蛮的军事入侵之后,便继以大规模的移民入侵。最初,他们想通过移民侵略,把中国东北变成他们的“势力范围”;继之,便想通过移民侵略,力求从心理上、习惯上、风俗上“同化满洲”,“将日本搬入满洲”,或者“达到与日本的无国境状态”,一句话,想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领土的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