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世纪中叶以来,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在重塑城市形象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提升城市经济形象的"新引擎"、繁荣城市文化形象的"催化剂"、改善城市环境形象的"优化器"和城市口碑形象的"传播器"。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以文化产业推动城市形象的提升路径,要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双重作用,着眼于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培育出城市经济的"新常态",城市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城市文化繁荣的新驱动。  相似文献   

2.
作为巴蜀文化聚焦的成都市,有着城市文化形象建设最可贵的种类众多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把不可复制的特色文化资源通过物质化方式展示给世人,对市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审美趣味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用"文化成都"的样本,显现"文化中国"的一个侧面,也是应对全球化文化趋同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3.
张谨 《中华文化论坛》2015,(3):5-10,191
城市文化是与农村文化相区别的空间指向性文化形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代表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整体形象。它有着特殊的历史记忆、多元的开放格局、强大的辐射能力、完整的规范体系。目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市景观建设千篇一律,城市人文精神弘扬不力,城市创意产业后劲不足,城市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对此,我们在城市建设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必须传承传统文化,守望城市的文化精神,强化对本地区城市文化的认同,彰显城市文化的时代魅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其重中之重是精神文化服务,包括遵纪守法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科普知识宣传、生活环境改善、文娱体育活动、健康卫生知识普及、社区安全教育等等。在城市创意产业建设方面,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扩大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更好地发挥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引擎功能,彰显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4.
景观城市是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景观构成了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单元,而且景观所倡导的参与和体验能增进人们对城市的情感认同、活跃文化氛围和提升文化消费。依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文化景观大致可分为建筑设施景观、工业遗迹景观、文化遗产景观、城市商业景观、赛事体育景观等。为更好地发挥景观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功能,避免"奇奇怪怪"建筑带来的视觉污染,城市景观文化建设中应着力遵循景观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传承、科技对景观的支撑作用、遗迹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致等原则。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子科技和大众文化的发展,物质化和世俗化的新型消费文化兴起,我们从"唯审美"的精英文化启蒙走向了泛审美的大众文化狂欢。本文以明代许仲琳编《封神演义》中塑造的哪吒故事为原型,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有代表性的哪吒动画与原型的对比和分析,考察不同审美诉求下哪吒改编与传播的关系,进而窥探泛审美语境下,中国动画对中国神话素材现代性开采的显性形态和隐性价值。  相似文献   

6.
城市文化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城市建设必然会包含有大量的文化内容。本文就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谈一些想法。一、文化是城市的夏魂众所周知,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可持续、科学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同时,城市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建设城市文化,就是要建设有鲜明的特色和个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拉康理论视角剖析青少年热衷于网络文学的心理机制,由网络文学的常见题材类型入手,对类型小说所构建出的架空世界进行梳理分析,反观社会文化与网络文学盛行的内在渊源,解析网络文学传递出的社会文化"正能量",把握当代青少年群体在当前网络文化中的心理认知,把研究网络文学的视角从"问题取向"转变为"资源取向",正视网络文学在当今社会文化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2019年4月17日至19日,由天津社会科学院主办,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近代以来华北城市与乡村变迁学术研讨会"在津举行。来自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80余位学者汇聚津沽,共议近代华北城市与乡村研究的新趋向。会上,五名专家学者分别就会议主题做了深刻发言。随后的分会讨论则围绕着城市政治与城市经济、城市社会与城市文化、城市体系与城市建设、区域政治与经济、区域社会与文化、乡村建设等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经与会专家学者友好热烈地讨论,本次研讨会总结了近年以来近代华北城市与乡村变迁研究的三个新动向:一是城市与乡村理论探索深入;二是城市与乡村研究的融通与对话;三是近代华北区域史研究呈现出多维交叉与热点突出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和建设中的国际化大都市,要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充分展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软实力。"软实力"一词最早是1990年3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来的。后来他在著作《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中把"软实力"定义为:"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源自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等的吸  相似文献   

10.
胡晓烨 《寻根》2022,(1):54-60
丧葬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墓葬是丧葬文化外显和考古出土文物的重要场域.以简牍为主要载体的遣策,形成于中国古代社会以物质和精神层面送别亡人的丧葬仪式,起着沟通人间与冥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藏文化是高原文化、"缺氧文化"、抗争文化。在藏族传统历史地理概念中,将整个藏区分为卫藏、安多和康三大区域,即通常所说的"藏区三部"或"藏地三区"。康区亦称康巴藏区,在此范围内所孕育生长的康巴文化是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本文在简要梳理学界关于康巴文化研究脉络的基础上,从经纬度、海拔度、水量度、日照度、物产度、交融度六个维度对康巴文化进行分析,我们称之为"六度方法"。该方法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知识体系,涉及生态学、文化学、地理学、气候学、民族学等内容。"六度"之间也有一定内在联系,并非完全独立。我们可以通过这六个维度全面、综合地评估一个地区历史文化产生的基础条件。本文旨在将康巴藏区置于全球视野中进行观照,探究康巴文化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与动力,并对康巴文化的研究方法、研究视野及研究内容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语言文字在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入手,论述了语言文字对促进现代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作用;分析了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语言文字现状;提出了改良完善的措施,从而为现代城市建设中的语言文字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7月23日,市政府新闻办授予上海市11家单位“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基地”称号并进行授牌仪式,进一步发挥上海重要文化窗口单位的示范、展示与对外宣传作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宋超出席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基地授牌仪式并讲话。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进一步加强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基地工程建设,使文化交流更加具象化、故事化、社会化,从而提升上海城市形象,展示上海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4.
城市与文化的关系始终是一种历史的相互生产和创造的关系,城市生产文化,而文化又再生产城市,现代城市对传统城市空间的利用和再生产实际上就是城市空间的再利用和文化空间的再生产,成都宽窄巷子是这种再利用和再生产的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它以一种战略性的眼光、整体性的把握和综合性的视野重新生产了成都乃至中国城市中引人注目的"金名片",其文化空间再生产的成功经验在当今中国的城市改造利用中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曲靖以珠街八塔台为代表的青铜文化遗存,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其明确的地域分布,独特的墓葬堆积形式以及富有特色的随葬器物,不仅在云南青铜时代墓葬中极为罕见,就是在全国亦难寻二例。而由于墓地所出器物中有一些器物与滇文化有相似之处,大多数研究者都将晋宁石寨山为代表的"滇文化"同八塔台作对比研究,把后者归入滇文化系列,而把两墓地中的特殊遗迹现象和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征,则看作是滇文化中的一种地方文化特征,作出"滇文化八塔台——横大路类型"的考古学文化命名。但八塔台自身的文化特征十分明显,很难与滇文化整合在一起,相关的问题还有必要作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武汉城市文化的性质与特点进行了阐释,指出武汉城市文化不限于码头文化和楚文化,而是具有开放性的内陆商埠文化——大码头文化。  相似文献   

17.
论文化创新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创新的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正是在深刻把握了文化和文化创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深刻阐释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创新的目的、目标、方法和基本要求.这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田凯 《中华文化论坛》2007,284(1):28-32
通过成都城市景观的建设与发展的描述,对这一时期清代国家文化政策在城市景观建设这一地方语境下的影响做一初步探究,并进一步探讨传统中国城市景观发展中的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市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广场文化日益成为城市文化中方兴未艾的文化景观和深受市民喜爱的娱乐休闲方式。广场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特有的自我展示和社会调节功能而深深地融合于城市文化主体之中。它以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异彩纷呈而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这种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意识强、渗透力度大、社会效益显著的文化现象正成为城市文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对外宣传与展示的阵地与窗口。深入细致地了解广场文化的结构与功能,把握其内在的生成、发展、运作机制,无疑将对我们挖掘广场文化的内在潜力,拓展广场文化的服务功能,发展广场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宣传、教育、审美、娱乐、融合等诸多社会功能与价值起到积极的认识、指导和促进作用。本文试从三方面作些粗浅的理性分析与思索。  相似文献   

20.
苏鑫 《世界文化》2010,(10):48-49
<正>格托(Ghetto)基本的内涵就是隔离区,是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少数族裔的聚居区,指的是城市中的一条街或一个街区,分出来作为强迫少数族裔居住的法定地区,有犹太格托、黑人格托等,华人在海外的聚居地一般被称为是唐人街。这些聚居区虽然有共性,都是相对主流文化而言的少数族裔居住地,但却又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对犹太格托而言,它与黑人格托、唐人街在本质属性上是不同的,在黑人格托和唐人街中,黑人和华人都具有自身的民族之根和文化归属,是从母体文化飞散到异质文化中的"文化飞地"。但是犹太格托却是犹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