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孙伟  王志强  蒋红波 《内江科技》2011,32(4):139-139
本文针对义东油田沾四区边底水稠油油藏开发中含水上升快、采收率低的问题,为了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在沾四区边底水稠油油藏开展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为该油藏下步实施调整奠定了基础,对义东油田沾四区边底水稠油油藏及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水平井技术在边底水油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华油田广一区潜33油组油藏为典型的边底水油藏,地层能量充足,在利用直井井网开采了30多年后,主力层已基本水淹。由于直井开发水锥现象严重,开发状况不断恶化,导致采收率低,大量剩余油滞留地下无法采出。针对该油藏地质特点和开发状况,利用水平井技术进行剩余油挖潜,不但明显提高了采油速度,改善了开发状况,而且采收率由52.3%提高到55.4%,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为同类型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底水油藏储量品位低,开发中含水上升快导致产量递减快,成为制约开发效果的瓶颈。本文从埕东油田馆陶7砂组底水油藏的开采特征入手,研究了底水油藏不同井型含水上升影响因素,并探索实施了控制含水上升产量递减的方法,结果表明钻井井身轨迹、油层有效厚度、隔夹层发育状况、射孔程度和采液强度等,对底水油藏的控水影响大。  相似文献   

4.
埕东油田西区为边底水油藏,开发到目前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该块馆上段初期因油稠出砂的原因,只有油性较好的零星井点生产,80年以后才陆续打井,由于构造缓,破坏性开采等原因,该块含水上升快,稳产难度大,本文以埕东油田西区为例对此类地质条件复杂,含水高的构造边底水油藏的地质、构造、储层特征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利用水平井完善井网,提高油藏储量动用状况的开发思路,根提出实施方案,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水平井技术在埕东西区稠油底水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月胜  严丽晓  李灵 《内江科技》2009,30(7):84-84,190
埕东油田西区Ng44为一个典型的底水稠油油藏,是2008年采油厂的新建产能区块。试油试采表明该块常规生产油井初期产能较低,直井生产含水上升较快,水平井热采开发效果较好,因此产能方案设计采用水平井整体动用。本文介绍了埕东西区Ng44稠油底水油藏产能建设中水平井的应用情况,通过水平井防砂筛管完井技术、酸洗技术、注汽热采技术和井筒举升技术等配套技术的综合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现了埕东西区Ng44稠油底水储量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6.
于宁 《内江科技》2011,32(3):140+145-140,145
针对梁家楼油田中部梁38块油田地质特征,为了合理、高效地开发油藏、提高采收率,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油气藏类型等油藏特征,结合该区水平井钻井及开发状况,对水平井开发在该类边底水油藏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7.
岳行行 《内江科技》2013,34(1):108+121
王庄油田坨82断块作为低品位稠油油藏,具有薄、差、稠、敏、中深的特点。在经数年蒸汽吞吐开发后,稠油开发面临诸多难题。氮气泡沫在治理井间热干扰和边底水入侵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如氮气泡沫调剖技术可以改善地层的动用程度,扩大蒸汽波及体积,起到治理汽窜和合理利用蒸汽的目的;氮气泡沫压水锥技术可有效治理边底水入侵,达到降低含水提高产量的目的。两技术在现场应用过程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稠油油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8.
在埕东油田勘探开发后期,水平井以其初产高、含水上升慢和累产高的特点被广泛应用。目前应用油藏类型涵盖稠油边底水油藏、强边底水稀油油藏和薄层稀油油藏。在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水平井实施过程中轨迹质量和生产管理参数成为制约开发稳产的主要因素。本文针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优化单井设计、加强钻井跟踪、严格控制生产压差等相应措施,大大提高了水平井单井产能。  相似文献   

9.
草4块Es2-3单元是具有较强边底水的稠油油藏,该单元采用蒸汽吞吐热采与冷采两种方式开采,具有良好的水驱油条件。但是在开采过程中容易受水侵影响,含水上升率和产量递减加大,降低了采油速度和采收率,影响了开发效果。为此,在深化该单元油藏特征和开发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提液依据,对吞吐降压开采的边底水油藏的水侵,采取提控液、堵调、增加注汽井点三种措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制定合理生产压差,降低边底水推进速度,提高无水产油量,延缓见水期含水上升速度,延长生产周期,从而获得较高的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0.
以孤东油田二区馆上6单元为例,本文对厚层边底水油藏水平井调整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总结出了适用于厚层边底水油藏的水平井调整技术,有效地控制了含水上升速度,改善了开发效果,对其它同类单元的高效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辽河油田冷41块为典型的边底水巨厚稠油油藏,主体区域主要通过直井开发,边部构造低部位油层由于厚度减薄和底水的影响,直井开发底水锥进快,开发效果不理想,边部一直无法有效动用。水平井通过扩大油层泄油面积来提高油产量,具有抑制底水锥进的作用。通过水平井开发和其规模化应用,有效动用了其边部底水油藏,为此类油藏的规模开发提供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乐安油田草109块沙二段南部为超稠油,定向井吸汽能力差;油层边底水能量较大,直井开采由于生产压差较大,易出地层水,而利用水平井不仅能控制更多的地质储量,并且具有减小生产压差、有效抑制边底水锥进的优势.利用水平井开发动用该超稠油油藏的剩余油,有效改善其开发效果,进一步提高该油藏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3.
针对海上油田开发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在机理分析、方案设计、方案调整、剩余油分布等提高采收率研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在定量描述油藏开发指标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本文以埕岛油田馆上段主体埕北IG井区为例强化运用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进行了开发技术政策优化论证及跟踪实施方案优化设计,形成了海上油田开发从方案设计到跟踪实施一体化配套开发技术,保证了海上油田高速高效开发,为海上油田后续老区调整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海外河油田新海27块二次开发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箫应 《今日科苑》2009,(20):66-67
海外河油田新海27块为层状边底水普通稠油油藏,利用直井开发15年后进入高含水低速采油阶段,综合含水95.5%,采油速度0.26%,大部分油井因高含水关井,油田濒临废弃,针对开发中存在问题,在精细地质特征及剩余油研究基础上,结合油藏低含油饱和度特点,应用水平井技术开展油田二次开发研究,现场应用后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油田采油速度上升到1.05%,综合含水下降到86%,预计提高最终采收率8.5%.  相似文献   

15.
海上埕岛油田老区初期采用的稀井网、一套层系开发方式导致单井控制储量高、采油速度低、注采矛盾突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海上油田合理高效开发效果。本文在准确认识海上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了老区调整技术应用研究,使采油速度提高了1.1%,采收率增加了11.4%,逐步形成了馆陶组老区调整开发技术和方案实施跟踪调整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前胜利油区埕岛油田西北区存在井网完善程度低、单井控制剩余储量大、单井油量低、采油速度低的开发问题。本文对该区块馆上段油藏展开综合调整技术政策研究,从而有效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和提高区块采收率。  相似文献   

17.
李晓红  孔国霞 《内江科技》2011,32(4):144+143-144,143
本文针对边底水火山岩油藏成藏规律复杂、储层不易识别描述、开发难度大的特点,对滨674块火山岩油藏储集层的特征及油藏类型、开发方式进行研究和分析,阐述了火山岩油藏开发过程呈现的问题和治理对策及效果。  相似文献   

18.
水平井具有泄油面积大、生产压差小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边底水油藏的开发。AF油田K 32t 1油藏就是边底水油藏,由于底水锥进,含水上升快,产量大幅下降。调整前首先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利用数值模拟软件的方案对比功能分析出水平井能有效挖潜此类油藏,并对水平井的各项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分析了边底水能量强弱不同的油藏隔层分布范围和其渗透率对水平井的影响,为其它同类油田的开发和调整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提液增油是水驱油藏开发过程中保持稳产和提高采收率的有效开发模式。目前,南堡油田M区和N区油藏注水开发已见了明显的效果,油藏能量得到补充,自然递减变缓,能量和含水上升逐渐成为影响油田稳产的主要因素。通过综合比较国内外其他相似油田的开发状况,开展南堡油田边底水油藏注水开发期提液技术研究,以数值模拟为手段,采取注采比调整等措施,确定合理的提液时机、提液速度、提液强度,从而解决提液前后油藏开发中的主要矛盾,以达到南堡油田稳产、上产的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张瑾 《内江科技》2011,32(5):159+177-159,177
胜利油田利371块随着采出程度的提高,出现了边底水锥进严重,含水上升速度快,含油面积减小等一系列的问题。为了改善断块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该区块通过水平井控锥、排水消锥、调整平面及层内压差、注水消锥等措施,有效的提高了单井产量,降低了含水率和底水锥进的危害,挖掘出了边底水油藏在中高含水期的产油潜力,为该区块以后的开发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