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本文基于化工模拟软件Aspen Plus,对异丙醇-水共沸体系的连续萃取精馏工艺进行模拟与优化。通过绘制拟二元汽液平衡相图,筛选出合适的萃取剂为二甲基亚砜(DMSO)。确定了双塔连续萃取精馏的工艺流程,结合Sensitivity灵敏度分析的结果得到最佳工艺方案。对于处理流量100kmol/h的异丙醇-水共沸溶液,精馏塔具有23块塔板时,原料进料位置在第17块塔板,萃取液进料位置在第3块塔板,摩尔回流比为2.4,溶剂比(萃取剂对原料的摩尔比)为1.6,异丙醇摩尔分数可达99.80%,萃取剂回收塔塔顶水的纯度达到99.58%;二甲基亚砜(DMSO)的循环补充量为0.0288kmol/h,回收率可达99.982%。模拟和优化的结果为工业化设计和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
选择离子液体作为萃取剂,采用萃取精馏分离乙醇-水体系。六盘水地区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模拟计算时不能直接引用文献中的物性参数和相互作用数据,分离体系中的汽液平衡数据需要由实验测定,将实验数据导入Aspen Plus软件进行流程模拟计算。在此过程中,采用实验和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筛选新型离子液体,为无水乙醇在六盘水地区的大规模商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化工过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 V7.3对异丙醇-水最低共沸物系的连续萃取精馏过程进行了模拟与优化。通过绘制拟二元汽液平衡相图,筛选出合适的萃取剂为乙二醇,确定了双塔连续萃取精馏的工艺流程,并利用灵敏度分析工具考察了萃取精馏塔的全塔理论板数、原料进料位置、萃取剂进料位置、回流比、溶剂比(萃取剂对原料的摩尔比)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确定的最佳工艺方案为:全塔理论板数为28,原料和萃取剂分别在第21块和第3块理论板进料,回流比为2.4,溶剂比为1.3。在此工艺条件下:萃取精馏塔塔顶异丙醇的分离效果达99.91%,萃取剂回收塔塔顶水的纯度达到99.81%;萃取剂乙二醇的循环补充量为0.0087kmol/h,回收率达99.993%。模拟与优化结果为异丙醇-水共沸物连续萃取精馏分离过程的设计和操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化工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 V7.3对乙腈—水共沸体系的萃取精馏过程进行了模拟与优化。通过绘制拟二元气液平衡相图,筛选出合适的萃取剂为丙三醇。确定了双塔连续萃取精馏的工艺流程,并利用灵敏度分析工具考察了萃取精馏塔的全塔理论板数、回流比、溶剂比(萃取剂对原料的摩尔比)、萃取剂进料位置、原料进料位置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确定的最佳工艺方案为:全塔理论板数为14,回流比为0.25,溶剂比为0.5,原料和萃取剂分别在第10块和第3块理论板进料。在此工艺条件下:萃取精馏塔塔顶乙腈的纯度达99.99%,萃取剂再生塔塔顶水的纯度达到99.96%。模拟与优化结果为乙腈—水共沸体系萃取精馏过程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苯-环己烷二元混合物系为研究对象,通过Wilson、NRTL及UNIQUAC三种热力学模型的误差分析筛选出合适的物性方法,得出Wilson模型因误差最小而被选用;选择二甘醇、三甘醇、丁酸丙酯、苯甲醚这4种溶剂分别绘制拟二元汽液平衡相图和采用Aspen Plus中的Radfrac模块评价对苯-环己烷的分离效果,筛选出二甘醇为最合适的萃取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乙腈—水二元混合物系为研究对象,通过Wilson、NRTL及UNIQUAC三种热力学模型的误差分析筛选出合适的物性方法,得出NRTL模型因误差最小而被选用;选择乙二醇、二甲基亚砜、N-甲基乙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乙二醇甲醚、三甘醇、N,N-二甲基甲酰胺7种溶剂分别绘制拟二元汽液平衡相图,采用Aspen Plus中的Radfrac模块评价乙腈—水的分离效果,筛选出乙二醇为最合适的萃取剂。  相似文献   

7.
文章研究了EDTA浓度、pH值对Zn-EDTA萃取体系的影响,得出在pH=6时不添加KCl,Zn与EDTA的浓度比为1∶3时,在四氯化碳中有最高的萃取率.  相似文献   

8.
以溴代正己烷、N-甲基咪唑为原料,使用一步法合成1-己基-3-甲基咪唑溴盐([Hmim]Br)离子液体。利用合成得到的[Hmim]Br离子液体对含噻吩模拟油进行萃取脱硫,考察不同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萃取脱硫温度为40℃下,萃取180 min可达到萃取平衡,单级萃取实验,脱硫率可达47.6%。  相似文献   

9.
设计制作了一个半球形腔式接收器,将其安装于一碟式聚光器焦点位置,以水作为工质对其进行了热性能的实验研究。在室外条件下,研究了直接辐照度、流量对接收器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接收器热功率和热效率都随流量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随着流量继续增加,增大趋势变缓;热功率随直接辐照度的增加而增大,热效率则相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化工过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 V7.3对二异丙醚-异丙醇最低共沸物系的连续萃取精馏过程进行了模拟与优化。通过绘制拟二元汽液平衡相图,筛选出合适的萃取剂为二甲基亚砜(DMSO),确定了双塔连续萃取精馏的工艺流程,并利用灵敏度分析工具考察了萃取精馏塔的全塔理论板数、原料进料位置、萃取剂进料位置、回流比、溶剂比(萃取剂对原料的摩尔比)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确定的最佳工艺方案为:全塔理论板数为20,原料和萃取剂分别在第15块和第5块理论板进料,回流比为0.5(mole),溶剂比为0.25(mass)。在此工艺条件下:萃取精馏塔塔顶二异丙醚的分离效果达99.86%,萃取剂再生塔塔顶异丙醇的纯度达到95.31%。模拟与优化结果为二异丙醚-异丙醇共沸物连续萃取精馏分离过程的设计和操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运用Pitzer热力学模型,结合二元体系CoSO4-H2O、MnSO4-H2O在298.15K的水活度数据,得到二元参数,并根据溶解度实验数据,对二元体系的溶解度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两个二元体系的计算值与实验值一致.并利用二元体系的参数,对三元体系CoSO4-MnSO4-H2O在298.15K的相图进行探索性计算.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乙酸乙酯—乙腈二元混合物系为研究对象,通过Wilson、NRTL及UNIQUAC三种热力学模型的误差分析筛选出合适的物性方法,得出Wilson模型因误差最小而被选用;选择环己醇、二甲基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苯甲酸甲酯以及苯甲醚这5种溶剂分别绘制拟二元汽液平衡相图,采用Aspen Plus中的Radfrac模块评价苯—环己烷的分离效果,筛选出环己醇为最合适的萃取剂。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方法与线性部分信息理论结合构建多水源、多用户、多目标的区间两阶段-部分信息模型,解决因传统配水模型忽视城市降雨-径流的不确定性而导致配水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的问题。将该模型应用于哈尔滨市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中,运用线性部分信息理论分析降雨-径流的不确定性,得到4种流量水平概率分布情景。引入交互式算法求解模型,得出城市用水用户在不同情景下的缺水量、最优配置水量及城市配水系统整体收益,并将配置结果与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结果对比。结果表明:与传统配水模型相比,区间两阶段-部分信息模型克服了降雨-径流等不确定性因素对配水系统收益的影响,能有效平衡经济效益和缺水惩罚风险。通过该模型分析哈尔滨市水资源配置得到4种流量水平分布情景,当发生低流量水平的概率增大时,缺水风险增加,得到保守的配水方案,系统经济利益降低;发生中、高流量水平的概率增大时,城市可用水量增加,得到积极的配水方案,系统经济利益增加。该模型得到的优化配置方案以区间形式给出,更真实地反映实际城市水资源管理情况,并为管理者提供决策空间。  相似文献   

14.
通过静态试验研究了高质量浓度Cl-(1000 mg.L-1)和HCO3-(2000 mg.L-1)对活性氧化铝吸附F-(10 mg.L-1)的动力学特性影响.结果表明:高质量浓度Cl-使活性氧化铝吸附F-速率加快,吸附量增加;高质量浓度HCO3-有相反趋势.建议采用活性氧化铝吸附除氟法作为煤层气产出水F-净化工艺时,考虑高质量浓度Cl-和HCO3-效应.  相似文献   

15.
真空蒸馏是从液相到气相的传质过程,合金的气液相平衡相图是真空蒸馏设计的重要理论依据,根据气液相平衡相图可以预判蒸馏最终产物以及分离提纯效果,因此准确的气液相平衡相图对于真空蒸馏生产实践以及废弃二次资源回收分离提纯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合金体系的分离系数,然后介绍了气液相平衡成分图的计算方法,并指出了其不足,接着介绍了气液平衡相图的计算方法,同时给出了理论计算与实验值存在偏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液———液萃取是化学分离中广泛使用的分离技术。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 ,分配比 (D)对萃取效率的影响问题 ,大多数教材总以计算实例说明一定量的溶剂分批多次萃取的效率比一次萃取效率高〔1,2〕。但这个结论缺乏前提条件 ,当 0 0 1〈D〈10 0时 ,结论是正确的 ,但当被萃物在二相中的分配比D〈0 0 1或D〉10 0时 ,少量多次的萃取并非能获得很高的萃取效率。假设被萃物M同时溶于和与其互不相溶的有机溶剂中 ,萃取达平衡后 ,被萃物在二相的总浓度之比 ,称为分配比DD =COCW( 1)萃取平衡时有机相溶质的摩尔分数 (萃取率 )P =DP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白饭树乙醇提物的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确定白饭树的抑菌有效部位及抑菌强度。方法:采用连续二倍稀释法测定白饭树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四个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对于实验菌种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实验测得白饭树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的MIC值均为3.91 mg·mL~(-1),水部位的MIC值为1.95 mg·mL~(-1)。结论:白饭树不同极性部位均有抑菌作用,其中水部位的抑菌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土壤治理一直是个大课题。本文采用室外仿真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黏土矿物对污染土壤中Cr~(6+)的固化作用。实验显示污染土壤中加入黏土达到8%时,对土壤中Cr~(6+)有固化效果;Cr~(6+)污染浓度在300、600、900 mg/kg时,随着污染浓度的成倍增加,含8%高岭土表现出抛物线式的吸附率,含8%蛭石的吸附作用接近成倍增加,故吸附率曲线变化平缓。在土壤中Cr~(6+)污染浓度达到600 mg/kg时,含8%高岭土和含8%蛭石均表现出最高的吸附率。  相似文献   

19.
通过静态试验研究了高质量浓度Cl-(1000mg·L-1)和HCO3-(2000 mg·L-1)对活性氧化铝吸附F-(10 mg·L-1)的动力学特性影响.结果表明:高质量浓度Cl-使活性氧化铝吸附F-速率加快,吸附量增加;高质量浓度HCO3-有相反趋势.建议采用活性氧化铝吸附除氟法作为煤层气产出水F-净化工艺时,考虑高质量浓度Cl-和HCO3-效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化工过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 V7.3对丙酮—正己烷最低共沸物系的连续萃取精馏过程进行了模拟与优化。通过绘制拟二元汽液平衡相图,筛选出合适的萃取剂为环己醇,确定了双塔连续萃取精馏的工艺流程,并利用灵敏度分析工具考察了萃取精馏塔的全塔理论板数、原料进料位置、萃取剂进料位置、回流比、溶剂比(萃取剂对原料的摩尔比)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确定的最佳工艺方案为:全塔理论板数为33,原料和萃取剂分别在第29块和第3块理论板进料,回流比为0.3,溶剂比为3。在此工艺条件下:萃取精馏塔塔顶丙酮的分离效果达99.98%,萃取剂再生塔顶正己烷的纯度达到99.89%。模拟与优化结果为丙酮—正己烷共沸物连续萃取精馏分离过程的设计和操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