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路海英 《文教资料》2011,(10):83-84
写生与山水画创作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写生是山水画创作的重要环节.山水画写生的对象主要是自然山川.画家通过游历,饱览名山大川,继而胸怀山川丘壑。写生不但可以如实地记录游历时的真实场景,而且可以勾起画家的无限遐想,为创作提供素材,激发画家的创作灵感。通常,一幅结构完整、构思巧妙、笔墨精湛的写生作品.就是一幅完整的创作。在写生中,画家需要考虑如何将三维的视觉物象展现于二维的画面上;如何立意构思、组织画面、运用笔墨;如何将眼前物象、胸中丘壑和画家个人情感完美融合,这些是贯穿游历和写生全过程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黄宾虹的山水画,是一种曲高和寡、高品位的纯艺术.在近一个世纪的艺术追求中,经过长期的艰辛磨练,其作品逐渐形成了浑厚华滋、沉雄博大的艺术风格,达至笔墨与丘壑兼胜、人格与画风相融的境地,其艺术成就成为自宋元以来山水画史上的又一巅峰.  相似文献   

3.
"有意无法彰显个性"是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的一大特点。古代文人一支毛笔、一台砚、一张纸就可以纵情泼墨,笔墨浓淡间一幅意境悠远的山水画跃然纸上,令人叹为观止。高中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生情迥然相异还未成年的学生,工作难度可想而知,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就显得至关重要。一、"有意"——"胸中有丘壑,叶纳百万兵""有意"指的是班主任的工作理念。什么是理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成功与否,其关键之一在于丘壑内营。山水画并不要求机械地去描绘实景,而是以心接物,借物写心,不为自然景物所囿,是借笔墨抒发满怀情意。这丘壑内营又实是画家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天人合一的结果。一、笔墨是画家人格的具体表现黄宾虹的山水画,是一种不甚讨人喜欢,且无法迎合大众口味的画,更非雅俗共赏的艺术。而是曲高利寡,难为人解的高品位的纯正艺术。黄宾虹的山水画具有古拙奇趣、浑厚华滋的个性,且充满了生动弥溢的气韵。黄宾虹主张“六法通八法”,即以书法入画,并在总结前人笔墨的基础上提出了“平、圆、留、重、变”…  相似文献   

5.
1关于传统的几个问题中国山水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之一,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我国最早的山水画理论家南朝的宗炳“栖丘饮壑三十年……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凡所游履,皆图于室。”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从一开始生成就有着不同于西方风景画的独特性。画家们并非面对山水写生,而是饱览山水,熟记于心,然后案牍笔墨,回思创作,可以说是山水记忆的加工,再创造。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山水画,大体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宋、元为代表的写实山水画;另一种是以明、清为代表的写意山水画.宋、元山水画,往往追求"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实景,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可谓是"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而明、清的山水画,多注重笔墨表现的"不似之似",以意写形,夸张抽象,可谓是"以我观物"的"有我之境",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两种山水画各有特点,宋、元山水画以意境胜,而明、清山水画多以笔墨胜.在宋、元的写实山水画中,不同时代又各自有不同的风貌和特点."南宋四家"之一的夏圭和比他略早的马远,可以说是代表了南宋山水画典型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一句"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五册解释如下:"既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也经过道路崎岖的山丘.窈窕,深远曲折的样子.壑,山沟." 《归去来兮辞》是骈文辞赋,讲究对仗工整,句中"窈窕"与"崎岖"对,都有曲折的含义."寻壑"与"经丘"对,"丘"与"壑"一高一低,分别指山陵和沟谷.后代的诗词用到这个典故,如宋刘一止的《浣溪沙》:"撷蕊攀条情未已,经丘寻壑想招携.""撷"和"攀"同类.李光《题亚子分湖旧隐图》诗:"浮家泛宅梨川梦,寻壑经丘栗里情.""浮"、"泛"同义.据此,我们推测"寻"与"经"的意义也应该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为范本,强调师法自然,从自然中选取素材,汲取灵感。中国画家游历山川,眼看心记。注重感受,从而写胸中丘壑、心中意向等。中国的山水画。是在寻求艺术的真谛。寻求创造的活泼与生气。  相似文献   

9.
元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因素,使得元代文人画家大多具有隐逸心态,山水画多表现隐居题材。"元四家"的山水画以简淡的笔墨,营造萧疏简远、平淡清旷的意境,形成了各自独特风貌,使山水画的写意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抒情写意成为元代山水画的标志性特征,"逸格"成为了文人画家追求的目标,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元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因素,使得元代文人画家大多具有隐逸心态,山水画多表现隐居题材。"元四家"的山水画以简淡的笔墨,营造萧疏简远、平淡清旷的意境,形成了各自独特风貌,使山水画的写意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抒情写意成为元代山水画的标志性特征,"逸格"成为了文人画家追求的目标,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浅析中国山水画"水墨为上"色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早期绘画重视色彩的运用,山水画出现初期也遵循“随类赋彩”的法则。中唐时期,王维始用“水墨渲淡”。自此,以五墨代替色彩的“水墨画”和兼用平涂和晕染的“着色画”共同发展。宋以后,水墨画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山水画形成“水墨为上”的色彩观。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古代玄学思想的影响、墨的发明以及水墨画的绘画形式与古代文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心境之间的契合,  相似文献   

12.
郭熙是北宋最重要的山水画家之一。他的山水画曾对当时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于传统绘画技法背景下所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的绘画理论,是他在构图和透视等绘画技法上的经验总结,是对绘画理论的一个创新,为推动北宋山水画的全面发展和繁荣有着积极的贡献,也为后来的山水画技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孙倩 《宜宾学院学报》2007,7(8):116-117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极重要的时期,这表现在宋代画院绘画不仅具有高度的写实性,而且进一步引入了"以诗入画"的美学原则。本文以宋代院画家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为切入点,阐述宋代画院绘画"以诗入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详尽分析北宋中期的山水画家郭熙《林泉高致》绘画创作,认为郭熙的绘画创作思想涉及了山水画创作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最能体现其绘画创作思想的是对于画家在创作实践中的审美心境、创作态度、山水画取材,以及笔墨运用等问题的提出与阐述.指出郭熙的绘画创作思想对今天的中国画创作与发展而言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也谈"三远"     
刘勇 《巢湖学院学报》2006,8(5):112-114
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为平面成像的视觉艺术,与西方绘画一样也依据和应用透视学原理,关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理论,后人讨论最多的是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三远法,实则是宋代以后山水画创作兴盛,画家们在实践中发挥到淋漓尽致地步的“移动观景”“以大观小”等观察方法的系统化、理论化总结。  相似文献   

16.
北宋山水画家李成的绘画风格及艺术成就极大,几乎左右了北宋山水画的发展,他独创了卷云皴,其山水画的一大特色是以平远构图法表现清旷幽远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考察创作主体在诗、画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诸多情感,以及宋人相关的理性认识,证明宋代绘画创作显著的文学化倾向。指出绘画的审美功能主要是写景状物,宋代山水画于山水诗处受启发,充分挖掘出绘画的抒情功能,加速了山水画的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8.
宋代画学中的"天机"及其儒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机”在宋代画学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它不仅是一个思维范畴,还有着多层面的深远奥义。“天机”的本质要义渊源于《易经》中的“畿”。庄学中的“天栈”是对《易经》中“畿”的发展,宋代儒学又对“畿”有所深化。画学中“天机”充分体现它的哲学品质。  相似文献   

19.
山水画在两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尤其是北宋山水画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既完善了山水画对宇宙、自然和生活的认识,又完善了整个冲华民族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山水画形成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南北山水画风。宋人特关注现实社会和具有对自然的直接体验以及对诗意的不自觉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董其昌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代表,在绘画实践上以推重笔墨形式之美而独树一帜,其“古雅娟秀、气韵超然”的艺术风格,影响了明末及以后的中国绘画朝笔墨形式发展。董其昌一方面将书法艺术之笔法巧妙地融入到绘画中,生发出刚柔、苍秀、道媚、生熟、巧拙兼具的视觉美感;另一方面创造性地将古人善作自然丘壑并以此为审美标准的美学观移位于笔墨,诠释创作者的情感精神,辩证地区别出自然真实与艺术真实。董其昌的作品虽不求形似,以意取之,却能以笔墨之趣表现出自然大象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