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以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和以德彪西的《月光》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研究两个作曲家和两首作品的背景,对其形成时期、音乐风格、和声、曲式结构等的不同进行阐述,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2.
《月夜》和《月光》的创作分别处在中西音乐变革期,有着丰富的创新精神。两者通过二胡和钢琴两种完全不同的乐器诠释作品,中西"月亮文化"的差异影响了两首乐曲的审美意境和曲式。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讲,两者蕴含着不同的音乐文化底蕴,以中西方对月亮不同的诗学追求,表达了不同的"月"境。  相似文献   

3.
德彪西,是伫立在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与20世纪的现代新音乐时期之间的印象派大师。他的音乐集中体现了印象派时期的艺术特点,为听众营造了一个畅想的空间。《月光》是钢琴套曲《贝加摩组曲》中第三首,其创作灵感来源于法国诗人魏尔伦的诗集中的《月光》。乐曲描绘了在幽暗的夜色中,轻柔的月光洒满整个大地,大自然的一切在月光下若隐若现,嫣然一幅静谧美好的月色美景图。本文分析了对德彪西创作《月光》的背景、演奏技巧处理等方面,论述其创作风格与特点,以加深读者对印象派音乐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在钢琴艺术史上,贝多芬创作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创作的《月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贝多芬,德国有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他最擅长音乐领域中的器乐领域,其中交响曲和奏鸣曲形式影响最深。法国有名作曲家,德彪西,印象主义的代表,印象绘画对他的作品有影响。两人虽然不在同时期,但都著有《月光》。本文浅析两部作品创作背景风格和演奏技巧的不同,希望能对演奏者演奏不同风格作品技法上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
《月光启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改编自孙友田的"母爱三部曲"之一的《月光母亲》。和原文相比课文在题目和开头结尾部分做了一些修改,由此产生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为题目?这个问题又可以化解出这样两个  相似文献   

6.
月光幻想曲     
月光的美是画不出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有名作《日出》,而非《月出》。摄影、电影和电视也不行。音乐呢芽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阿炳的《二泉映月》,都是悠悠地传出了月光之情的。但毕竟只能勾起一点想象,终难有置身月光的视觉与触觉的感受。秦少游《踏莎穴suō雪行》词曰:“雾  相似文献   

7.
德彪西,是站在漫长的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与20世纪"现代"新音乐时期之间并起到了纽带性作用的印象派大师。他的音乐集中体现了印象派时期的艺术特点,强调了一个客观的"标题性"的氛围,营造了一个畅想的空间。本文通过对德彪西的《月光》在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处理的分析,论述其有关的风格与特点,加深读者对印象派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月一直是诗人、画家、音乐家热衷吟咏描绘的对象,比如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月之愁》、俄国画家克拉姆斯柯依的世界名画《月夜名画》等等。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都通过观察与想象,借"月"抒怀,表达思想。也有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直接描绘月光与月色,比如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家》中对满月的描述,足见月之魅力。本文通过对三首著名的中外音乐作品《"月光"奏鸣曲》、《月光曲》、《二泉映月》的比较分析,从无国界的音乐语言表达之中体会音乐风格、人文思想与精神内涵,进一步阐释东西方音乐文化观与音乐价值观的树立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这是贝多芬早期(维也纳时期)的作品,该作品从规模上算不上宏篇巨著,技巧上难度不大,但却以巧妙的构思、生动的形象、鲜明的个性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月光》这个名称不是作者定的,贝多芬曾把它定为《升C小调钢琴幻想奏鸣曲》(op27-2),后来,德国诗人,评论家莱尔什塔勒听了这部作品后说:“乐曲使他联想起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于是“月光”便成为这支曲子的曲名了,这个曲名虽不是作者主要描写  相似文献   

10.
小学音乐教师是推动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肩负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的使命责任,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民族音乐教育,以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基于此,文章立足文化视域,以《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为例,就如何实施民族音乐教学展开分析探讨,希望为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根据贝多芬奏呜曲创作的年代和风格,可以将其划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早期(吸收、同化时期)、中期(现实主义时期)和晚期(冥想沉思时期)。每一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其不同的创作背景和特点,充分展示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裴丽 《绥化学院学报》2007,27(1):131-133
《月光奏鸣曲》是伟大作曲家贝多芬的名作。在这部写于1801年的作品中,贝多芬不仅表现了他音乐创作技巧方面的天赋,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技巧的运用,表现了他当时丰富的感情和思想。本文试图结合贝多芬创作这部作品的生活背景,从这两个方面对赏析《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13.
贝多芬非常注重钢琴奏鸣曲的写作, 而《热情》奏鸣曲是他最为满意的作品之一。本文从《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内涵、演奏提示、钢琴家演奏版本等方面来分析这部巨作。  相似文献   

14.
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是其32首著名钢琴奏鸣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从奏鸣曲入手,对作品内容与写作背景做了介绍,对作品的三个乐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阿尔贝托·吉纳斯特拉的钢琴精品——《第一奏鸣曲》部分典型创作技法的分析,主要运用大量的示例对"和音进行"的分析和论述,探究出作曲家的现代作曲特点。《第一奏鸣曲》的四个乐章在不同的角度上可以视作为阿尔贝托·吉纳斯拉创作特点的缩影,立体展示了阿根廷作曲家阿尔贝托·吉纳斯特拉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二泉映月》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后经储望华先生改编的钢琴曲《二泉映月》以其多声性而成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作者从钢琴曲《二泉映月》的音乐本体出发,论证其在曲式、旋法和音乐风格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并引伸出有关演奏法上的一些基本问题和探讨,试图全面解读《二泉映月》的音乐意义。  相似文献   

17.
贝多芬是西方音乐史上一个伟大的人物,其作品宏大而极具感染力,"英雄"的主题和形象常常贯穿在其作品中,于是贝多芬亦被称为"音乐英雄"。20世纪出现了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哲学家,他们从人的内在心理出发,开拓了哲学研究的新思路,打开了认识人类世界的新领域。运用精神分析法研究贝多芬的创作源泉和动机,以及其作品的潜在内涵,对于了解贝多芬和倾听贝多芬的音乐,都有新的启迪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巨匠。他所创作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7第二乐章的调性布局研究,探讨贝多芬这一音乐的魅力及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9.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被人们称为站在19世纪浪漫主义的延长线上探索20世纪音乐道路的一位先锋和勇士。文章通过对德彪西管弦乐创作上的音乐语言形式、创作题材选择及音乐表现手法的分析,具体阐述了德彪西管弦乐创作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论述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的辩证观 ,该文指出贝多芬以辩证思维的原则创造性地发展了古典奏鸣曲和奏鸣曲式 ,它具体表现在贝多芬的主部和副部主题 ,具有真正的对比意义 ,它们不仅在调性和音调上对比 ,而且在音乐性格上对比、并置。主题的广阔发展在音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部充满了矛盾 ,紧张的戏剧性冲突成为了奏鸣曲式的动力中心。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各乐章之间不仅是对比并置的关系 ,而且音乐创作中戏剧性因素又使各乐章前后连贯呼应 ,音乐完整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