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战线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老同志。我钦佩那些历尽艰辛在事业上做出成就的老记者。他们在几十年记者生涯中不避风险,深入生活,用自己勤奋的笔记录了时代风云,反映了火热的斗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为党的新闻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更敬重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岗位的老编辑。他们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凡琐碎的工作,默默地燃烧自己,帮助别人,仅仅是因为没有留下自己的宏篇巨制而鲜为世人所  相似文献   

2.
这一期,本刊发表的《新华社河南分社新记者座谈纪要》值得一读。这个材料向我们提出了应当怎样培养新记者的问题。最近两年来,我们的新闻队伍增加了一批新同志,这些新同志都是解放后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长大的。大多数人出身好,政治觉悟高,朝气勃勃,干劲很大,是一支新生力量,是党的新闻事业未来的接班人。对于他们的成长,我们负有重要的责任。怎样帮助新记者迅速成长?一种是由老记者带;一种是让新记者自己到实际中去闯。带和闯,哪种办法是基本的?闯。为什么说闯是基本的?闯就是实践,就是让新记者到革命斗争的实际中去经风雨,受锻炼。年轻人在实际斗争中,受几次挫折,跌几个跤子,不要紧,这样才能使他们锻炼得更坚强。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在斗争中吃过苦头也吃过甜头,才能直接得出种种经验、种种教训,迅速地成长起来。倘若我们对新记者不放手,长期地让老记者带着走,扶着走,搀着走,不但抵销了采访力量,更重要的是造成了新记者的依赖心理,使他们不能迅速地学会自己走路,独立地担当一个方面的工作。但这并不是说,新记者根本不需要老记者的帮助,不是的。老记者应该帮助新记者,帮什么?要帮思想,传经验,带作风,大胆放手地让他们工作,使他们在实际斗争中受到锻炼。同时新记者也应该虚心地向老记者学习。这样,可以在闯的过程中:少走或不走弯路。新记者也要定期地把自己在实际斗争中闯的结果,加以总结,得出经验和教训,提高工作能力,提高认识水平。不断地闯,不断地帮,不断地学,不断地总结,是记者成长的一条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 6月14日上午,湖北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在湖北日报社召开了以“再学习、忆传统、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主题的纪念建党八十周年的座谈会。 怀着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无限热爱,湖北省老新闻工作者的代表们畅所欲言,回顾了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从事新闻工作的历程,交流了他们对如何开展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的心得体会。病榻上的老新闻工作者王允渊托人送来了书面发言;老新闻工作者雷行、徐士杰、陆平煌、罗重璋等在会上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发挥老新闻工作者的楷模、传带作用,推进党的新闻事业发展等问题。 老新闻工作者们提出,…  相似文献   

4.
穆青 《中国记者》2021,(2):128-128
华山同志去世已经十几年了。也许,有些年轻的编辑记者已经不知道华山的名字了。但是,凡是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对新华社记者华山气势磅礴的战地通讯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时代前进了,党的新闻事业已空前发展,我觉得,新闻界不应该忘记华山同志,不应该忘记他给我们留下的那些宝贵的、记录了一个伟大时代的新闻精品。我与华山相识在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抗战胜利后,我随新华社的先遣队从延安赶赴东北,途经承德时,被留在《冀热辽日报》工作了几个星期。  相似文献   

5.
难忘华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山同志去世已经十几年了。也许,有些年轻的编辑记者已经不知道华山的名字了。但是,凡是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对新华社记者华山气势磅礴的战地通讯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时代前进了,党的新闻事业已空前发展,我觉得,新闻界不应该忘记华山同志,不应该忘记他给我们留下的那些宝贵的、纪录了一个伟大时代的新闻精品。 战地记者中一颗耀眼的星辰 我与华山相识在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抗战胜利后,我随新华社的先遣队从延安赶赴东北,途经承德时,被留在《冀热辽日报》工作了几个星期。这时,华山正在该报当记者。报社的编辑记者不多,吃住都在一起,几天下来,大家就熟悉了。华山给我的印象是:尽管他言语不多,但待人、做事都满怀激情。加上我们先后都在延安鲁艺学习过,所以很能谈得来。不久,党中央电促我们先遣队立即赶往东北,我便与华山匆匆地分手了。半年后,我读到了他  相似文献   

6.
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光辉业绩永远值得我们缅怀。著名记者孙世恺在《新闻记者入门》一书中,记述了范长江、邹韬奋、邓拓等老记者献身于祖国新闻事业的感人事迹,兹录于下,以飨读者。行万里路的范长江不少同志谈起新闻界前辈范长江同志,都十分钦佩他20多岁就写出《中国西北角》、《塞上行》和《陕北纪行》等通讯集。那时,范长江还在大  相似文献   

7.
新闻战线上有着许多这样的编辑和记者:平时,默默无闻,不显光彩,当他们面临严峻考验的时候,却能表现出一个无产阶级新闻战士的本色。云南日报理论部编辑王洁文就是这样一个同志。有的同志说:新闻工作者需要有点“殉道”精神。在新闻工作岗位上,成年累月处于紧张状态,需要的是任劳任怨、顶风冒雨、顽强不息的劳动。许多记者、编辑所以能够忘我地拚命工作着,也可以说具有一种“殉道”精神。这个“道”,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是对人民事业的无限热忱,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忠诚党的新闻事业,为党的新闻事业献  相似文献   

8.
回想起来,这已经是半个世纪之前的事了。50年前的秋天,刘少奇亲自主持召开了华北记者座谈会,并在这个会上对党的新闻事业和记者工作提出了许多要求和期望。这是我党新闻事业史上的大事,对我个人的影响,更是十分的大,因为我下决心从事新闻工作,就是在这次座谈会之...  相似文献   

9.
在新华日报,有许多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老编辑,他们为党的新闻事业倾注了心血和汗水,受到了人们的尊重,王劲松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从一条快讯说起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五盯午,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王劲松同志拿起听筒,传来的是本报驻镇江记者李辉的声音。小李想用电话发一条快讯,但一听是老王在接电话,便有些  相似文献   

10.
本期导读     
湖南省"十佳记者"、"十佳编辑"评选活动,是今年湖南新闻界的一件大事,喜事,为此,本刊特独家推出"双十佳"评选揭晓消息及其事迹简介。平时,新闻界总是宣传业外典型,这次,我们推介的是新闻战线自己的明星。他们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奋战在新闻岗位上,为人作嫁,笔耕不倦,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较大贡献。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本期可读性强的文章不少。写胡耀邦同志生前最后  相似文献   

11.
我在一家地方报纸工作。我们报社新闻工作队伍的状况,总的说来是好的,他们热爱党的新闻事业,勤勤恳恳地工作,特别是许多业务骨干,一向兢兢业业,为办好本报尽心竭力,表现了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的高尚品德,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但是,在社会上一股“一切向钱看”的歪风影响下,也有极少数的编辑记者,追名逐利,不讲道德。有的人不是专心致志地搞好本职工作,为本报多写好稿,而是在工作时间里醉心于采写外稿。为通讯员加工整理稿子,本来是编辑、记者应尽的职责;可是有的人编了别人的稿子,也硬要署上自己的名字;极个别的人甚至把通讯员的来稿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作品向外投稿,干起剽窃的勾当。有的人利用职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一辈又一辈老新闻工作者的成功经验,对于求知若渴的年轻记者来说,是一处取之不尽的知识甘泉。这一点万万不可忽略。 老实说,我在年轻的时候,对它就曾“忽略”过。虽然我在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陶冶下成长,周围的老同志手把手教我采访,教我写作,但我仅仅是被动接受而已,很少主动了解他们的  相似文献   

13.
慎用手中笔     
记者手中之笔,当为唱响主旋律鼓与呼,为宣扬英模赞与歌。这是新闻工作者光荣而又神圣的职责。 宣传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市场经济,新闻工作者立下了汗马功劳,有的还为新闻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得到了党和人民的信赖和敬重。同时应当看到,也出现了极少数像孙树兴、蔡原江那样的败类。他们利用人民给的那支笔,蒙骗视听,助纣为虐,败坏了党所领导的新闻事业的声誉,也毁了自己。这是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新闻队伍中的反映,是向我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反面教材。 报刊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信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种经济实体注意借重新闻媒介,利用报刊宣传自己,以提高知名度,获取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很自然的。正因为如此,记者也就成了那些不法之徒瞄准的目标。他们不惜  相似文献   

14.
我从1948年12月参加革命开始,当党报通讯员30年,又当编辑记者十几年,所见到的记者可谓多矣,不少的记者给我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他们谦虚文明的风度,公正无私的胸怀,朴素无瑕的生活作风等等,都是值得称道和学习的,但是也的确有些记者不拘小节,不注意自己的形象,这不光是有损个人的形象和尊严,也损害了他所在的单位的形象和尊严.因此,作为一名记者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一举一动都要谨慎,千万不可放荡.  相似文献   

15.
王雷 《中国广播》2004,(11):18-19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始人是以从事新闻事业为自己革命的重要内容的,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决定了他们要宣讲自己的思想理论,就必须通过报纸杂志(也应包括书籍),因此,他们不仅是许多报刊的撰稿人,还亲自编辑出版过不少种报刊。在他们浩如烟海的著作中,有许多名著都是首先在报刊上发表的。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始人具有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因此,他们留下了大  相似文献   

16.
美国新闻界目前出现了一股新潮流:越来越多的黑人记者离开新闻界,另谋出路。这些“跳槽”的黑人都是男性。许多黑人记者觉得他们已干得精疲力竭,在新闻界呆不下去,或者说是被挤出了新闻界。这些男性黑人记者,当初最先打破种族界限,投身于报纸、广播等新闻事业中。如今,他们成群结队地离开了新闻界。在《费城信使报》负贵市政报道的记者和全国黑人记协常委威廉·苏顿说:“我所知道的新闻界中最多的少数民族记者是一些已经智穷力竭的人。他们中大多数对自己在报界所取得的进步并不满意。”苏顿说,这些黑人记者大多在40岁上下,但也有些才30岁左右。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新闻战线的新兵,刚到报社时常常为找不到新闻线索,写不出新闻而发愁。原因是:老记者们都有自己的关系户和联系单位,手里天天攥着一大把一大把的新闻线索。特别是那些“大腕”记者,报纸上的显要位置好像是他们“承包”了似的,天天都是他们写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8.
在地市报,有不少记者全身心扑在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上,一年四季,春种秋收、夏暑冬寒,忙个不停。但是,他们忙出来的新闻许多都是年年岁岁似相识的面孔,缺少出彩之处。对此,有的人不以为然,认为与国家级、省级报社记者的采访天地相比,地市报记者就像在自家门前屋后“一亩三分地”  相似文献   

19.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副主任、主任记者季琳萍,汉族,45岁.自1974年跨入新闻工作者行列,便以范长江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为榜样,不断地磨炼着自己对广播新闻事业的执着、勤奋、悟性和真诚.她经常背着录音机,穿行在新疆农牧区的高山雪域、戈壁荒原、冰川火洲……,采访了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柯尔克孜、乌孜别克等民族的各类新闻人物和普通百姓数千名.为他们在电波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珍贵的声音记录.  相似文献   

20.
穆青同志既是党的新闻战线上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又是在人民群众中享有盛誉的名记者。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奉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并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新闻史上许多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报道都是与他的名字紧紧相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