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对鲁迅的误读与妄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鲁迅的妄评由来已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鲁迅的误读。这一状况在当前鲁迅评论与研究中仍表现得很突出。冯骥才将“国民性”与“国民劣根性”等同,而以阿0为“国民劣根性”的标本,作出了“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来源于西方人的东方观”的结论,把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说成是一种“西方的霸权话语”,就是对“国民性”的严重的误读。思想家与一般读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距离,因而被误读、误解是会有的,作为评论应尽量避免误读。评论需调整心态,才能走近或走进鲁迅。  相似文献   

2.
体批评应从其表层向深层意义拓展,任何厚此薄彼的评论都会导致误读,对鲁迅,沈从的误读就是两个突出的例子,探究这种被误读的过程及含义,对于正确的体批评必然具有规箴意义。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神话学是神话学发展到20世纪中期迎来的一场变革,它一方面破除以男性为主的神话话语体系,另外一方面也使神话不再停留在只是对图像文本的分析,而走到了与社会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社会话语体系。20世纪西方的神话学研究也经历了一个由内而外的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4.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文论界兴起,对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运用神话原型理论进行文学批评的实践也层出不穷。但是,文章认为,将神话原型批评只限定在运用“神话原型的交际作用”来找出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主题等是不够的,还应深入神话文本进一步探讨这种神话原型意象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被大幅度删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由于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过于单调和僵化,导致部分中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存在着严重误读,鲁迅形象被极端地扭曲和变形,成为一个演绎“政治正确”的特殊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6.
原型批评是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种重要文艺批评方法,80年代后传人我国内地,经叶舒宪、方克强等学者的译介和实践应用得以革新并趋向中国本土化。本文试图通过探究西方原型批评在中国的影响及其原因。揭示“原型”与。意象”在人类学、心理学和哲学领域上意义的契合,力图打通中国古典理论话语与西方当代文论话语的隔离,拓展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文学理论家诺思洛普.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即被介绍引进中国,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原型”这一概念仍有诸多认识不清之处,主要表现在对原型与神话关系的理解模糊;对文学原型与心理学原型的混淆;对原型批评与结构主义、形式主义之间纠葛的认识偏差。把以上三个方面作出辨析将能更为准确地理解弗莱提出的原型观念,同时也对我们借鉴西方文学理论批评思想时的失误有所反思。  相似文献   

8.
后殖民理论是继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又一理论景观。这种反人本主义的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在西方批评界再掀波澜,并迅速由西方蔓延到全球。这种批评理论主张消解中心,倡导多元文化研究,强调意识形态话语批判和文化政治批评,其主要观点是针对“东方主义”、“文化帝国主义”、“西方神话”和“东方寓言”等等西方中心主义观点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盛极于西方五六十年代的神话原型批评80年代跻身于由形式主义、精神分析、女权主义、解构主义等组成的新潮批评队伍,远渡重洋,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理论的殿堂里栖身落户。在我的印象里,神话原型批评没有像语言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等批评方法那样一步...  相似文献   

10.
这里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艺批评话语的概述:20世纪90年代艺批评虽然“众声喧哗”,但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呈现出多元话语的艺批评形态;“主导多元、综合创新”,“回归古典”,“多元审美意识形态批评”,将成为新世纪艺批评的主导形态话语形式。  相似文献   

11.
自1980年代末期以来,以存在主义哲学解读鲁迅思想渐趋流行,从汪晖《反抗绝望》到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再到彭小燕《存在主义视野下的鲁迅》,先后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成果,不仅肯认了鲁迅思想家乃至哲学家的维度,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存在主义语汇为中心的解读模式,存在主义俨然已经成为切入鲁迅思想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视角。但与此同时,这种阐释模式也逐渐引发学界担忧,并开始质疑此类研究的学理性与有效性,甚至认为鲁迅之为鲁迅的思想特质在大量存在主义哲学话语的充斥下已然面目全非。  相似文献   

12.
2010年有关鲁迅思想的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文章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特意从中概括、梳理出十个专题:鲁迅与当代中国、鲁迅与左联、鲁迅与启蒙、鲁迅与五四、鲁迅与现实主义、鲁迅与激进主义、鲁迅与中外文化、鲁迅与存在主义、鲁迅笔下的动物意象、鲁迅的接受研究等。述中有评,评述结合,既为读者提供了按图索骥的方便,也在评述中显示出了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故事新编》是鲁迅在现代理性精神观照下对中国历史进行的重新审视。其中,《补天》更是其痛苦思索的情感结晶,它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实质进行探寻,展示出一个轮廓清晰的文化批判的思想图式,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走到了腐朽衰败的历史困境中,就在于封建传统文化对人的本性的扼杀。  相似文献   

14.
最近几年,鲁迅先生的做人与作文逐渐成为评论的焦点。从近几年鲁迅研究的书名出发,以鲁迅的"骂人"的真真假假为例,探讨鲁迅的做人与作文之间的矛盾,读者应该正确看待鲁迅研究中真伪现象;鲁迅批评研究应注意兼顾多面的事例,尽可能持平,实事求是,而不应该根据既定结论来筛选和操纵证据,故意误导读者。  相似文献   

15.
《莽原》周刊由鲁迅主编作为《京报》的附刊发行,其产生缘由,主要是近代报人邵飘萍的促进作用、渴望获取话语权的青年人围绕在鲁迅周围提供了人才条件和鲁迅对刊物现状的不满。莽原社随着《莽原》周刊的发行而形成,作为一个松散的同人组织,莽原社的解散也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6.
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从两个方面完成了对鲁迅的评价:一方面瞿秋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立足于鲁迅所生活的时代氛围,探究了鲁迅思想和鲁迅杂文得以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语境,考察鲁迅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瞿秋白以坚实的学术品格,准确、全面地考察鲁迅杂感的真实特性和生动风貌。《〈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可谓是政治和学术高度统一的科学评价,也是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实践的最具典型性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7.
鲁迅家族自明代迁入绍兴后,已完全融入越人性格与文化中,特别是祖父周介孚以其鲜明的嫉恶如仇、刚直耿介的越人性格给以鲁迅深刻的影响,母亲鲁瑞正直善良坚韧顽强的性格则影响到鲁迅性格的另一侧面。由祖父“科场案”导致的家庭变故使鲁迅深味了社会人生的黑暗,强化了他寻求别样人生的求索精神,并加速了他独特个性与思维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出于友谊和同情,鲁迅于1933年1月下旬开始为黎烈文主编的《申报》副刊《自由谈》投稿。其时,热河战役爆发,各种言论层出不穷,鲁迅在对一些文人的错误言行进行批判的同时,转弯抹角地批判了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邵洵美却在《文人无行》中说当时的文人是"没有职业才做文人的",并且"这般东西便永远在文坛里胡闹"。对于邵洵美这种为国民党"帮闲"的行为,鲁迅作《各种捐班》《登龙术拾遗》进行还击:骂邵洵美为"捐班文人"、"盛家赘婿"。结合鲁迅骂邵洵美可以知道,鲁迅骂人具有以下特点:(一)奋起还击,(二)并不主张"扑灭‘漫骂’",(三)"砭锢弊常取类型",(四)"以一击制敌人的死命"。为了正确地理解、评价鲁迅的这类骂人杂文,我们有必要采取业余和专业两种读法。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是鲁迅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在21世纪初的八年中,这一研究出现了四个方面的新趋势:1.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有重大深入;2.鲁迅与中国地域文化关系的研究实现了新的突破;3.鲁迅与中国城市文化关系的研究形成了新的视角;4.鲁迅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得到了系统的全面梳理。一批具有代表意义的研究著作或论文引领着这些趋势的潮流,展示了这一研究方向的广阔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本从鲁迅创作的历史溯源和时代背景出发,运用巴赫金“对话主义”的观点,分析了鲁迅小说的话语。鲁迅通过对封建社会本质的透视以及对人物生存空间和命运的展示,表达了反抗精神和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