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属活泼性和元素的金属性在化学教学中是两个重要的概念.金属活泼性描述金属单质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的能力的大小.金属活泼性顺序早期是根据定性的实验结果来确定,而现代则根据金属在水溶液中形成较稳定的低价简单离子的标准电极电位(?)的数值来排列.  相似文献   

2.
物质的氧化性是指得电子的性质(或能力);还原性是指失去电子的性质(或能力)。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主要可从元素的价态,金属活泼性等这些方面来判断。  相似文献   

3.
“卤素”是无机化学元素部分的第一章,学好这一章,对下面各章的学习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就对这一章的学习谈几点看法。一、利用所学知识,总结归纳卤素及其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时,要注意氧化还原性的一般规律。氧化还原性是卤素及其化合物的一个重要性质。从卤素各氧化态组成电对的电极电势看,都为正值,尤其是在酸性溶液中,大多数电对的电势都具有较大的正值,因此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其氧化性的强弱规律可通过标准电势(?)°值的大小并按卤素单质、含氧酸等类别进行比较得出。在此归纳的同时,还要注意其氧化还原性的一般规律:其高氧化态具有氧化性,低氧化态具有还原性,中间氧化态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相似文献   

4.
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难点,同时也是高考的热点.如何熟练的掌握比较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对于学生备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和本质(如图1)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与其得失电子能力有关,与得失电子的数目无关.氧化性→得电子性,得到电子越容易→氧化性越强还原性→失电子性,失去电子越容易→还原性越强  相似文献   

5.
浓HNO3 和浓H2 SO4 的性质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强氧化性是两酸共同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能氧化很多金属和非金属 ,如铁、铝等金属常温下遇两酸后会发生“钝化” ;非金属碳、磷等在加热时均能被两酸氧化成二氧化碳和磷酸。那么如何区别两酸的氧化性强弱呢 ?本文将从化学热力学角度、成酸元素R的性质以及酸分子本身的结构对该问题加以探讨。一、从化学热力学角度分析 ,含氧酸的氧化性强弱与其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ΔrGm°- )的大小有关含氧酸的ΔrGm°- 数值越负 ,表示生成该含氧酸的趋势越大 ,该酸也就越稳定 ,越不易接受…  相似文献   

6.
原电池的负极确定不仅要看金属的活泼性,更要看材料单独在电解质溶液中得失电子的能力,这种能力一般与金属的活泼性相一致,即活泼性越强,失电子能力越易,作原电池的负极.但电极材料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放电能力与金属的活泼性并不完全一致,即金属性强的不一定先放电.  相似文献   

7.
介绍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中“金属性、非金属性递变规律”时,一些教师常源引学生们在初中已学过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作为实例佐证。笔者认为有欠妥当。通常所说的“金属性”和“金属活动性”都是指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大小:失电子的能力越强,“金属性”越强,其“金属活动性”也强。但从各自的定义出发,“金属性”常用电离能的大小来衡量。电离能是元素的一个气态原子在基态时铁去电子所需要的能量,金属的电离能越小,“金属性”越强。“金属活动性”则是金属在其水溶液里变为水合离子的倾向,是表示金属氧化还原能力的强弱,采用标准电…  相似文献   

8.
一、有关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 原电池的负极确定不仅要看金属的活泼性,更要看材料单独在电解质溶液中得失电子的能力,这种能力一般与金属的活泼性相一致,即活泼性越强,失电子能力越易,作原电池的负极,但电极材料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放电能力与金属的活泼性并不完全一致.即金属性强的不一定先放电.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例征分析与理论推导,指出了某些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可具有氧化性,纠正了长期以来在化学教学中认为金属单质只具有还原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1)没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辨析 错 .因化合物之间也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如CO CuO △ Cu CO2 .2 )失电子难的原子 ,获得电子的能力一定很强 .辨析 错 .失电子难的原子可能获得电子的能力也很难 ,如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3 )含有最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一定具有强氧化性 .辨析 错 .例如在HClO4 中的Cl为 7价 (最高价态 ) ,在HClO中Cl为 1价 ,而实际上 ,HClO4 的氧化性没有HClO的强 .4)阳离子只有氧化性 ,阴离子只有还原性 .辨析 不一定 .如阳离子Fe2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且以还原性为主 ;阴离子Mn…  相似文献   

11.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对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因此有关本部分的知识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现归纳如下.一、重视基础知识,形成知识规律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关系的规律(1)电子层数=周期数(电子层数决定周期数).(2)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最高正价数=价电子数.(3)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4)最低负价的绝对值=8-主族序数(限ⅣA~ⅦA族).(5)原子半径越大,失电子越易,还原性越强,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越强,其离子的氧化性越弱.  相似文献   

12.
物质氧化性强弱的实质是电子能力的大小,与电子多少无关.例如:F2和O2,一个氟原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氧化性强,而一个氧原子虽然能得到2个电子,但比氟原子的得电子能力弱,故氧化性:F2〉O2.同理可得,物质还原性强弱的实质是失去电子能力的难易,与失电子的多少无关.例如:Na和Al,一个钠原子容易失去一个电子,还原性强,而一个铝原子虽然能失去3个电子,但比原子难失电子,故还原性:Na〉Al.  相似文献   

13.
物质得电子的能力为氧化性,物质失电子的能力为还原性。要比较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就要从物质得失电子的能力入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从多个途径进行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在中学化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归纳如下:   一、判断金属原子的还原性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越位于前面的金属,其原子还原性越强;越位于后面的金属,其原子还原性越弱。从前往后,金属原子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二、判断金属离子的氧化性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越在前面的金属其简单阳离子氧化性越弱;越在后面的金属,其简单阳离子氧化性越强。从前至后,金属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增强。   三、判断金属与盐的反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前面的金属可将其后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K、 Na、 Ca例…  相似文献   

15.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题型中,常有关于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比较,针对这一问题,现将其比较的依据及规律归纳总结如下: 一、依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1.金属活动顺序: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置越后的金属,金属性越弱,原子的还原性越弱,其对应的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即还原性:K  相似文献   

16.
知识梳理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在中学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知识的载体,是历年高考必考内容。按照新课标和2007年广东文(理)科基础高考要求,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主要包括钠、镁、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其知识体系概括如下:一、金属单质的性质1.金属的物理性质常温下,金属一般为银白色晶体(汞常温下为液体,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不同的金属的熔沸点和硬度相差很大。2.金属的化学性质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然界多…  相似文献   

17.
超电势在中学化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化学中的电化学知识告诉我们,电对的电极电势数值越大,其氧化态的氧化性越强;电对的电极电势的数值越小,其还原态的还原性越强。可逆电极的电极电势为:φ=φ°- RTnFlna氧化态a还原态其中φ°-为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a氧化态为电对氧化态的活度,a还原态为电对还原态的活度。而实际电极的电极电势:φ阳=φ可逆 η阳φ阴=φ可逆-η阴其中η阳,η阴分别为阳极超电势和阴极超电势。所以,严格地说,一个实际的原电池或电解池,其析出电极电势应为:φ阳=φ°- RTnFlna氧化态a还原态 η阳φ阴=φ°- RTnFlna氧化态a还原…  相似文献   

18.
在比较金属离子Fe3 与Cu2 氧化性强弱时,容易误认为氧化性Cu2 >Fe3 .其原因是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Fe比Cu活泼,而金属活泼性越强,其对应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化学电源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反应原理是负极的还原剂(较活泼的金属或其它还原性物质)失去电子,通过导线传递给正极区的氧化剂(溶液中氧化性的阳离子或其它氧化性物质),从而在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总反应式为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表示为:  相似文献   

20.
金属活动性是指单质金属在水中生成水化离子倾向的大小。这种倾向的大小,不仅与元素的电离能有关,而且还与金属单质的升华能(固体金属单质蒸发成蒸气时消耗的能量)和金属离子的水化能(气态离子和极性水分子结合时放出的能量)密切相关。如果某元素的电离能、升华能越小,离子的水化能越大(即标准电极电位越负),则该金属的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否则,金属活动性就越弱。常用的金属的化学活动顺序,实际上就是按标准电极电位由低到高排列的顺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