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周颂》与《九歌》分别记述了西周初期中原地区的祭祀活动与战国时期楚国的祭祀活动,展现了不同的祭祀特点和祭祀文化。这里从祭祀外在形式、祭祀内涵两方面比较研究《周颂》和《九歌》中的祭祀诗,主要探究其差异,最后从地域、政治与文化方面分析《周颂》与《九歌》祭祀诗的时代特征,以期更好地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2.
关于涿鹿黄帝庙的最早文献记载,是东汉末年的学者文颖为《汉书·刑法志》的“涿鹿之战”句所作之注。其云:“涿鹿在上谷,今见有阪泉地、黄帝祠。”其后,《晋太康地理志》、《帝王世纪》等书也对西晋时期涿鹿的黄帝祠作了记载。在这一时期,涿鹿以黄帝庙为中心,辅以尧祠、舜祠、蚩尤城,已形成了一个古帝王的祭祀圣地。然而,这个祭祀圣地最为鼎盛的时期却在北魏王朝的前期。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有不少内容都与祭祀有关.本文据此对周代祭祖的种类、祭祀的场所与时间、祭祀中的有关制度及其礼仪过程、宴飨活动等几方面情况作了系统的评述,并就祭祖活动对维护统治秩序所起的政治与宗法作用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论《九歌》祭祀主体为楚人祖先祭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歌》的祭祀主要是对祖先神灵的祭祀。原因有二:《东皇太一》篇描写的就是楚人的祭天之礼,也是楚人的祭祖之礼。其次,《东君》是对日神的祭祀,也是对其祖先的祭祀。从东君以下七神,大多是对山川之神的祭祀,这七神的出场主要是为了助祀祖先神。巫觋通过表演山川神灵的爱情故事,以取悦祖先神,达到降神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神灵都有相关的爱情神话背景。《国殇》不属于山川神灵却也位列其中,是因为古人最重视祭祀与战争,在祭祀祖先的时候也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以示缅怀。  相似文献   

5.
陆跃升 《文教资料》2021,(3):39-40,27
农业祭祀是《诗经》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保存于《周颂》《大雅》《小雅》之中。《诗经》中有关农业祭祀的诗歌比较多,充分说明农业文化与祭祀文化为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诗经》所载的农业祭祀诗描写的祭祀对象,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西周春秋时期人们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思想观念:社稷崇拜、祖先崇拜、上天崇拜等。  相似文献   

6.
《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春秋政治文化的重要文献,其中丰富的祭祀活动记载为研究古代的祭祀提供了可靠资料。试对《左传》中的祭祀及其祭祀活动体现的祭祀观念作了初步的文化考察,从一个侧面呈现出古代礼文化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7.
我国众多的祭祀诗文及相关记载形成了独特的祭祀文化。《诗经》作为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祭祀性质的诗歌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浓郁的宗教气息和鲜明的思想特征而自成一类。在诸多的祭祀诗文中,祭祖诗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彰显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一是宣扬孝道,加强家庭、部族成员的凝聚力;二是为加强、巩固统治者统治地位服务。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有许多话让人对孔子的鬼神观模糊不清.事实上,孔子认为人死后是无知无鬼的,是主张无神论的;孔子之所以强调祭祀,是因为当时具体的时代原因和其政治目的,他强调祭祀是为活人,为统治阶级治理人民服务的.  相似文献   

9.
正一.大学生志愿服务进社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谈到袁大学教育应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尧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尧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尧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袁对学生进行全面思想教育遥渊一冤以理想信念为核心袁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尧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尧毛泽东思想尧邓小平理论和野三个代表冶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袁  相似文献   

10.
湘西土家族苗族祭祀与《九歌》有紧密的文化渊源,甚至可以说《九歌》直接影响着湘西土家族苗族祭祀。通过考察不难发现,湘西祭祀不仅是服饰、祭祀展演程式、祭祀对象对《九歌》有继承,而且祭歌在内容和语言上也对《九歌》有继承。  相似文献   

11.
周武帝在杀死宇文护前后,逐渐笼络了一批亲信人物聚集在他身边,这些亲信人物由于没有战功,在北周的军人社会中很难得到认可,因此武帝上台后尽量给亲信人物以获得军功的机会。在此期间,武帝的亲信同周宣帝及其亲信之间发生了严重矛盾,从而致使宣帝上台后对武帝亲信人物进行肃清,严重削弱了北周王朝的政治根基。消灭了武帝亲信集团的周宣帝的亲信们由于自身军事经验不足、威望不高等原因,在宣帝死后迅速倒向杨坚,直接导致了北周王朝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12.
曹魏大司农桓范著《世要论》,其中三篇专题文论残帙流传至今。《赞象》认为人物画像所题赞语具有明确的政治功用,应"由上而兴",名实相副。《铭诔》针对宦官门客、公卿牧守刊石纪功,私谥流行,强调"诔谥"乃"人主权柄"。《序作》主张创作"书论"旨在"阐弘大道,述明圣教",追求立言不朽,批评当时子书创作仿效成风、丽辞泛溢。《世要论》激烈抨击当时文弊,呈现出儒法合流的思想倾向,是魏晋南北朝文论多元化发展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3.
《周易·归妹》六三爻辞反映的帝乙之女嫁周后大归的原因是"未婚先孕",即嫁前怀孕未能通过三个月庙见期的检验就被周休弃返回娘家。根据有二:一是《归妹》上六爻辞所反映的三月庙见婚礼及其检验贞洁的性质和作用;二是周族宗法组织的客观要求以及商族婚前两性关系的自由和混乱。  相似文献   

14.
湖南攸县之丹陵、尧山等尧帝生、葬地遗迹是有较充分的古文献依据的.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等地的免进当是尧的后裔带去的.抑或是好事者的附会。《竹书记年》《山海经》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山海经》.是研究上古史的最重要原始文献材料。  相似文献   

15.
北魏前期道武、明元、太武、文成四位皇帝为加强皇权,都对地位较为强大的宗王进行了打击,如道武帝对卫王拓跋仪的打击,太武帝对乐平王拓跋丕和乐安王拓跋范的打击,文成帝对临淮王拓跋谭、永昌王拓跋仁等人的打击。通过打击宗王,北魏皇帝维护了自己的皇权,使北魏的中央集权不断走向强大。  相似文献   

16.
炎帝是起源于宝鸡一带的姜姓部落首领;黄帝是从北方迁到河南新郑一带的姬姓部落首领。二者异地、异姓、异德,绝非胞族弟兄。为了争夺适于原始农耕和定居生活的晋南三角地带,炎、黄、蚩尤先后在盐池附近爆发了阪泉、浊鹿之战。战后建立了以炎、黄部落为主体的部落联盟,号称华夏。它善于融合来自周边的各种先进文化成果,从陶寺文化遗址看,到尧舜时,华夏文明已孕育形成。炎、黄是中华民族的共祖,这是历史形成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唐氏为黄帝嫡系后裔,一支直接源自于黄帝曾孙尧帝,一支发祥于周成王之弟叔虞之后,还有一支便是战国时代江汉流域的姬姓唐国,后被楚国所灭,国人以国为姓.中国历史上的唐'氏名流在二十四史中有八人被列传.唐氏宗族在战国时代开始迁徙,到南北朝时,唐氏已经遍居华夏大地,其郡望主要有晋昌和晋阳.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唐氏一支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入四川,两地唐氏相隔300年,其宗谱却有一定存续关系.  相似文献   

18.
尧母庆都考     
望都县为古庆都邑,因尧母庆都而名。其陈锋氏原是炎帝的一支裔族,地望在今顺平县曲逆河上游的南北常丰村。帝喾与庆都的结合是炎黄姜姬部族世为婚姻的延续。古庆都邑北至今顺平县康关;西至唐县高昌、孤山;东至满城江城,原村、方顺桥,河图及清苑县阳城;南到安国市祁州镇附近;面积约500平方公里。秦统一后置庆都县,汉初改为望都县。尧母庆都是一位富有政治经验和传统道德的伟大女性。在她的教育辅佐下,唐尧施仁政,举贤才,倡孝道,公天下,成为千古一圣王。其实尧母庆都才是儒学所谓的“道统之始”。  相似文献   

19.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21岁中进士,26岁走上仕途,青年时就怀抱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但在神宗皇帝重用王安石进行政治改革时,苏轼则因老百姓的利益而对改革的某些做法提出了反对意见,他既是激进改革的反对者,又因才华横溢,得罪了朝廷的一些言官,因此被罗织罪名逮捕入狱,险些丧命,出狱后被贬黄州。他被贬的直接和表面原因是"乌台诗案",但深层原因则是皇权的不可侵犯、得罪言官遭到报复、才华显露遭人忌恨等等。  相似文献   

20.
北魏后宫始创于道武帝时期,经过孝文帝的改革,后宫人员有了明确的等级、地位划分,孝明帝还根据《周礼》的记载,并参照汉晋南朝的后宫服饰确定了北魏后宫人员的服饰,将她们在后官中所处的地位直接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北齐乃至隋唐后宫服饰等级制度之先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