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的留日教育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然而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留日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特别是近十五年来中国的留日教育更加趋向于理性化和成熟化,留日教育在价值取向上更显实用性。作为中国留日教育的个案和样本———福建省,其留日教育的变化也体现了中国留日教育发展的趋势。要科学剖析中国留日教育的发展趋势,应以福建省留日教育作为个案进行微观分析,结合中国整个国家的宏观研究,才能更为准确地抓住中国留日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留学史上曾出现过早期留美、早期留欧、清末留日、清华留美、赴法俭学等五个“波峰”,其中,清末留日是近代中国留学史上的“顶峰”。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对这一“顶峰”出现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影响做了评述,以深化人们对留日运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留学生》2006,(Z1)
值此中国留学生留日110周年纪念会开幕之际,我谨代表日本驻华大使馆表示衷心的祝贺。今年适逢中国留学生留日110周年,让我们想起了那些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留日学人。110年的中国学生留日历史中,出现过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从日本学成归来之后,为中国的建设、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日中两国的友好交流中发挥了桥梁作用。这些人物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中国人赴日留学。在日本的  相似文献   

4.
《神州学人》2010,(1):18-18
2009年12月6日,由中国留日同学总会和全日本中国留学人员友好联谊会共同举办的“第12届留日学人与21世纪中国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日本昭和大学成功举行。100多名来自日本各大学的华人学者和专家以及留学生参加了研讨会,介绍各自研究的最新动向。此次研讨会旨在促进留日学人之间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留学史上曾出现过时期留美、早期留欧、清末留日、清华留美、赴法俭学等五个“波峰”,其中,清末留日是近代中国留学史上的“顶峰”。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对这一“顶峰”出现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影响做了评述,以深化人们对留日运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神州学人》2008,(12):7-9
10月19日,由中国留日同学总会和全日本中国留学人员友好联谊会共同主办的第11届留日学人与21世纪中国发展研讨会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与展望专题讨论会在日本昭和大学看护学校礼堂召开。中国驻日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孙建明、科技处参赞阮湘平、社团法人日中协会理事长白西申一郎、中国留日同学总会会长陈洪源、全日本中国留学人员友好联谊会会长李光哲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神州学人》2007,(3):16-16
1月30日.为纪念中国留学生留日110周年.宣传留日学人的爱国主义传统.动员广大留日学人为推进祖国现代化建设、促进中日交流友好做出新的贡献.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留日分会编辑出版的摄影图片集《留日百年巡礼——纪念中国留学生留日110周年》出版发布会暨新年会在京召开。  相似文献   

8.
110年前的1896年,有13位中国青年受清政府的派遣东渡日本留学,成为第一批中国官派留日学生,同时也揭开了中国人留学日本历史的序幕。自此至今,中国人留学日本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896-1911年,这是留日潮的兴起和第一次高潮时期。第二个时期是1912-1930年,是留日潮的发展和风波迭起的时期。第三个时期从1931-1945年,是中日战争和留日潮的曲折时期。第四个时期从1946-1976年,是留日潮的低潮和萧条时期。第五个时期从1977年到现在,是中国人留学日本的恢复和新高潮时期。中国人留学日本不仅成为中国留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1.110年来中国留日学生曾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2.留日学生是中日友好与交流的桥梁与纽带。  相似文献   

9.
中国留日女学生会蠢辛亥摹命时期留学日本的女性在东京成立的一个旨在宣传妇女解放的妇女团体,它的成立在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上有专壹晏的历史意义。中国留日女学生会的会刊《留日女学会杂志》从妇女与政治改革和社会改良两个方面着力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对中国社会变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留学生》2002,(7)
中国留日同学会近期对中国留日学人状况做了一个调查,本刊摘录其中对于留日学人的留学心态的一些调查情况。一、留日学人选择留学的主观原因从整个留学人员的情况看,他们选择留学都是怀着一定的理想,为了学到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的素质,利用所学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从调查中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国人赴日留学的大潮中,鲁籍留日生人数众多,清末时便成为仅次于直隶的江北第二留日大省。进入民国时期,赴日留学的人数仍稳居江北各省的次席。据现有的资料估算,民国时期山东约有1400人负笈东瀛。便利的海路交通、早期留日生的宣传鼓动、自身发展的需要与抗日救亡的驱动等,是促使山东学子在中日关系波澜丛生、风波迭起的背景下仍把日本作为留学首选国度的主要原因。鲁籍留日生除具有全国留日学生的一般特征外,也因山东特定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而呈现出一些独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归国留美学生与留日学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骨干,由于留学国度不同,他们政治见解上也有较大差异:留美留日学生都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但在中国振兴道路的选择上,留美学生重视实业救国,留日学生重视社会革命;在政治思想上,留美学生信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留日学生信仰社会主义;在对留学国的态度上,留美学生多对美采取亲和态度,留日学生则有强烈的反日情绪。这种差异,与清政府的留学政策,留学国对学生的政策以及留学生留学际遇差异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清末赴美日留学生教育绩效归因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政府为了振衰起微,向美国和日本派出了大量留学生。短短几年,向日本派出了近八千名,向美国派出了七百多名。然而,留美学生归国后取得的绩效远远超过日本。其原因主要是美国和日本民众对中国留学生的态度大异其趣:美国各类名牌大学、名牌专业向中国留学生敞开大门,日本提供的则是大量的临时搭建起的“创收”性的“学店”。留美和留日学生的家境、动机及抱负的大相径庭,决定了绩效的范围、领域和程度。  相似文献   

14.
研讨会课程几乎成为日本所有大学必设的课程,有的学校直接把它叫做培养学生的"研讨会制度"。如今它已经演化成日本高校的一种特色教育。研讨会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国际视野下的系统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主要任务,并能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强烈的归属感。这种制度的长期坚持,帮助日本高校形成一种专业优势,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紧密。这种研讨会课程对我国大学精英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后,中国开始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形成历史上罕见的留日运动。直隶省是清末向日本派遣留学生、游历官绅较多的省份,在北方各省中更是遥遥领先。这既得益于清政府的政策支持,直隶地方官员的积极响应,也是适应了直隶新政对人才的需求。留日人员归国后,为清末民初直隶新式教育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policies and practices of schools in Japan that serve large numbers of bilingual students. Using the notion of imagined communities (Anderson, 1991; Norton, 2001), I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hools' visions for their students, their current policies and practices, and the students' identities. Based on the ethnographic data collected at four schools in Japan that cater to very different groups of bilingual children, I argue that schools have visions of the communities and societies in which their students will grow up to participate. Moreover, these visions condition the schools' current policies and practices and ultimately affect the identities of the students. Because the students at the four schools are expected to lead different futures, they are being prepared for different kinds of bilingualism. In this stratification process, it is the least privileged bilingual children who are socialized into the most impoverished imagined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争后,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唤醒下,广大学子以“求学”为良药,纷纷负笈东瀛,近代中国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留学E7本热潮。偏处腹地的四川,也出现了留日学生群体,留日的发展蔚为风气。留日学生学成归国后,对清末四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在教育方面,留日学生对四川的教育变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推进了四川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留东外史》是中国留学生文学的开山之作,因为书中充斥着对留日学生嫖妓的描写,自诞生以来备受误读和诟病。其实作者描写中国留学生嫖妓,是为了炮制一个日本“卖淫国神话”,隐藏着把日本“妓女化”的价值取向.有着明显的“性政治”意味。作者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感情,和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中留日医学生组织的红十字团加盟中国红十字会,从事辛亥战事战地救伤葬亡工作。留日医学生的行动增强了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护力量,扩大了救护范围。中国红十字会辛亥战事救护取得圆满成功,留日医学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0.
安徽是清末留日学生大省之一。其留日学生有姓名可考者共计171人,大多为官费生。安徽留日学生众多的原因,除受全国留日大潮的影响之外,还与周边环境的作用,清末推行新政对大量新式人才的渴求,官绅和早期留日学生的宣传推动等有关。安徽留日学生不仅具有全国留日学生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受区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与其他省份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又反过来影响日后安徽的政治改革、文化发展及社会变迁等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