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9 毫秒
1.
《金瓶梅》中的武松形象,虽然和《水浒传》中的武松有血脉贯通的一面,但并非完全照搬。由于两书创作主旨不同,两个形象在书中的地位、作用自然也不同。《金瓶梅》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对武松形象进行了再创造,深化和扩展了人物性格,使人物更具社会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和《水浒传》中虽然都塑造了武松这一形象,但二者具有很大差异。武松是《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致力于刻画他高大光辉的英雄。但在《金瓶梅》中武松不再是主角,作者无意凸显其好汉形象,在情节安排上亦对其英雄事迹做了大量删减。《金瓶梅》对《水浒传》中武松形象的重写,是立于创作主旨和时代精神的不同,顺应了小说表达主题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邹启胜 《文教资料》2014,(24):12-13
武松是《水浒传》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作者施耐庵用了较大篇幅描写这个人物形象。但是,《金瓶梅》中不再是以武松为主角,也无意表现其英雄本色,并且在情节安排上也有意淡化武松在读者心中的高大光辉形象。从《水浒传》到《金瓶梅》,同一个武松形象,有着十分显著的不同,特别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水浒传》中武松是一个理想化的英雄好汉,而到了《金瓶梅》里的武松倒更像是一个薄情寡义的亡命徒,而非一个单纯理想化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将明朱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与《金瓶梅》、《红楼梦》中的婢女形象加以比较,从婢女形象演变和人物性格塑造的角度,论述在婢女形象塑造方面,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是《金瓶梅》、《红楼梦》之间必要的过渡。  相似文献   

5.
潘金莲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典型形象之一。但真要解读她,却发现《水浒传》里的潘金莲,《金瓶梅》里的潘金莲,民俗里的潘金莲,戏曲里的潘金莲,并不是一个潘金莲。《水浒传》中的潘金莲是一个为自己活着,被他人利用,以嫁人与偷情为其生命全部的悲惨女人;一个附衬武松主传,没被充分展开,留下若干思考,尚可二度创造的文学形象。因此,《水浒传》的潘金莲,只是勾奸夫害本夫一类丑恶社会现象的代表,还算不上不朽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是一部暴露小说,为了达到揭露深刻的目的,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讽刺的表现手法。小说中对众多医生形象的描写刻划,无不体现了其高超的讽刺艺术。也正因为如此,《金瓶梅》中的医生形象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东西方文学史上两部奇书《金瓶梅》和《十日谈》有着相似相异的创作背景,通过对两性关系的惊世骇俗、特立独行的描写,塑造了迷失和寻找中的女性形象,表达了东西方不同文化观照下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金瓶梅词话》是以《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一段故事为基础扩展而成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情节大相径庭,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改换了。在《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故事出在阳谷县:而《金瓶梅词话》则将人物故事统统移至清河县。同时,书中写到的地理方位也纷乱错杂,令人费解。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通过直面女性的情欲使女性的生命存在获得了一种主体地位,使女性从那种不公正的扭曲中摆脱出来,这种对妇女性权利的公平正视,是人性得到尊重的一个基础。但另一方面,它也走进了一个极端,女性形象成了"情淫"的化身、"情欲"的符号。文章主要从"欲海沉沦者"和"欲海超脱者"两大类五小类来分析《金瓶梅》中的淫娃荡妇形象。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武松在大众的心目中一直是以英雄形象存在。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梳理《水浒传》的几个重要评点本,会发现武松形象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评点者们的修改以及小说评点对读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中武松的英雄形象已深入人心,但在《金瓶梅》中却被彻底颠覆。通过对武松杀嫂报仇的手段、方式、过程的详细分析解读,可以看出两部作品除了创作主旨的不同,还有审美内涵与社会意义的不同,这无疑喻示着元末明初到明中叶社会信仰以及民众审美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崇德和《金瓶梅》张欲不同,以《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为代表的明代神魔小说的女性形象有菩萨和妖魔两类,甚至妖女也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表现出作者女性观的矛盾二元性。显示出它们在女性形象塑造的过渡特征。  相似文献   

13.
就人物性格塑造而言,《金瓶梅》是独特的。其一,如果放入中国小说史的系统中来考察,《金瓶梅》是一道分水岭。在它之前的优秀古典小说人物性格塑造基本上是扁平的,而在它之后的优秀古典小说,人物性格塑造基本上是圆形的。其二,《金瓶梅》在小说史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它自身人物性格塑造的复杂性,作品中众多的人物形象呈现出由扁平向圆形过渡的趋势。本文拟就《金瓶梅》的人物性格塑造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明人袁小修在《游居柿录》中指出:《金瓶梅》“乃从《水浒传》潘金莲演出一支。”据目前发现的史料考知,他第一个指明了《金瓶梅》与《水浒传》的因承关系。《金瓶梅》以《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故事为线索,因此它抄引了《水浒传》中的许多文字,这就构成了两书的重选部分。在两书的重迭部分中,《金瓶梅》在抄引时作了许多改动,同时又增写了许多文字,这就出现了两书的同中之异。这是研究《金瓶梅》成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国内的研究者还无人涉足。笔者在此仅作初步的探索。明代嘉靖年间,《水浒传》已有多种刻本传世。《金瓶梅》成书在隆庆朝前后,它  相似文献   

15.
由《水浒传》中的“荡妇”到《金瓶梅》中的“荡妇、妒妇加悍妇”,再到电视剧中为了追求理想爱情步入歧途的良家妇女,潘金莲的形象有了很大的跃迁。人物形象的这种演变不是无本之木,而是受女性观念和文学思潮的影响。因为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展示着来自历史深处的皱褶,透露出超个体之外的时代变迁的律动,让观者能够看到一个更为宽泛宏阔、多维多元,更具社会现实意义的文本世界。  相似文献   

16.
武松形象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中武松的形象是丰富而复杂的,一直以来他作为英雄形象被家喻户晓。可是,如果从另一层面来分析,就会发现武松并不能算是真正的英雄。人们所认为的他的英雄行为是有待商榷的,武松的许多行为都是在被逼无奈之下而产生的,并非他主观意愿的行为。本文试从发生在武松身上的几个主要事件入手,重新解读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的女性人物形象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比较《红楼梦》与前代的优秀戏曲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红楼梦》里的女子之美与崔莺莺、杜丽娘相当,但个性化和真实性胜之;《红楼梦》里的女子在个性化真实性方面与《金瓶梅》中的潘金莲、李瓶儿相当,而在人物美上远胜之。可以说《红楼梦》的女性形象总结了前代优秀作品的优点,而又舍其不足。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和作者曾在实际生活中和女子长期生活在一起,观察体验颇深很有关系。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与《红楼梦》是中国世情小说中的两部力作。笔者在对《金瓶梅》女主人公李瓶儿和《红楼梦》中的尤二姐形象做多视角对比分析后发现二人几乎处在同一生命轨迹之上,并都负载着浓郁的封建社会女性悲剧的文化意蕴。由此可以看出《金瓶梅》对《红楼梦》的创作思路确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金瓶梅》人物中,孟玉楼有着不可忽视的角色意义。作品赋予她另类的特质,并通过对这个人物命运的展示及形象的刻划,表现了社会生活的复杂内涵及人物塑造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中武松的故事大量运用了犯笔,在不同篇章有意反复使用同样的题材,杀虎成名、杀嫂初犯、血溅鸳鸯楼是武松形象塑造的三个标志性事件,而每一次都用了犯笔,通过犯笔的运用,体现了报恩意识、复仇意识在传统文化中的普遍性,也显示了武松和李逵、石秀、林冲等其他英雄人物的相似及相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