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田素庆 《时代教育》2012,(7):285-286
"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研究对象,是与"日常生活"进入哲学视域得到相关批判建构有关。在西方后现代化、消费社会文化的语境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阐释和解读,由此成为中国文艺学界重要的理论资源。然其基于"言说立场"的不同,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文艺学界争论的焦点,其作为学科建制内的讨论与具有审美意味的中国传统日常生活的关系值得再予探讨。  相似文献   

2.
国外“日常生活审美化”最早出现在后工业社会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后现代理论家就“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了深入研究,揭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要特征。国内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由于在理论上基本借鉴和运用了西方的理论资源,因此在研究讨论中,没有突破西方的理论框架,更多地表现出碎片化和现象化。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后现代主义文论及其对中国当代文论直接影响的一种表现.按照马克思主义文论观点看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应该是美学和文论的本根,但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分社会层级的,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精英化、大众化、市井化,因而要区别对待.同时,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绝不是"中产阶级化",而是"工农大众化",因此,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在关注日常生活审美化时,应该注意为建设新农村和新城市以及构建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服务,以生态美学和身体美学的文论建设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英 《文教资料》2006,(31):155-156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兴起和提倡是近年来的热点。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追述这一观念在西方语境中的来龙去脉。同时简述它在中国理论界引起的论争。由此认为美学可以在形而上的层面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內容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跟随现代大众文化、消费文化而兴起,市场经济的背景催促,文化生产的全面实践,信化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現,于是.审美从艺术领域向日常生活领域急速拓展.  相似文献   

6.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无疑是近几年来美学和文艺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但是“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纯粹的本土命题,它的产生有其特定的西方语境。追述它在西方的出场,并通过梳理国内学者关于这一命题的论争,得出中国当下不具备“日常生活审美化”产生的语境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西方学术界20世纪开始关注的学术命题和热点问题,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出现,“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进入中国,引起了反思和争论。该理论的传人,对中国民族文化审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面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影响,采取积极理性的态度进行反思和借鉴,分析褒贬,去伪存真,有利于推进民族文化审美理论建构,调整民族传统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提高审美判断能力,进一步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种新的重要现象。对这一现象的思考应该进入社会理论的视野中。社会理论的实践性、反思性和批判性为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了“后现代”的美学特质,然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历史趋势都被直接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审美泛化”包涵着双重的逆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前者是就“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的,它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主要包括“表层审美化”与“深度审美化”两类;后者则主要是就“后现代艺术”的大致取向来说的,它力图去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但这种趋势在前现代与现代主义艺术那里就已存在。由此观之,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图景,便在历史整体性上被呈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0.
考察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中的观点,提出两个问题加以讨论.其一,所谓"新的审美原则",其实不过是"快感说"的老调重弹,美并不等于感官快感,仅停留在感官快感层面只是处于人生的低级境界.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中,审美主体在审美中的重要性被忽视了.其二,以"蛋糕上的酥皮"来比喻美与艺术的关系,是有问题的,包含了对于"美"以及美与艺术的关系的误解.这个错误的根源之一在于,对于西方学者的观点和命题缺乏反思和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1.
"文气"说是古文论中一个较重要的批评范畴,其美学价值在于倡导文学中旺盛的生命力、强调艺术与生命的联系.其内涵及理论演变,反映看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性格与文化品味.唐宋诗风之不同,从"气"的角度看,正是"情气"与"理气"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焕然一新。随着大众价值观的变更,在审美领域便有审美新潮的不断涌动与审美风尚的巨大变迁,而这些变化,又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审美进一步走向大众。这一切变迁既随世界潮流,又不乏鲜明的本土特色,给当代美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心理距离”说在我国的传播和影响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了“心理距离”说的错误根源,结合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上一些典型的事例论述了美感源于现实生活、美感的发展变化取决于现实生活,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伤的源泉、是培育美感的沃壤的道理,并对导致当代“心理距离”说者陷入理论误区的玩赏、欣赏、观照三个被混淆的概念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4.
"趣"是中国绘画理论批评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中国画论视野中的画"趣"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概念,它在魏晋南北朝被引入画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它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逐渐升格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进一步的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15.
对文艺学"文化研究转向"论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正把对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推向深入.反思之一是中国当代文艺学学科的危机并非因为审美活动已经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主要在于对中国和世界当前文学发展的新现实、新思潮、新特点有所疏离,并对信息时代的大众传媒文艺、网上文学等新鲜的文学形态和体制研究不够.反思之二是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其某些思路、视角、思考方式、研究方法和合理成果,对文艺学无疑具有借鉴意义,但"文化研究转向"绝非解决文艺学学科危机的良策;文艺学在引入文化的维度时,千万不能丢掉了对于文学更基本的东西--审美的维度.  相似文献   

16.
消费时代的设计艺术总体上转向日常生活的审美创构。它凭其物质化、通俗化、图像化的文化质性植入人的日常生活,建构人的日常意识,从而助成社会权利结构的再生产。消费时代促发文化多元,受制于消费话语的设计艺术满足并催生了文化的多面向,而多元的文化诉求亦诱发了设计艺术的多样态。消费时代的设计艺术与多元文化相互建构并嵌入了社会总体性叙事。  相似文献   

17.
"妙造自然"是中国美学关于艺术与自然审美关系的一个传统命题。"妙造自然"说以"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独特视野看待艺术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艺术内在的生动气韵与自然万物的内在生气的同一性,以及艺术家独立而超越的主观创造精神。"妙造自然"说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具有普遍的艺术创造原理的意义,堪称中国艺术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艺术创作中“变形”与生活真实的关系,论证了“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对审美主体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也是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特有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从书法美学的"势"范畴出发,借用现代符号论美学的"基本幻象"概念,我们可以明确书法的艺术特质就在"虚幻的律动"形式的创造。而这一基本幻象是点、线、墨变化运动与老庄自然观、孔孟"挺立道德主体"的人生观紧密结合的产物。它的确立为视听艺术内容与形式无法真正割裂的美学原理提供了证明。  相似文献   

20.
论“怀旧”情结与文学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旧"是日常生活、社会领域中很常见的一个事件,这在很多老年人身上特别明显。而在文艺作品中,"怀旧"既作为一个具体的文学话语现象出现,叙述个人追忆往事的行为状态和情感心理状态,也常以"怀旧"的审美风格出现,呈现出一种"怀旧之美"的意向或"怀旧"情结。从生活世界转向艺术世界的"怀旧"构成了文学审美的核心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