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林黛玉进贾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选自长篇小说《红楼梦》的第三回。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中心事件,以她当天的行踪为线索,第一次介绍了贾府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展现了全书的典型环境贾府的大致情况。课文中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等的性格特征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对王熙凤的塑造我认为更是技高一筹、最为成功。王熙凤的性格历来被人们视为是一个精明能干,专权显胜,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阴险毒  相似文献   

2.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部分的内容是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王熙凤的出场是这一回重要的情节之一。王熙凤的出场是在林黛玉进入贾府见到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及三春(迎春、探春、惜春)等人之后。这样写的目的是"欲画天尊,先画众神"(脂砚斋语),在诸神归位之后,王熙凤作为"天尊"的地位便格外突出了。在这位"天尊"未露面之前,我们先听到了她的笑语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脂砚斋评道:"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  相似文献   

3.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以林黛玉初进贾府为中心事件,让生活在富丽贾府中的主要人物逐一登场,人物形象刻画是这一回中最为出彩的部分,也是进行教学的重点内容。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是众多人物中作者集中刻画的三位,刻画的方法也有差异。其中王熙凤、  相似文献   

4.
王熙凤是贾府中的管家奶奶,她的性格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富有远见应该是她最为重要的特点,正因为她有超乎常人的远见和敏锐的洞察能力,才使得她在贾府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此外,王熙凤虽有远见,却也表现出了在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方面的“盲视”与“短视”。  相似文献   

5.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第三回的节选部分,林黛玉进贾府,一个浓墨重彩的"进"字深意读之不尽,细究这个"进"字可谓是意蕴多重:贾府的显赫高贵、森严的等级制度、宝黛初会情缘始生、林黛玉泪尽缘灭于贾府、贾宝玉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王熙凤是脂粉队里的女英雄。  相似文献   

6.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被刻画得极其成功,非常传神。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完全能领略到曹雪芹这位艺术大师在塑造人物方面的高超技艺。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她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深得贾府“老祖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主要从四个角度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王熙凤的泼辣和虚伪等性格特征。1.写出场。本文在写人物的出场时,方法不一而足,有的单独出场,有的集体出场;有的预先做介绍,充分铺垫、引起悬念。有的则出场后即以一连串的语言、行动描写让其充分亮相;有的只见其人而不闻其声。王熙凤的出场则是别具一格,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声夺人:“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  相似文献   

7.
张则平  宋玮 《现代语文》2006,(1):117-117
<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向黛玉介绍王熙凤时说:"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一个的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几个称呼便把王熙凤的性格、作风、才干及在贾府的特殊地位揭示出来了,给读者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这种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给以不同的称呼的手法,就是"异称"法.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在王熙凤出场上作了精巧的构思和安排,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是为人熟知的经典。王熙凤迟到后,通过在林黛玉面前的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言语、动作表演,让读者对其性格、能力、地位有了直观的了解。很多读者在阅读文章之前就熟知王熙凤在贾府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和泼辣能干的性格,所以觉得王熙凤的迟到和表演是理所应当的,很少问一句:王熙凤为什么敢迟到?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的"一言三拍"细节的分析,深刻地揭示出王熙凤善于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性格特征,同时对小说的创作技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概括。  相似文献   

10.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的服饰描写非同一般,以往,我们总是把她的穿着打扮与她贪婪庸俗、冷酷狠毒的性格特点联系在一起。本文从黛玉的评价、贾府的生活环境、贾母等人的品味、宝玉的服饰描写等多个全新视角来发掘王熙凤对服饰的审美品味,以及她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热情泼辣的性格特点,更进一步体会她在贾府独特的地位和当家奶奶高人一等的气势,从而推翻语文教学过程中单线式分析人物特点的惯性模式。  相似文献   

11.
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极力夸赞:“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我今天算看见了(往昔在贾府可没见过)!”话要是到此为止,不要说面前的贾家三位小姐会吃醋,恐怕贾母也会恼的。这等于俗话说的“卖一个,搭一个(群)”,做的是赔本的买卖。但王熙凤毕竟是王熙凤,凭她的八面玲珑,是不会丢这么大的漏儿的,所以她紧接着就补充:“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结果让三位小姐和贾母皆大欢喜。我们若没王熙凤那般八面玲珑的素质,稍不留神就会“卖一个,搭一群”,费力不讨好。事例一:家长座谈会,家长全部到齐。班主任表扬前十名的…  相似文献   

12.
一、设计思路本文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节选的片段,作者是我国天才的语言艺术大师——曹雪芹。《"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讲述的是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与其见面的情景。曹雪芹用他的那支生花妙笔,对王熙凤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中的《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后有一幅《〈红楼梦〉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这个关系表的增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些问题,需加以补正。一、表下的注释中写道:"画线人物,冷子兴演说时已不在人世……""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是小说的第二回,而秦可卿是在第十三回才死去的。但表中却在名下画了横线。显然是错误的。二、王熙凤与王夫人有着特殊的关系:在王家,王夫人是王熙凤的姑姑;而在贾家,王夫人又是王熙凤的婶婶。这种特殊的关系也应在表中标出才好。三、其实再广一点,还可以补充一些,让学生更能了解四大家族的密切关系。(1)贾母:保龄侯尚书令史侯之女;(2)薛姨妈:王夫人的妹  相似文献   

14.
<正>《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带着学生一起梳理贾府人物关系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王熙凤可以在荣国府当家"。当时就有学生冲口而出:"因为贾母喜欢她!"底下的同学哈哈大笑,我趁机就问了:"仅仅因为这个就可以吗?大家想想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哦?是不是仅凭‘我喜欢’就可以成功的?"我又问那个同学:"你为什么认为荣国府不能是王熙凤当家呢?"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探讨起来。以前教这篇文章总是把重点落在人物的塑造上面,好像从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于是在学生的  相似文献   

15.
前几天,听了一位教师讲的一节公开课:《林黛玉进贾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一道题:"你认为王熙凤有哪些性格特征?"要求同学们自由发言。大  相似文献   

16.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的较为光彩的一个人物,通过她在贾府中的统治地位,她的五辣俱全的性格、她的聪明才干以及她的出身可以分析出王熙凤这个人物的特点,既美丽聪明而又贪婪狠毒。她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真实而又生动的人物,是她那个时代孕育和培养出来的"末世之才"。  相似文献   

17.
王熙凤是《红楼梦》里的重要角色,更是贾府里举足轻重的人物。她的工作思路和任务要靠她身边的人去执行。她的性别,她的修养,她的喜好,都使她在用人上存在弊端,并由此导致管理不善。王熙凤与贾家的覆亡有着脱不了的干系。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三册《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涉及到的“忙”达14处之多,几乎囊括了本文所介绍的贾府的主要人物。出现频率之高,内蕴之丰富,确非一般文章所及。其中又以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贾母等人的“忙”最为出色,因为透过这些“忙”,可以窥见隐藏在其背后的人物的不同心态。谨小慎微,唯恐失礼——林黛玉之“忙”文章中涉及到林黛玉的“忙”有以下三处情节中的四次描写:1.见迎探惜三春时:①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2.见王熙凤时:②黛玉连··忙起身接见。③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3.听大舅贾赦传话时:④黛…  相似文献   

19.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通过黛玉的眼睛展现贾府的繁华,刻画了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三个主要人物。本文对《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刻画的特点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在外祖母的惦念和期盼中,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了贾府.她的到来,成为荣国府上上下下的一件大事,从王夫人、邢夫人到李纨、王熙凤再到迎春、探春、惜春、宝玉等都来看望.表面上看,对于黛玉的到来,贾府热热闹闹、欢天喜地.但热闹、欢喜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冷漠. 先看王熙凤,她携着黛玉的手,先上下细细打量,笑着赞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后提到"姑妈",用帕拭泪,又转悲为喜,还携黛玉手问长问短,好不关切.其情感、神态之变化,令人"叹为观止".她的一切"表演",其实都是为讨好高高在上的贾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