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重构云南民族文化发展的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现代工业革命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云南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 献;同时,原始文化、民族(人文)文化阶段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平衡被打破。在反思工业文明和现代科技 对民族文化的扭曲、异化时,将视野投向云南民族古老的天人观、原始民族哲学和师法自然的真谛,准确 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构云南民族文化发展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对日本文化的考察与研究的宗旨,就是力图超越现实民族矛盾,促进两个民族的互相了解,以期实现互相友好、互相提携的愿望;克服文化沙文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偏见,互相尊重,则是两国人民乃至东亚各国之间真正实现互相理解与友好的基本原则。在研究路径上,他抓住日本神道教这一固有民族文化传统,从日本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情感方式、民风民俗角度深刻认识、理解日本民族,充分肯定日本文化传统的独特性,这对于今天中日两国的文化互读与交流,仍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云南少数民族织绣纹样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结晶,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本原文化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造型体系以及色彩体系。由于云南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云南地区各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相对滞后性、封闭性,致使云南少数民族织绣纹样具有地域性、本原性、原初性、多元性、边缘性以及功利性等独特的文化内涵特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频繁,特色鲜明的云南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云南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力度也进一步加大。论文详细阐述了近年来云南民族文化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并对云南民族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提供了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也是西南最有代表性的政治、经济、文教、民族等多重欠发达地区,采用整体幸福感量表(GWBS)对云南两大类高校397名教师进行问卷测量,从高校类型、收入、职业、文化程度、性别、民族和婚姻状况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6.
云南民族文化中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文化中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与知识的挖掘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弘扬,而且有利于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天人合一"、崇拜神山圣湖(泉)和动植物、敬仰土地的认知与理念,对云南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传统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淡化等影响,云南民族文化中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面临日益淡薄的挑战.因此,应该从法律制度完善、宣传教育、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和发展生态农业等方面着手,积极普及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弘扬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精神.  相似文献   

7.
云南至今还是一个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地区。但是,云南作为世界著名的少数民族歌舞之乡,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文化,是开发和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必不可少的资源和保障。要把云南建设成真正的民族文化大省,必须继承和弘扬云南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发扬聂耳精神,开创云南省音乐教育的新纪元,才能使我们云南有机会、有能力站在世界文化的前沿。历史上,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曾在短短的数十年中经过努力,从原始落后的方式一步跨入社会主义,创造了世界人类文明史上少有的奇迹。如今,我们在教育方面也需要发扬这种精神,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挑战,再造辉煌。 为了我省的音乐普及教育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客观需要,我们有必要学习和  相似文献   

8.
2009年,中越陆地边界勘定顺利完成,中越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广西、云南两省与越南的合作关系也进一步得到深入,为迎接中越建交60周年以及中越历史上第一个"友好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其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美丽、富饶的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颗明珠,170万年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特殊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文化的丰富,从古至今,人类南来北往,东来西进,是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汇之处,是中原文化和南亚文化、阿拉伯文化交汇之处。如此丰富、独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孕育了灿烂的民族艺术,构成了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活的灵魂。这活的灵魂正是通过民族艺术教育来浇灌的。本文试图从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着手,探讨云南民族文化建设中艺术教育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云南有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因此开发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对实现云南经济、文化全面腾飞有着重要意义.该文还探讨了当前我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开发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历史时期的土兵是本地军的意思;元明及清前期的土司兵是以耕种土司占有的兵田为生,以向土司服兵役换取田地耕种权并依附于土司的农奴。土兵与土司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其主要区别在于职责、隶属和地位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关于土司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土司研究取得巨大成绩、"土司学"呼之欲出的时候,冷静分析以往有关土司的研究,仍存在明显的不足或应加强的地方,这主要是受到传统方法、意识形态、条块分割三方面的限制所造成的.要使土司研究引向深入,构建"土司学",必须突破上述三个限制.概括地说,就是继续解放思想,摆脱羁绊,从宏观着眼,从具体入手,建立时代的"土司学",具体为以下方面:扩大史料来源,强调社会调查;提倡三个打通:打通时代、打通区域(民族)、打通学科;具体解剖,宏观整合;不急于定性,不急于做结论,避免陷于争执;严守学术规范,所做研究要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经济文化发展;完善土司学学科科建设,促进土司研究的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13.
土司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特殊产物,也是中国边疆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迄今为止,学界对土司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而且有渐成热点之势.土司制度研究要进一步引向深入,不仅应注意资料的发掘和整理,深化和拓展研究视野和研究内容,更不能忽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大背景,要建起历代边疆治理和边疆研究全局的大视野,防止将土司制度泛化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求真求实,处理好历史与现实、学术与政治两者之间的关系,让土司制度研究回归其研究本意,并推动土司制度知识在民众中的普及.  相似文献   

14.
关于构建"土司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能否称"学",是由其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决定的.构建"土司学",既因研究对象的重要,也是现实研究的需要.土司研究的对象专门而独特,拥有特定的概念术语和专门的概念体系,涉及众多学科,参与研究的人员众多,研究成果丰硕,已具备称学的一定条件.构建"土司学",其意义在于:使土司研究走向深入和系统,使其综合化和理论化,加深、提高和丰富对土司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探讨土司制度的发展规律,并为今天的区域民族自治提供历史经验.但所要构建的"土司学",并不是一个学科,而只足研究土司问题的一门专学,或者说是土司研究的一门综合性专学,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就现在情况而言,土司称"学"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中后期,面对内外局势和实力强弱的变化,永顺土司彭氏家族在不同的政治利益的驱使下,选择了不同的婚姻对象,与其周围的土司家族之间通过联姻,形成了一个婚姻集团,建构了自己的权力网络,巩固了永顺土司在地方社会的权力,实现了其政治统治的目的。永顺土司这种独特的联姻方式及其变化,大多散记在碑刻、家谱等民间文献中,通过对该类文献的利用与解读,有助于深化对土司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梳理酉阳冉氏土司时期的经济概况、特征及其作用,有利于帮助该地区人民更新思想观念,合理规划,科学实施,搞好经济建设,争取早日脱贫致富。以期益于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早日实现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7.
播州土司经济制度的变迁与其所受到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也与其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环境有联系。唐末杨氏领播,文教寂灭无闻,直到南宋初杨氏十一世土官杨选开始择师礼贤,注重文教,土司教育才开始了它的进程,这对促进播州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播州土司经济制度的变迁是有其文化原因的。  相似文献   

18.
地缘政治学是观察社会行为主体相互关系的一种视角,其理论构建对于思考民族边疆问题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明王朝与播州杨氏土司间的政治博弈,在明王朝的控驭下,从双方互利合作到失衡、对抗最终爆发战争,战争的结局是明朝铲除了杨氏在黔北七百余年的统治。探讨明王朝与黔北杨氏土司的关系及其变化的基本历程,可多角度、多层次地总结明代治理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9.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封建王朝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分封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制度。播州土司制度始于元代,完备于明初,终结于明末万历二十八年。勾勒、梳理播州土司制度的历史轨迹及其历史作用,无疑有助于黔北历史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元代广西土府、土州、土县等土司行政管理机构集中分布于桂西左、右江及红水河流域一带少数民族聚居区,设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职衔,官皆世袭,整个广西西部地区普遍处于土官土司制度的统治之下。这是元代王朝中央从巩固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的目的出发,在继承历代王朝尤其是唐宋封建王朝在广西民族地区推行的羁縻统治制度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的一种有别于内地汉族地区的特殊统治方式,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元代桂西土司机构的建置及其规范化,是元代广西土司制度正式确立的重要标志,它表明元代王朝中央对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与控制较之前代趋于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