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春秋》是圣人孔子依据东周春秋时期鲁国的史料编篡的一部编年史,上始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共计242年的历史。这242年的历史,既是东周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史,也是姬姓鲁国国君———以“十二公”为主轴的姬姓家谱史。站在家谱文化学的角度,可以说《春秋》是孔子为老姬家所修订的242年的家族史。“十二公”,即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礼”涉及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历代的礼学家有较多的研究,但对于其中的投降礼,却较少涉及。投降礼在《左传》中有三次确切记载:僖公六年,许僖公向楚成王投降;宣公十二年,郑襄公向楚庄王投降;昭公四年,赖国国君向楚灵王投降。实施投降礼仪通常是失败的国君“面缚、衔璧、肉袒”,大夫“衰绖”,士“舆榇”;接受投降的一方通常是“从之”,以礼相待。《左传))里的投降礼仪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简于事,详于言,用一个人物的言辞来说明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并通过人物的言辞来表现人物性格,这是《殽之战》记叙战争史实的特点,也是《左传》记叙战争史实的特点。《殽之战》反映公元前627年(僖公三十三年)秦和晋的一次著名的战争:地域广,涉及秦晋郑三国;时间长,近则历僖公三十二年冬至三十三年夏四月,远则涉及前三年郑用烛之武退秦师而暂时结成秦郑联盟的时候;涉及的人除三个国家的国君、谋臣、武将外,还有商人弦  相似文献   

4.
《春秋》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编写的《鲁春秋》,并参阅周王室及各诸侯史官所记史书删定而成。记述起自鲁隐公元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历12公(隐、桓、莊、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计242年的历史,是我国编年体史书奠基之作。是书以年、月、日记载史实,采“春生物而秋成”之意,因“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所以叫《春秋》。《孟子》、《史记》、《汉书》中皆有孔子作《春秋》的记载。内容是有关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还记述了一些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中国第一次利用特殊关系出“国”留学的人。 《左传·昭公七年》载:“三月,公如楚。郑伯劳于师之梁。盂僖子为介,不能相仪。及楚,不能誉郊劳。”这是说,鲁国大夫孟僖子陪同鲁昭公出国访问,引导昭公参加郑国、楚国欢迎仪式时,因不懂礼节而出了洋相。 《昭公七年》又载:“九月,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礼……及其将死  相似文献   

6.
1、“孝文王、庄襄王”的注释称“孝文王,……在位只有三天就死了”(208页),不知采何说?据王伯祥选注的《史记选》(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三年版)说“孝文王名柱,昭襄王子,在位一年(公元前250)(85页)”,《现代汉语词典》附录《我国历代纪元表》亦载孝文王在位一年,公元前250(辛亥年)。我认为当采是说,明确注为“孝文王在位一年(公元前250)”,也足以说明其“享国之日浅”了。  相似文献   

7.
《左传》里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短语形式,如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 ①赶穿攻灵公於桃园。(宣公二年) ②或谮胡姬於齐侯。(哀公八年) ③寡人愿结欢於二三君。(昭公四年) ④皆取胄於橐而胄。(裹公二十四年) 这种短语的结构格式是 动词+A+介词“於”+B 我们把它叫做“动A于B”短语。这种短语里介词“於”的位置,有时还写成“于”。《左传》里“於”、“于”并用,如: ①齐太子光为质於晋。(襄公元年) ②宋公子围龟为质于楚而归。(成公五年) ③晋侯求医於秦。(昭公元年)  相似文献   

8.
“年”和“岁”,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属于一回事。过了一“年”,我们就说年龄大了一“岁”。然而在古代,“年”和“岁”是有严格区别的。古代“年”的含意是以阴历的正月朔(初一)到下一年正月朔称一年,即十二个  相似文献   

9.
胡宁 《德州学院学报》2014,(1):44-46,52
《诗经·鲁颂·閟宫》末章云:"松桷有舄,路寝孔硕,新庙奕奕。"历来的研究者在"新庙"所指为何的问题上歧见纷纭。从此诗内容出发,结合《左传》僖公年间的记载,并参照考古资料,可知"新庙"并非闵公庙或僖公庙,亦非姜嫄庙,而是指鲁僖公在位晚期重新修建的宗庙建筑,起因是僖公二十年鲁国西宫发生的火灾,建成时间约在僖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三年之间。  相似文献   

10.
《春秋》载:“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经科学推算,公元前552年8月20日14点33分,曲阜能看到日食,且这天为鲁历九月庚戌朔。顺此干支记日推算,知孔子生日为:公元前552年10月9日,鲁历十月二十一日,夏历八月二十一日。《史记》言“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不足据  相似文献   

11.
“行李”是古今通用词,它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出行者所携带的衣箱、铺盖等物”(1989年版《辞海》)。而在先秦时期指“使人”或“行人”,即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也。”又《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杜预注:“行李,行人也。”又写作“行理”,《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即掌管聘问、接待宾客的使者。  相似文献   

12.
“以君之灵,不有宁也”句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言晋于是年三月攻破曹国,晋文公为报僖负羁“馈盘飧置壁之惠”,令军士毋入僖负羁宫邸。大将魏仇、颠颉一怒之下火焚僖家。魏仇胸部负伤。文公怒甚,欲杀魏氏以正军法,却又怜惜他的才勇,于是派人去看魏仇,若伤势沉重,那就索性将他杀掉。魏仇度知使者来意,乃“束胸见使者,曰:‘以君之灵,不有宁也。”  相似文献   

13.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公元五一三年):“冬,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这条史料与前此二十三年(公元前五三六年)郑国子产所铸的刑书,几乎被所有的史学家认为是我国法治史上成文法公布的初记  相似文献   

14.
说“所于”     
(一)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就“所”后加不加介词说,“其实上古汉语的所字本来就可以直接用在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的前面,指代上述与行为有关的各个方面,并不需要介词表示”,并且举了许多例,其中首先举的是“所”指代处所的。其例是:1.冀北之土,马之所生,无兴国焉。(左传、昭公四年)2.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3.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代,非常讲究地位的尊卑、位次、排序,尤以宗庙祭祀时最为重视。“昭穆”就是分别地位尊卑、高下的特定词语。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是用“昭穆”来分别地位、次序。如《左传·僖公五年》:“虢仲虢叔,五季之穆也”。在祭祀时,父居右为“昭”,子居左为“穆”。《康熙字典》中的解释是:“穆,庙序也,一世昭,二世穆。”《礼·祭仪》:“祭之日,君牵牲穆答君……父昭子穆……(是昭穆所生谓子孙)”。  相似文献   

16.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部影响深广的高等院校古汉语课的教材,笔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一些注释中的问题,提出来商榷,以就教于方家。 (一)中寿《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这段话《公》、《谷》两传是  相似文献   

17.
一、“明耻、教战,求杀敌也”(《僖公二十二年》)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军在泓水展开大战。当楚国军队尚未全部渡过泓水之际,宋国的司马子鱼劝宋襄公抓住这一难得的战机攻打楚军,可以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但宋襄公坚持要以仁义取胜,不依托险阻阻击敌人,不攻打没摆好阵势的敌人。司马子鱼针对襄公的这些愚腐阔论,明确指出作战的最直接目的就是歼灭敌人,在战场上同做人讲仁义、讲慈悲,就是白白等着挨打。但宋襄公没有采纳司马子鱼的正解意见,一意孤行,终于被打得大败,失去了争霸中原的机会。历史证明,战争无情,讲不得慈悲。这是一条既浅显而又深刻的真理,谁要是胆敢在战场上违背这条真理,他就会受到无情的惩罚。  相似文献   

18.
贵刊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发表了郭振铎先生的《文明古国柬埔寨》一文,读后获益非浅。该文对柬埔寨的历史、吴哥文化以及中柬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表明作者是素有研究的。但是,有些问题值得商榷,笔者不揣冒昧发表几点看法,以求教于郭先生和其他同志们。一、关于扶南王国建国的时间问题。郭先生认为“扶南王国建国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但又说:“在我国东汉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年)在日南(即越南中部)以外的究不事人,即  相似文献   

19.
(一) 关于耶律阿保机建国称帝的年代,很早以来就众说纷云,至今尚无定论。兹归纳几种主要说法如下: 苏逢吉、贾纬《汉高祖实录》:“僖、昭之际,其王邪(耶)律阿保机怙强恃勇,距诸族不受代,自号天皇王。”唐僖宗死于公元888年三月六日,两天后唐昭宗即位。所谓“僖、昭之际”,是指公元888年。此外,《唐余录》也沿用这种说法。据《辽史》,耶律阿保机在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一月即皇帝位。当时,“群臣上尊  相似文献   

20.
《左传》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家杰作,晋杜预注的《左传》可谓功不可没,然杜注千虑一失也在所难免。本文运用训诂学、考据学的方法举二三例以证之。一“夷射姑旋焉”中的“旋”是“小便”吗?二“僖公十五年……秦穆姬属贾君焉……晋侯于贾君……”。贾君为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