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与学生一起读《班主任之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班主任之友》曾刊登了一篇题为《习惯与命运》的文章,我觉得文中提到的情况与本班的状况很相似,于是我在班上朗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下课后有一位同学对我说:“老师,能不能把你这本书借给我看一看。”我把书借给了他,其他同学也争相阅读。之后,每一期的《班主任之友》,我看完后都借给学生看。想不到与学生一起阅读《班主任之友》使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变化。一、她使学生加深了对班主任的理解《班主任之友》中那些有关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等方面的论文,使学生深刻地认识了班主任工作的性质。那些有关…  相似文献   

2.
一次课间操后,一位女学生怯生生地对我说:“老师,向您借本书可以吗?”“借什么书?”“《班主任之友》!”她的回答令我吃惊不小。“你借这书干什么?这本书不适合你们读,你们也看不懂,看这干吗?”没想到她说:“我看得懂,这本杂志很好,我们都喜欢看。”“好?怎么个好法?”“我们都喜欢里面的班主任,喜欢里面的做法,如果都是这样的班主任,那多好!”她马上意识到说漏了嘴,便不好意思地补充说,“其实,你也是很好的班主任。”我当时无语。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事后,我问学生为什么都喜欢《班主任之友》。他们说,我们喜爱《班主任之友》,是喜欢里面的…  相似文献   

3.
《班主任之友》2009,(7):60-60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2009年5月23~24日,《班主任之友》杂志社在武汉举办了班主任专业化培训班,邀请全国知名班主任进行精彩演讲,有一线优秀班主任现身说法,也有专家与学员的激情互动,更有《班主任之友》网站论坛版主与网友们的热情交流。  相似文献   

4.
做班主任,绕不过去的是和家长打交道。总有班主任说:家长不配合老师的教育,怎么办?"家长应该配合老师的教育",这种说法在老师中很常见,一般家长也认同。从这句话联想开去,对于孩子的成长,对于孩子的未来,班主任和家长,学校和家庭,究竟该以谁为主,究竟该谁配合谁?再往深处探究一下,班主任和家长,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两个人,他们的关系到底如何?他们有过交往吗?他们怎样看待彼此?他们能够合作吗?《班主任之友》特别在1、2期合刊用比往期专题更多的页码推出"班主任与家长",是基于我们认为,班主任不能只说"家长不配合老师的工作",班主任要"跳出这个狭小的视野,放眼发  相似文献   

5.
也说“比”     
《班主任之友》2001年第9期发表了洪方煜老师的《说“比”》,读了很有启发。这篇文章列举了学生中间种种不正常的“比”,并提出了从  相似文献   

6.
我从教14年,做了14年的班主任,曾被评为厦门市十佳班主任,被《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专题报道,当过《班主任之友》的封面人物,出版了厦门市班主任中的第一本专著《教室里的情与智》。学生们经常说:感谢谢老师,是您激发了我们的成长潜能。而我要说:感谢学生们的成长和近十年转化"落后班级"  相似文献   

7.
心中的伤痛     
看了湖南邵东县两市镇一中李云老师刊发在《班主任之友》上的一篇文章《当年那些伤痛》,忽然有种他乡遇知音的感觉。我看到过许多老师写的有关教育的文章,大多是谈成功的经验,所列举的也多是自己的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很少有谈失败的经历,李云老师的这篇《当年那些伤痛》让人耳目一新,也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相似文献   

8.
2011年第3期的《班主任之友》小学版中,我们刊登了赵余霞老师的文章《老师,我能不能弃权?》。文中的一些作法引起了王晓春老师的关注,随后,我们将王老师的意见反馈给作者,作者结合王老师的点评也发表了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9.
接到张华良老师的来信后,我们不敢怠慢。经查证,确定推荐稿中是少了这一句,在此我们对张华良老师的批评与指正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更加警示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以更加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班主任之友》编辑部  相似文献   

10.
听王益民老师的课,我在惊诧于学生出色的表现之余,总会想起叶老的那句话:“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这次听《记承天寺夜游》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1.
当了二十年的班主任,与《班主任之友》相识到相知已有二十年了。记得刚出校门的我,迈着幼稚的步伐走上班主任岗位的时候,教导主任送给我一本创刊才两年的《班主任之友》,说:“年轻人,看看她吧,也许用得着的。”我接过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杂志,仿佛接过一只船桨,她推动了我的航程;仿佛接过一枚指南针,她指明了我的方向;仿佛接过一盏明灯,她照亮了我的征程。从此,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我拉起了《班主任之友》温暖的手。相识有缘,好感也油然而生。初当孩子王,也难免有个磕磕碰碰、沟沟坎坎。正当束手无策的时候,《班主任之友》像一位高明的医生,开出…  相似文献   

12.
《班主任之友》第1期中谢海南老师的《王熙凤代理班主任》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读《红楼梦》读出班级管理之道,怎不令人啧啧称奇。可静下心来细细揣摩,叉生出一丝困惑、一些感想,愿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13.
十几年前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文章《追随苏霍姆林斯基》,从此就成了李镇西老师最忠实的粉丝,逢李必读,但都是“以神遇而不是以目视”。真正走近李镇西,聆听一个智者的声音,是在2010年4月24日由《班主任之友》杂志社主办、宜昌市深圳路小学承办的全国班主任春季研修班上。  相似文献   

14.
正《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4年3月号刊登了张静老师的一篇文章《少写一笔的"猪"》,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一位母亲早晨给张老师打电话,说他的儿子小斌后背上被人写了一个大大的"猪"字。这孩子胖胖的,显得老实敦厚。张老师详细了解情况之后,对小斌说:"第一,看来写这个字的同学成绩一般,因为他把这个字少写了一笔。第二,字是  相似文献   

15.
猴年12月末的一天中午,下着大雪,非常冷。我正坐在电脑前边跺脚边打字。这时收发室的冯老师推门进来说:“厉老师,你的贺卡。”说着,将一张淡黄色的卡片递给我。“哪来的?这么冷的天,还有人记着我?”我一边打趣地说着,一边赶忙起身接过来。仔细一看,原来是《班主任之友》杂志社寄来的!我当时高兴得差点叫了起来!要知道,写稿这么多年来,给几十种刊物投过稿,  相似文献   

16.
正7月18日,在《班主任之友》编辑部的组织下,在班级管理与教育研究中做出杰出成绩、具有高影响力的李镇西老师、冯卫东老师、陈晓华老师、郑学志老师、钟杰老师、张万祥老师,自然还包括编辑部的全体老师,与来自全国各地近30位中小学班主任(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颇有成就),欢聚庐山,畅  相似文献   

17.
我初识《班主任之友》是在1993年10月台州市教育局召开的示范性初中先进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当时有位老师介绍的经验很有吸引力,事例也很感人,尤其是他那些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理论和观点让我们赞叹不已。会后我们就涌向他的房间讨教经验,他告诉我们一个秘密:他的许多经验和观点都是从《班主任之友》这份刊物上学来的,并且他还随身带了几期。我就急不可待地“抢”了一册认真地读起来,刊物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从1994年开始自费订阅它。从此,我就与她每月一聚,认真研读,大胆实践,并取得了成功。《班主任之友》为什么对我会有这…  相似文献   

18.
正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涌现出了众多"教育英雄",也发生了许多教育大事。2014年,正值《班主任之友》创刊30周年之际,本刊特举办"三十年教育印象"征文大赛一征文对象全国中小学班主任、老师、中小学教育研究者等  相似文献   

19.
"工具箱"是《班主任之友》的特色栏目,主要刊登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积累下来的第一手材料,可供其他班主任老师借鉴的实用宝典。投稿字数不限,内容具体实用、时效性强、新颖独特。  相似文献   

20.
《班主任之友》2008年第8期刊登了河南开封高级中学刘钢锋老师的文章《学校规章制度之弊》,此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对学校规章制度进行了针砭。我校对比进行了初步探索,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斧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