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当代高校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传统高校德育模式的弊端已日益显现。"第五媒体"——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已经风靡整个大学校园,它在给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的同时,也为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课题。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手机短信能否参与到高校德育工作中来,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的态度与意愿。本文以烟威地区的五所高校为调查对象,重点研究了大学师生对于现有高校德育工作的看法、评价以及对手机短信参与到德育工作中的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立足于高校德育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诉求,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的育人效应,是素质拓展工作中的根本要义和价值归宿。研究以高校德育工作为背景,尝试厘清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内涵和外延,明晰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品牌化、项目化、立体化的发展趋向,首次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创新性诉求。  相似文献   

3.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兼济天下"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从大学生德育现状的调查入手,剖析了大学生德育问题的成因,探索通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潮、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构建立体德育格局等途径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努力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黄播 《文教资料》2011,(24):145-147
高校通识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表现为培养心智健全、具备人文精神和全面发展的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德育功能方面与通识教育既有区别又有共通之处。当前高校的德育工作应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断创新德育培养机制,同时构建"通识—思政德育主阵地"。  相似文献   

5.
德育实践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已越来越受到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摆脱当前"知性德育"的范式,构建大学生德育实践的有效模式。本文分析了德育实践的内涵,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德育实践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机制建设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网络革命被称为21世纪人类生活的太阳,校园网络文化作为现代大学校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与追求,但是校园网络给大学生带来超信息量、高科技、现代感的同时,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出来,兴利除弊,依法治"网"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的社会转型时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对女大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使她们陷入面临多种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困境。立足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实行"性差教育"、因性施教,通过不断实现女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帕累托改进,逐渐向整个高校德育工作的帕累托最优趋近。  相似文献   

8.
"90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体。高校德育工作者应从正确认识"90后"思想状况入手,针对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90后"大学生德育工作方法。本文在归纳"9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在明确教育内容、开展教育活动、巩固教育阵地、完善教育机制等方面对"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9.
利用“易班”构建网络德育工作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的发展使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德育的主客体关系、信息渠道和载体介质都发生了变化。针对这些变化,上海海洋大学以"易班"(E-Class)为载体,从网络群体的多维度、高速度、聚众性等复杂系统特性出发,探究网络群体的思想行为规律,提出了"网络‘E-群体'德育工作"的新概念,通过以网络"E-群体"示范建设为牵引,牢牢把握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主动性,构筑了"实人、实事、实话"的网络德育工作模式,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
蔡磊 《文教资料》2010,(12):195-196
"仁义礼智信",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本文从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德育现状,并结合大学生特点,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具有建设性的管理方法,以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渗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