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长安 《收藏》2009,(10):83-85
2008年度,《收藏》曾经推出“文革”绘画专辑,受到广大书画收藏爱好者的一致好评。为什么人们会对“文革”时期的绘画如此关注?我想,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文革”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画坛上出现了极不正常的现象,除了少数流行一时的极左作品外,我国建国以来的不少红色绘画也受到批判。  相似文献   

2.
王信堂 《收藏》2006,(8):72-74
当今,“文革”遗物收藏热潮高涨。例如在2006年3月的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上,几件“文革瓷”均以高出估价成交,其中一件高16.5厘米的瓷塑“智取威虎山”以1650元成交,为估价的2倍我,在3月份举办的中国嘉德2006年拍卖会上,高45.5厘米,估价8000元的“文革”瓷瓶“毛主席与我们一起”以1.2万元成交,可见“文革”藏品的“黑马”效应正在显现。  相似文献   

3.
林维庆 《收藏》2001,(5):80-80
我收藏了一张“文革”期间的外调介绍信,这是一张典型的“文化大革命”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李锦瑛 《收藏》2006,(9):102-103
在10年“文革”史上,“上海人民公社”是一个短命的临时权力机构,仪仅存活了18天。笔者专题收藏了一些与“上海人民公社”相关的纪念章、老报刊、美术摄影作品、文献资料等,从中可以窥见这个“文革”怪胎的只鳞片爪。  相似文献   

5.
陈飞武 《收藏》2008,(3):168-168
我从2007年第4期《收藏》杂志上看到一篇《〈收藏〉助我淘得“文革”年画原稿》的文章后,很替该文作者汪先生高兴。本人也有类似的收藏经历,不过我收藏到的是“文革”油画原作,而非“文革”年画原稿。  相似文献   

6.
徐洪 《收藏》2006,(8):75-77
由于是过来人,我对“文革”邮票(图1)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当噩梦醒来,百废徐兴之时,就主攻“文革”邮票的收信和研究。现将收集“文革”邮票的几点体会写与同好们交流。  相似文献   

7.
刘海锋 《收藏》2006,(8):86-87
2001年至今,我收藏的“文革”报已达418种(其中“文革”小报362种)、2000多份,涉及到当时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这些“文革”报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国家及各省、市办的的纸、有资料报道此类报纸到1976年全国仅剩236种,但报纸存世数量较多;另一类是由学校、工厂、机关、团体等“红卫兵”“造反派”群众组织出版的五花八门的“文革”小,版面大部分为4&;#215;4版,少部分为2&;#215;4版或8&;#215;4版,其现存世种数目前尚难确定,有资料报道在6000种以上,存世数量已较稀少。  相似文献   

8.
陈荣发 《收藏》2006,(8):88-89
“文革”时期,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唱片发行达到顶峰,有多处规格,不同版本。本人多年收藏此类唱片,按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9.
侯学林 《收藏》2007,(1):160-161
读《收藏》总第151期高学训先生《毛泽东像章之最》一文后,深受启迪,但觉得尚有疏漏,现仅依据笔者收藏的“文革”时期的毛泽东像章作如下补充。  相似文献   

10.
李宝才 《收藏》2001,(12):61-62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文革”曾是个沉重的话题。30年过去了,当年兴盛一时的毛主席像章也被当成“文革”文物进入了现代收藏。收藏家们将各式各样的像章分门别类组成了套章,根据珍贵程度打上了不同的星级。  相似文献   

11.
李忠斌  李丰  王昆 《收藏》2008,(3):173-173
2007年是《收藏》杂志创刊15周年。15年来,广大读者陪同《收藏》一路走来,一同成长。读者所需,就是我们所想;读者所想,就是我们所为。为更好地服务读者,本刊联合艺超网(www.cangcn.com)在2007年第11期《收藏》以及艺超网站进行了大型读者调查问卷活动,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许多热心读者的电子问卷和回复信件。  相似文献   

12.
尕丁 《收藏》2007,(8):167-167
今年是《收藏》杂志创刊15周年,为配合定于9月下旬在太原举行的“纪念《收藏》杂志创刊15周年全国万里行”活动,《收藏》杂志社从今年3月份开始与山西省收藏家协会合作,共同决定在《收藏》杂志今年第10期上隆重推出“山西文物收藏”专号。山西省收藏家协会对此非常重视,协调动员全省文物、文化、教育、出版和收藏界的力量,积极主动地开展组稿工作。  相似文献   

13.
陆克勤  陆娅 《收藏》2006,(8):78-81
40年前的“文化大革命”不仅触及了当时人们的“灵魂”,也改变了邮品,包装品、宣传品、商标等各类印刷品的“面目”,火花就是其中一例。在“文革”时期,火花同邮票乖印刷产品一样,成了“革命”的宣传武器,其题材都不能脱离当时的政治需要,其色彩则均以红色为基调,因为那时称“全国山河一片红”。综观当时全国各地火柴厂所印制的数千枚“文革”火花,其内容可归纳为“三大”“三新”。  相似文献   

14.
徐华铛 《收藏》2001,(2):69-70
浙江省嵊州市收藏协会会长赵樟华收藏“空石”3118枚,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验证,授予赵樟华“空石收藏之最”大世界基尼斯证书。“空石”是一种有价值的石材。此石外壳浑圆,呈黄褐色,腔膛却空,中含内核,摇动有声,故称空石,也有人称其为“石馒头”、“禹粮石”或“魂石”。空石只在少数地方才有所发现,也是一种珍贵的矿物药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其为“诸石药中惟此最贵”,“久服之能轻身飞行千里,延年,不老”。  相似文献   

15.
宋力 《收藏》2008,(3):99-100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建国初至“文革”时期美术作品的收藏逐渐成为近年来的热潮。其中,一些山水画名家所创作的毛泽东诗意山水更是成为市场新宠。这一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既留下了那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烙印,又深刻地蕴涵了绘画自身的审美规律与整个社会历史文化间的相互关联。而在对此现象的探析中,我们可以逐渐认识到衡量任何一件艺术品的最终决定因素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韩涧明 《收藏》2010,(9):13-15
对于当代艺术陶瓷来说,景德镇陶瓷的位置毋庸质疑,但是如何入手收藏景德镇陶瓷,又是横亘在每一位收藏者面前的难题。为此,记者采访了有着十几年收藏与推广经验.在业内有着专业口碑的“了了亭”主人陈也君.从她口中我们也了解到.当代景德镇陶瓷收藏的“水”并不浅。  相似文献   

17.
张懋镕 《收藏》2008,(6):108-111
苏州马德康先生,府上收藏宏富,虽因“文革”浩劫,损失良多,但仍有一些精品幸存下来。我因与之为同乡旧友,故得以登堂入室,略见精妙。其中一件竹刻笔筒(图1),十分精致,很值得介绍出来,与收藏鉴赏界的同行们一起品评玩味。  相似文献   

18.
廖国柱 《收藏》2006,(8):64-67
“文革”时期的油画《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在2005年嘉德秋拍上,以1012万元的拍卖成交价,刷新了保持10年之久的另一幅“文革”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价格纪录,拉开了红色题材收藏热的序幕。由于近年艺术品市场的热点转换到“红色题材”,一些 重点反映领袖革命活动的美术作品,成了今天最为抢手的“红色经典”,海内外藏家纷纷看重这类作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异重金购买。  相似文献   

19.
“文革”艺术品是近年来兴起的热门收藏品,随着市场行情的日益走高,“文革”艺术品的收藏也日趋稳定。收藏范围不断扩大,参与人群不断增多,已成了颇有特色的庞大收藏领域。2005年以来,随着抗战胜利60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等一系列大型纪念活动,一个强大的“红色经典”收藏热潮已全面兴起。作为“红色经典”收藏重要组成部分的“文革”艺术品收藏也是热点不断、亮点频现,成为收藏市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0.
李毅民 《收藏》2007,(7):32-33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这是收藏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多年来,“长三角”各城市收藏文化建设和收藏活动的开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十分便捷的交通与信息网络,促使这一地区共同搭建起了一个超越行政区划的收藏活动平台,这将对加强“长三角”城市收藏组织之间、古玩市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