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要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文内容的教学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声  相似文献   

2.
如何发挥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叶圣陶先生的教导对我们很有启迪。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索和尝试“美读”教学法,真可谓其乐无穷,回味无限。  相似文献   

3.
且谈美读     
要培养学生美的欣赏能力,美读是前提。“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说:“所渭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也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美读”不仅是感知材料的主要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徐疾与舒缓相间以及平仄押韵复沓手法的运用(有时还需必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形象之美”的实施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受到陶冶,拨动心灵琴弦,敞开心灵之窗与文本对话。让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的成长与体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梁哲英 《广西教育》2012,(18):61+64-61,64
文学作品是作者心血凝聚的精华,是作者独特生活底蕴和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文学作品包含着作者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追寻。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法朗士说:“读文学作品是一种灵魂的探险。”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可以获得独特体验,经历心灵的一次探险。这种体验和探险,离不开师生对文学作品中作者情感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上。”课堂教学过程正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每篇佳作无不凝铸着作者从生活中得来的情感体验,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我想,教师除了要讲解优美的字、词,精辟的语文知识,巧妙的布局谋篇外,更要注意文章的灵魂,即注意对文章所传达的情感的挖掘与把握。  相似文献   

8.
一、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投入感情 感知美、体验美、表现美是新课标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讲课时,首先自己要投入,要有激情,用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影响学生情感共鸣的关键,没有情感的参与,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在情感上的互相沟通,会使学生的情感与认知产生“和谐共振”。如果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时,自身缺乏激情,那是无法触动学生心灵的。  相似文献   

9.
李振宇 《广西教育》2007,(6B):35-35
世间万物,能够打动人心灵的东西才是美的东西。语文也一样,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是一部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而最能打动人心的是蕴涵在作品里的情感。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蕴涵在文学作品中的深刻情感,在学生作文时,也要引导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我”爱语文,文抒“我”心,心映宇宙万物,心感世间百态,心念悲欢离合,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情感教育”?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们不仅用智慧,而且用心灵感知周围世界……思维、情感和体验分不开。”《情感教育心理学》的作者认为:“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结合以上观点,本人认为情感教学不仅要将情感本身作为教育目标之一,而且还要涉及意志、兴趣、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教学中,要实现“读”的高效课堂,就要顺着“言语形式”走进“言语主体”的情感世界,具体来说就是要在诵读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一篇”文言的音韵、节奏、虚词、章法、特质进行诵读,由此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体悟作品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12.
解读一部作品最好的方式就是朗读,朗读可以体味文字的音韵美、欣赏文章的意境美、领略作者的情感美,从而净化心灵,愉悦精神,启迪智慧,直至引发我们的创作灵感。在此,笔者建构了朗读的三重境界,分别称为“意读”、“情读”、“悟读”,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教师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做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呢?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策略。阅读有多种方法,这里,我侧重谈一下本堂课中用到的美读。美读,即欣赏性朗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的方法,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个样子,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如前文提到…  相似文献   

14.
赵玉凤 《考试周刊》2012,(58):82-83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渗透美育.给学生以美的体验,学生把自己对美的体验和情感融人课堂学习之中,自觉地把一般性的听、说、读、写升华为对美的欣赏和创造活动,变苦为乐,化紧张为轻松,从而愿学、乐学、会学、善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注意对美育的渗透呢?  相似文献   

15.
黄蕾 《考试周刊》2011,(62):57-57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要让学生用真情去读.把自己的“情”融进文中去:要有明确的阅读目标:要去揣摩作品的描写角度。体验作者的感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历了深刻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心灵也会受到极大的触动.这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潮”才能真正进发出来,才能真正体验到阅读课堂的魅力之所在,真正地读出自己来。  相似文献   

16.
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将读贯穿始终。特别是对那些情感充盈的课文或片段,要指导学生领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务必要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而最佳的读法当首推叶圣陶先生提倡的“美读”。要想“美读”得其法,就必须从“情”字入手,先指导学生通过抓“题眼”及“文眼”设身处地感知作者的情感基调,发掘出作者的感情依托,把握准作者的思想内涵,试与作者心灵相通,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美读”形式进行读中指导,加强语感训练,注意创设情境读,反复体会读,探究深意示范读,借助角色快乐读,挖掘朗读音乐关。  相似文献   

17.
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水平,就要唤醒学生的心灵感觉。要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体验情感;要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获得思想启迪;要引导学生读出自己,参与审美创作。  相似文献   

18.
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了语文教学突出的情感性。语文教学如果能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必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文章从利用教学内容,触动学生情感体验;凭借教师自身,传达文章情感内涵;营造课堂氛围,生发学生情感因素几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庞德华 《广西教育》2011,(26):37-37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切人口。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必须掌握好“导”、“读”、“讲”、“演”四种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备《春》入手,谈了情境教学的两点体会:一是教师要“入情”,二是要会“传情”。“入情”即教师与课文的情感基调“同步运动”,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对作者的感受用心体验;“传情”即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