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以创造教育而闻名的和田路小学再一次被关注。大家关注它,是因为它坚持开展创造教育实践已整整30年。从"五小"活动到十二技法,再到创造教育课程建设,和田路小学走过的这30年发展历程向我们展现了"不断提升学校思想境界,不断丰富教育改革实践"的可贵精神。在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看来,和田路小学的创造教育和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等,共同铸就了时代的高潮、全国的影响,是上海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2.
《上海教育》2012,(Z2):50-51
和田路小学的创造教育研究始于1980年。从"五小"科技活动、"和田十二技法"、创造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到逐渐形成学校创造教育文化建设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坚定的实践改革之路。进入21世纪,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更关注创造教育发展的深层问题,对创造教育课程进行了整体优化和设计,在此基础上完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过程,并建立了创造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徐星  薛婷彦 《上海教育》2013,(19):10-13
创造的成果不仅是孩子们的作品,也不仅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业绩,更重要的在于给孩子们创造了成长,给和田路小学创造了变革,给闸北教育创造了共享。和田路小学的创造学院是闸北区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创造学院不仅是一座楼,也不仅是几间教室和里面丰富多样的材料、设备;创造的成果不仅是孩子们的作品,也不仅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业绩,更重要的在于给孩子们创造了成长,给和田路小学创造了变革.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和田路小学创办于1946年,是全国率先研究和实践创造教育的基地学校之一,先后被评为全国德育先进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展了创造教育研究的实践,从最初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技能,而后转移到创造思维、创造理念等方面。在不断自我创新,不断变革的过程中,“小学虚拟创造教育推进技术”研究孕育而生,即以单元主题方式整合各种课程内容,构建了五阶段虚拟创造教育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6.
《上海教育》2007,(2A):77-78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学校教育的支持。对于高校来说。需要直接参与到科技和学术创新中;对于基础教育学校来说,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上海。和田路小学、向明中学和闵行中学,对此进行了长期的实践,不仅培养出了一大批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成果的学生。申请了较多的发明专利,还对整个上海教育界“创造教育”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2013年11月创办以来,"教师向前跑"系列活动已成为展示闸北区和田路小学风采的一张新名片。第一季"杨麟全视野"展现了一位专注手球训练的体育教师的温情与侠义,2014年6月的第二季"倪哲宇和她的团队",展现了这支"娘子军"如何用创新的思维和实践打造和田的"英雄之军"。2014年12月29日下午,第三季活动"和田好声音"拉开帷幕。综合主题课程培养"小小研究员"这一天,和田路小学的校园里随处可见与声音和音乐有关的元素:动物的声音、乐器、配音、音乐……据校办主任王浏浏介绍,和田路小学本学期设置了综合主题活动"和田好声音":一年级开展"动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上海市创造学会、中国创造学会创教会、闸北区教育局联合在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隆重召开“推广和田经验、推进创造教育”暨祝贺上海创造学会成立10周年大会。与会者听取了中国创造学会理事,和田路小学校长金礼福同志介绍该校多年实施创造教育的经验,与会者实地观摩该校的创造教育教学活动。上海市教委领导、闸北区教育局领导以及中国创造学会、上海创造学会有关领导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9.
张军瑾 《上海教育》2013,(19):13-13
从技法到课程,从活动到文化,所有的一切都融汇着和田的鲜明特色,"让创造成为理想"是和田人矢志不渝的追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是上海一所普普通通的学校。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由一群不普通的教育理想追求者,坚持着创造教育特色发展之路,坚持着让学生"人人都能创造"的理念,成就了一所并不普通的学校。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良好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小抓起更是至关重要。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这就给教育出了一个大难题。在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中小学又如何去做好这篇大文章呢?闸北区和田路小学金礼福校长带领全校师生进行了长达20年的“小学生创造教育”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丰硕的成果,其间也有许多感悟和想法。这些思想、经验和成果对于我们在新的世纪里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素质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1.
强调“创造”教学思想及教学实践在中国教育史上由来已久.明确倡导“创造教育教学”并付诸实践者至少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出现.80年代初创造教学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影响较大的创造教学实验有:上海市和田路小学、北京市香厂路小学等学校进行的“课外活动”式创造教学实验;北京161中学刘文明,天津市上海道小学赵植檀,山东省“双序结合整体教改实验”创造活动课题组张景焕等人进行的“创造课”教学实验;陕西师大张熊飞主持的“诱思探究教学”实验;北京市朝阳区幸福村中心小学马芯兰的“四性教学法”实验;广州星海音乐学院赵宋光组织的“综合构建数学教学新体系”实验;天津市教科院科张武升等人主持的“创造性思维与个性教学模  相似文献   

12.
一条会聚了全校同学美好心愿的心愿伞长廊从校门口宛转而入,小黄人、创意车、定格动画、3D打印、创造剧场、生态园……这些充满创意的元素让大家仿佛置身于梦幻的世界中。你知道可爱的小黄人只要几秒钟就能捏出来吗?你知道梦想可以在伞上展开吗?这些都是真的,只要你来和田路小学,就能看到梦想实现。12月30日下午,一场名为"梦想改造家"的学生综合主题活动在和田路小学举行,这也是学校"教师向前跑"的第五季——艺术教师团队的综合展示活动。敦室里,孩子们沉浸在自编自导自演的剧场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上海市静安区和田路小学所进行的"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意101"的主题活动,分析讨论小学生创造性劳动与持续性学习的关系。从个体层面阐述提升持续性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从学校组织层面阐述加强对创新学习的支持。创造性劳动,持续性学习,用创造的力量改变学习,能够实现学生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14.
在1999年上海“亿利达”发明奖颁奖仪式上,一位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格外引人注目,尽管她得的是三等奖,但她是这么高层次中得奖的惟一小学生呀!她就是上海市和田路小学的学生狄忆月。在和田路小学像狄忆月那样登上科技发明领奖台的人数,至少超过一个“连”。记得1984年,该校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徐琛发明了“防触电插座”,还捧回了一个世界金奖呢!早在1980年,和田路小学就开始探索开发小学生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经过反复论证,决定从开展小学生科技“五小”活动(即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小论文、小考察)入手,进行创造教育的研…  相似文献   

15.
《上海教育》2013,(4):36-39
小学科学类创新实验室没有固定的模式,却往往与学校的文化分不开。建校已有60余年的和田路小学,自上世纪和年代起,致力于创造教育特色办学的实践探索,进而在2011年创办“创造学院”;奉教院附小把每一位孩子、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视作一个个富有本身生命能量与生命自觉的“绿色太阳”,自2010年起打造“开心农庄”;平南小学则坚信“I hear and I forget,I see and remember,I do and understand”藉此建成了CIS动手体验实验室;新农学校的综合学科创新实验室体现了“人人都有潜能,个个都能成功”这一办学理念和以“创新实验教学实践”引领各学科发展的办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教育是立国之本,而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合理实施创造教育也成了当前阶段相关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为小学教育"行创造教育之路"指明了良好方向。本文首先对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价值所在进行了阐述,而后对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创造教育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全国第二届青少年科学发明创造比赛上,上海市和田路小学六年级学生徐琛发明的"四用防触电插座"获得了一等奖,消息传来,全校振奋,都为她取得的成绩感到光荣和骄傲。  相似文献   

18.
《少年科学》2008,(2):2-3
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创办于1903年2月,是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基地学校,区科技特色学校。2007年,实验小学的科普实践活动"泡沫之旅学问多"获得了第2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实践活动二等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竞争的核心是创新,21世纪必定是一个急剧变革,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这样的时代特征向沿袭了数百年的传统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呼唤一种新的教育精神,企盼构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适应这种时代特征的要求,如何构建"创造教育"模式正引起整个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所谓"创造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本文将是对构建"创造教育"模式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正确认识在创造教育中创造与继承的关系 从教育本身来看,它蕴含着这样一个矛盾:一方面,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是使前人创造的文化传…  相似文献   

20.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对当前美术课程标准提倡的"关注文化与生活"具有指导作用。为此,笔者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思想,让美术教学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从自然中感受美,社会生活中发现美,创作实践中创造美,努力实现美育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