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使学具操作真正成为学生课堂 学习中有效的认识活动,首先要克服教师在指导操作过程中的一些认识“误区”和不当方法。 1.认为学具操作可有可无。有的教师认为,操作活动不作也无关紧要。只要教师讲清楚,学生记住,再练几道题也就会了。有的教师甚至怕学生动起来后收不住,浪费教  相似文献   

2.
在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中,有很多学校引进了“学生评价教师”制度,这也是课程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带来的诸多变化中的一个方面。对于学校试行“学生评价教师”改革,有的人认为这种做法可以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改善师生关系;也有的人认为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觉得“学生评价教师”对教师不公平。您是否身临其境,也有过相同的体验,那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相似文献   

3.
姜慧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6):96+127-96,127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小学语文的教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它对于构建以创新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处理教学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优化教与学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信息技术的“误用”。在一些小学语文课堂上,信息技术被“滥用“、“误用”,使其不仅不能有效地辅助语文课堂教学,还令语文学科的教学走进了“歧途”。课堂上,有的教师时而音频,时而视频;时而让学生上机操作,时而课件演示……“求全”心理让教师手忙脚乱,学生疲于应付;有的教师对媒体的操作不熟练,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动了很多脑筋,力求把自己所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变得明白易懂,学生学习时往往用不着再进行思考;有的教师擅长用多媒体技术把“麻烦”的数学实验演示得清清楚楚,非常顺利地得出数学结论,学生根本就用不着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操作实验;有的教师干脆省略所有繁杂的过程,直接告诉学生数学知识是怎么回事,学生即使把知识运用得滚瓜烂熟,也感受不到数学知识本身的奇妙和魅力.  相似文献   

5.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时常发现学生有“走神”现象——有的学生目光直视某一点,“目不转睛”:有时有的学生东张西望:有的学生面带微笑.“会心地”在听教师上课等。实际上他们已经在“心猿意马”了.他们可以说是对教师已经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是教师讲课枯燥而有失精彩吗?  相似文献   

6.
进入五、六年级,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是“噤若寒蝉”。于是,课堂上几乎只有教师的“独白”。造成学生沉默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是主要的原因。“沉默者”课堂沉默有四种类型:有的学生会回答问题,甚至理解较深刻,但羞于回答;有的同学没有求知欲望,懒得回答;有的同学信心不足,担心答错了别人笑话,不敢回答;有的因为某种原因与老师存在敌对的心理,故意不答。  相似文献   

7.
戴伟  卢爱侠 《广西教育》2012,(21):19+24-19,24
高效是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不少教师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的偏重于“潜心会文”,立足于“要想学生理解透,教师首先理解透”;有的偏重于“精心设计”,在课堂教学的技巧上下功夫;有的偏重于“教法选择”,在教学手段上寻求突破;有的偏重于“强化训练”,在课堂容量上加大分量。  相似文献   

8.
有句话叫“童言无忌”,教学中,我们也经常遇上有些学生提出一些“傻问题、怪想法”,弄得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甚至尴尬。有的教师借提问离教学内容太远而置若罔闻;有的教师干脆付之以笑“傻头傻脑”,而有问不答;有的老师认为学生是在扰乱课堂,而责骂学生;往往使提问的学生感到失望。甚至质疑自己,“老师,我说错了吗”?对此,笔者认为: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傻问题、怪想法”,正确引导“对症下药”,既不能回避问题,敷衍了  相似文献   

9.
课堂提问有下列作用:第一,可以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检验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学生通过提问可以了解自己是否掌握所学内容.第二,可以激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利用已获得的信息,主动地展开联想,积极思维.第三,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可是,初中英语课堂提问存在一些误区. 一、提问误区 1.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提问的无序性是指教师提问时随意设问,缺乏主次与前后贯通,这样的提问会分散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注意力.比如,有的教师提问时随意性很大,常提一些与授课内容毫无联系的问题;有的教师为问而问;有的教师以问代罚,刁难学生;有的教师搞突然袭击,猝然发问;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模棱两可、抽象空洞,使学生不知所云;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不适当,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的无序提问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中出现“问而不答”和“启而不发”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不同教师对学生作业批改的符号运用不尽相同,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有的教师在学生作业本上打“×”,而有的打“\”。乍一看,似乎打“×”比较规范、传统。细思量,我认为打“\”更近人意。我观察了两个班级学生对这两种批改符号的不同反应。甲班学生的作业错后,教师使用“\”,乙班学生的作业错后,教师使用了“×”。结果,我发现甲班的学生看到错题后,会立  相似文献   

11.
当教师的人,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被学生“将”上一“军”——或提出始料不及的问题,或指出讲述中的谬误,或惊呼板书中有错别字……这类事件往往猝不及防,教师有时会搞得十分难堪;当然,也有教师面对学生的“将军”,自有一套高明的“招数”。有这样一件事:一位老师在板书中写了一个别字,学生中有的窃窃私议,有的明确指出。教师不好意思立即纠正,隔了一会儿自己悄悄地改正了。这种办法并不聪明。欲盖弥彰,不仅有损于教师的形象和威信,而且失去了一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机会。明智的做法是:及时表扬学生听课专心,敢挑  相似文献   

12.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学生思维发展与动手操作之间的关系。作为《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动手操作常常被运用于课堂之中。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上却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有的学生漫无目的地操作。秩序混乱,教师疲于应付;有的学生操作才刚刚开始却又草草收场,体验不够充分;有的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着学具,  相似文献   

13.
令教师最头痛的事情莫过于学生在课堂上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提问举手回答问题,恐怕每一位教师都遇到过这种尴尬的情况。面对学生无动于衷地低垂着“高贵的手”,老师们的确大伤脑筋。有的老师会长叹“朽木不可雕也”,有的教师会为此大动肝火。然而“龙颜大怒”只会使学生更加地“诚惶诚恐”,牢骚也根本无补于事,不如静下心来分析一下这里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于如何教学复习课的理解不尽如人意。有的教师大量收集习题、试卷,让学生在题海里苦战;有的教师“爆炒冷饭”,让学生机械重复地练习,期末复习时甚至让学生把书后的总复习做好几遍;有的教师采用“练习一校对一再练习一再校对”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会做每一道复习题作为教学目标。如果小学数学复习课就...  相似文献   

15.
常由于教师引导得法,青少年思想活跃,学生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教师答不出来,因而“挂黑板”了。被“挂黑板”以后,有的训嘲不已;有的乱答一气;有的置之不理。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许学平 《学周刊C版》2011,(6):157-157
我们经常能见到这样的语文课:学生课文还没读上几遍,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讲起来。有的教师干脆自己唱“独角戏”,或任由学生做“群众演员”;有的教师用多媒体“一灌到底”,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会不会接受;有的师生一起进行“才艺展示”,课堂成了表演的舞台……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认认真真,但是实际上,这样的课堂语言训练不到位,使教学变质、变形,课堂上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很难看出来。  相似文献   

17.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一直是教师、学生、家长难以回 避的“老大难”问题,有的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对其兴趣寡 淡,有的则认为数学晦涩难懂,对其望而却步。深究原因,还是 数学教学中有了问题,“纸上谈兵”多了,学生们就会“不懂不 会”亦或“只懂不会”引入情境模拟教学法,让学生们将数学 与生活紧密结合,深度参与到数学教学中,真正让学生对数学 知识“既懂也会”.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绿色课堂的不断完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教师的“冷面孔”少了,“好!”“不错!”“真棒!”等鼓励性的语言迅速“升温”。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仅限于知识层面上的对与错;有的教师简单地重复学生的回答,挤占了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有的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则采取了简单的否定方式,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仅限于对或错。从而弱化了教师评价的功能。绿色课堂在“课程评价”方面,  相似文献   

19.
“操作”与“说理”哪个更重要?(话题详见本刊2020年第11期)此话题引发了很多老师的思考。有的老师剖析了操作中出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教学建议。有的老师认为“操作”与“说理”两者均为重要的学习活动;有的老师利用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提倡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因此,很多教师喜欢用“问题教学”的方法授课。我们对阅读教学的考查,确实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这本无可厚非,但事实上,不少教师的问题教学却成了教学问题:有的教师课堂提问太随意,问题离开了文本研读的具体语境,学生的回答漫无边际;有的教师喜欢将需要交流探究的问题肢解成支离破碎的是非问、选择问;有的教师在教学时总是不自觉地与应试接轨,把课上成了应试课;有的教师将问题抛出后,几乎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只能以自问自答结束。以上的课堂问题实际上都是伪问题,缺少思维内涵,缺失问题情境,缺乏提问设计创新的技能;问题与问题之间既不存在联系,又缺少整合,结果造成了教师的“问题依赖症”、学生的“问题厌倦症”。面对这一情况,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来改善问题教学,避免使其成为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