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掖是汉武帝所设河西四郡之一,是古丝绸路上的重镇。“张掖”一名因何而得,其意何在?《汉书·地理志》“张掖郡”条下东汉应劭注云:“张国臂掖,故曰张掖。”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40亦云:“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使将军赵破奴出令居,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  相似文献   

2.
《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错误地将乌亭逆水和涧水当成湟水的支流,这样不仅造成了对这段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水系脉络的理解混乱,而且使金城郡允吾、令居、枝阳、允街等县的地望不明,给研究这一地区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带来很大困难。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自然地理实际均可证明乌亭逆水和涧水是对今流经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永登县境庄浪河不同河段的称谓。庄浪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汉令居、允街、枝阳等县都是在今永登县境内的庄浪河谷之中  相似文献   

3.
东汉酒泉郡延寿县城考李并成延寿县之名,始见于《后汉书·郡国志》“酒泉郡”条,而不见于《汉书·地理志》,知该县当为东汉新置的酒泉郡属县。该县位于何处?有的学者据《汉书·地理志》酒泉郡属县中有“天衣”而无“延寿”,而《后汉书·郡国志》中则有“延寿”而无“...  相似文献   

4.
汉金城郡允吾、金城两个古城址究在何处?说法不一。文献考证与实地踏查的结果表明:今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乡黄河北岸方台上的古城遗址就是汉代的允吾城。汉代的金城县则在今兰州市西固区,前凉张时才移治于今兰州城关;前凉金城郡治仍沿袭魏晋之旧,在今榆中县。隋文帝开皇元年于张所移之金城县治设立兰州总管府,炀帝大业三年,又改州为金城郡,金城县更名五泉县,均治今兰州城关。  相似文献   

5.
一、浩门河之名始于西汉迄于明末 浩门河,今称大通河。河源出自青海刚察与祁连两县间的大通山,或曰:乌兰木伦河,蒙古语,意为赤色的大河。东流迳祁连县东部,曰:默勒河,盖因默勒山而得名。迳门源县境,以次甘肃永登县西部,在青海民和县享堂镇注入湟水。为湟水主要支流。 浩门河之名,首见于《汉书·地理志·金城郡浩门县》: 浩门河,出自塞外,东至允吾入湟水。颜师古曰:“浩音诰,水名也。门者,水流峡山,岸深若门也”。征诸实地考察,其名最具形象。自西汉直至明代后期,始终称为浩门河。明嘉靖间,张雨《边政考》首次出现“大通河”之别称。入清以后,官、私编纂的史  相似文献   

6.
《西北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发表了初师宾《丝路羌中道小议》一文(以下称“初文”),读后颇受教益。但问题似乎还有研究的必要。为了探求真理,我也谈点意见,以求指正。在谈正文之前,先谈谈“羌路羌中道”这一名称的提法。汉代称羌中的地区比较广泛,据《汉书·地理志》所载:敦煌郡,氐置水出南羌中;陇西郡,洮水出西羌中;蜀郡,《禹贡》桓水出蜀山西南,行羌中。大致从敦煌起至蜀郡西,凡是羌人活动的地方,都称羌  相似文献   

7.
汉代天水郡郡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天水郡郡治考范三畏《汉书·地理志注》:“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史家无异议。唯于郡治所在,《汉书》未言及。但据《地理志》,平襄居天水郡十六县之首,则当为郡治所在,而此亦未必然。正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十六《太守治所》条引阎若...  相似文献   

8.
今甘肃天水市,作为行政地区被命名为“天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书·地理志》云:“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武帝,即汉武帝。元鼎三年,即公元前114年,初置天水郡,即用“天水”之名。西汉之郡,相当于今天的地区,天水郡之范围也与今天的天水地区差不多。西汉天水郡,郡治平襄,在通渭西北;东汉移治冀县,即甘谷;西晋始移治上邽,即今天水市。平襄在渭水北岸,离水较远。冀县、上邽紧傍渭水,在水之南。平襄、冀县、上邽诸地均不是渭水之源,只是渭水的流经区域。而渭水之源以及渭水的任何一个区段都不名“天水”,亦别无支流名“天水”,故汉武帝置郡命名“天水”不能不是一个谜。这个谜引起了唐人的注意,注《汉书》的颜师古第一次对“天水”二字提出了解释。颜注云: 《秦州地记》云,郡前湖水冬夏无增减,因以名焉。  相似文献   

9.
以往关于东汉辽东属国问题的研究,争论大致集中在设置时间、何以称"辽东属国"、属国的性质与作用问题等几个焦点上。其中,何以称"辽东属国"是一个核心问题。有迹象表明,东汉辽东郡的辖域曾一度向西扩展,由此极有可能《续汉书·郡国志》辽东属国辖下六县曾一度均属辽东郡,这就使"辽东属国"的分置完全符合《续汉书·百官志》"属国,分郡离远县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的关键约束。在此基础上,属国的性质与作用的认识也应该有所更新。  相似文献   

10.
秦、西汉、东汉在蜀郡西部置有一湔氐道,属蜀郡(《汉书·地理志》等)。湔氐道又称氐道县,三国蜀汉时先改湔氐道为湔县,后又改为都安县。《汉书:百官公卿表》载秦汉制度“有蛮夷曰道”,湔氐道是当时氐族人民聚居的地区。可湔氐道究竟在什么地方?至今却是一谜。搞清这一疑题,不仅是研究历史地理之需要,亦为研究川西氐族古史及其关联的都江堰史之首要。 湔氐道、湔县的辖境包括今灌县县城在内,这是汉代至明代文献的一致记载,本无疑处。可从清代以来,在疑古风的影响下,学者多认为秦汉时期的湔氐道在今四川松潘境。《汉书:地理志》蜀郡湔氐道条下,清王先谦《补注》引《清一统志》说:故城在松潘厅西北。龚煦春《四川郡县志》卷第一  相似文献   

11.
郴州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郴”字最早见于秦朝,古写为“(?)”,即城在林中之意,所以,《余冬叙录》中说:“吾州制字郴经多木名”,特别以“木槠为贵”。自秦以来,郴州为历代县、郡(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传说禹置九州时,郴州地域属荆州;春秋,战国时属楚地。秦代在郴州置县,隶属  相似文献   

12.
绵诸道城址考辩雍际春一“绵诸”作为县级行政区,根据史籍记载,历史上曾有两次设置:《汉书·地理志》西汉天水郡有“绵诸道”。《魏书·地形志》绵诸县“前汉属天水,后汉、晋罢,后复属,有愉亭”,属略阳郡。关于绵诸道(县)的城址地望,古籍记载较为混乱,主要有三...  相似文献   

13.
考博士者,乃先秦儒学之官,始设于战国。《史记·循吏列传》有云:“公仪休者,鲁博士也。”表明六国时即有博士之目,而秦承之。《汉书·百官表》云:“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另据《资治通鉴》卷第七《秦记二》,秦二世曾“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葬此。”’汉承秦祚,博士之置益广。诸子、诗赋、术数、方技等皆置博士。西汉时  相似文献   

14.
《汉书·地理志》及《后汉书·郡国志》都载荆州辖七郡,即南阳、江夏、南郡、长按、武陵、零陵、桂阳。然《后汉书·刘表传》载,刘表初为荆州刺史,延谋士激越为其画策,认为只要“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激而定”。这说明东汉末年,荆州却辖有八郡。那么,荆州八郡又指哪八郡呢以汉官仪》载:“荆州管长沙、零陵、桂阳、南阳、江陵、武陵、南郡、章陵”。其中,“江陵”当是“江夏”之误。前七郡都是西汉以来既已设置的旧郡,章陵郡当为新增置的郡。然章陵郡为何时所置呢?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洪亮吉说:“案…  相似文献   

15.
令居何在之我见赵鹏翥今永登县境内最早建立的县治当为西汉时的令居县。《后汉书·西羌传》:元狩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出陇西,“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渡河湟,筑令居塞”。《水经注·河水》:令居县“汉武帝元鼎二年置”。由此可知,令居在公元前121年建立了塞,...  相似文献   

16.
河西汉简中的库及其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汉简中的库及其源流李永平《汉书》卷十《成帝记》载:“(建始元年)立故河间王弟上郡库令良为王”。如淳注解曰:“<汉官>北边郡库,官之兵器所藏,故置令”。这条史料给我们提供了汉代设有郡库用以贮藏兵器,有“令”进行管理的信息。除此而外,库的具体情况就只...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东部汉长城遗迹考李并成《史记·大宛列传》: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令居在今兰州市永登县境,“筑令居以西”即修筑兰州黄河以百通往河西走廊的长城,皆在保卫河西地区的安全和维护丝绸之路的杨通。历经两千多...  相似文献   

18.
敦煌一名,古取盛大,辉煌之意。是汉武帝设立敦煌郡时命名。《汉书·地理志》释为:“敦,大也;煌,盛也”。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也解释:“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指的是这个地方对开发广大西域地区,有很重要的作用,故名之曰“敦煌”。敦煌位于甘肃省酒泉地区西部,处于东径92°13′至95°30′,北纬39°53′至41°35′之间。东邻今安西县,西部和北部界新疆维吾  相似文献   

19.
都江堰位于今四川都江堰市城西之岷江中游,是名震寰宇的水利工程。建于秦昭王时,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堰名也几经更变。近世“都江堰”的含义一般是指分水鱼嘴、金刚堤、飞沙堰、宝瓶口四大工程;而古代则不然,仅指分水鱼嘴和金刚堤。“都江堰”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史籍是在《宋史》。《宋史》卷95《河渠志》云:“皂江支流迤北曰都江口,置大堰”。卷247《赵不(?)传》云:“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绝江遏水,以灌数郡田。”为何称“都江堰”?唐李泰《括地志,云:“郫江一名都江。”郫江即鱼  相似文献   

20.
新玉门关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新玉门关考李正宇一、故玉门关与新玉门关《汉书地理志》敦煌郡龙勒县班固注云“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史记·大宛列传》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玉门关在(龙勒)县西北一百十八里。”殿本《元和郡县图志》及《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俱同。敦煌石窟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