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巴甫洛夫指出:“我们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反射。”成人逗孩子,实质上是使孩子的大脑皮层上建立一系列的暂时神经联系,从而在行为上有所反射。由于周围成人的教育思想不一致,逗孩子的办法也不一样,因此,被逗的孩子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反复无常的条件反射,有些已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难以巩固。我的邻居常常逗四岁的扬扬说:“扬扬来,叫声老伯伯,我给你糖吃。”扬  相似文献   

2.
早春二题     
一、窗夹了书在校园里逛,竞看见枯黄的树枝高高地擎着一个花苞。揉揉眼,我以为自己看花了眼,再一看,那不是花苞又是什么。它快乐地缩在长满绿茸的外套里,活像一个襁褓里的婴儿,还微微地咧开嘴,似乎只消逗一逗,它就会绽出明媚的笑容来。我乐了,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呵,春天来了!”  相似文献   

3.
早教在线     
逗一逗,早发音两个月的婴儿对成人的话语开始有反应,成人对婴儿说一些简短的话,重复多次,并加以逗引,他就会“说”起来。婴儿对自己发出的声音很感兴趣,常常一个人躺在小床上拉长调自言自语。为了激发半岁以前的婴儿的发音兴趣,家长可以有  相似文献   

4.
爸爸是我们家的“歌唱家”,只要妈妈不高兴了,他就会采用“歌唱”战术来逗妈妈笑。  相似文献   

5.
“句读(dou)”,主要是指一个文句该在什么地方“句”、什么地方“逗”。一篇文章的停顿,虽然是多样的,但这“句”和“逗”是最基本的,它使用的频率最高,使用的难度也最大;其余的各种停顿,都是在“句”和“逗”的基础上生发开来的,是对“句”和“逗”的补充和完善。因此,抓住了“句”和“逗”,也就抓住了古文断句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巴甫洛夫指出:“我们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反射。”成人逗孩子,实质上是使孩子的大脑皮层上建立一系列的暂时神经联系,从而在行为上有所反射。由于周围成人的教育思想不一致,逗孩子的办法也不一样,因此,被逗的孩子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反复无常的条件反射,有些已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难以巩固。我的邻居常常逗四岁的扬扬说:“扬扬来,叫声老伯伯,我给你糖吃。”扬扬第一次叫了声老伯伯,但不肯拿糖,她说:“爸爸讲,勿能吃别人的东西。”这说明扬扬在父母亲的教育下已建立了“别人东西勿能吃”的条件反射,而且能抑制自己,打消了伸手的念头。但小孩毕竟是小孩,她经不起周围成人的  相似文献   

7.
“叮……叮”当微风路过我窗前时,悦耳的风铃声勾起了我的思念。那年,我们都还小,他懵懂地指天盟誓:“虽然我们什么都还不懂,但我希望永远可以逗小静开心。”(多傻的誓言啊!)“能实现吗?”我摇着他的手,天真地问。他也天真地回答我:“会啊!兵哥哥会永远逗你开心的。”会吗?后来我一直问他,但得到的答案总是和以前一样,渐渐地,我不再问这个问题了,甚至也懒得去想。就这样,这个誓言的真与假就被我遗忘在大脑的边边角角。我们在一起快乐地度过他的七岁生日后,离别也悄然而来。一天,他伤心地跑到我家里,拉着我的手来到小河边。我问他:“兵哥哥,…  相似文献   

8.
“憨逗”先生何许人也,大名鼎鼎的作文老师郭洁是也。为什么叫“憨逗”先生呢?因为她每说一句话,都会让我们笑得肚子痛。古时候,人们把老师叫作“先生”,联想起电视中的“憨逗”,所以我们就把郭老师称为“憨逗”先生。有一次,郭老师叫我去浇花。浇花的时候,老师从这里  相似文献   

9.
一、1=逗还记得小时候傻乎乎的样子吗?挺逗,对吧?那时候啊,我什么也不懂,但对什么都好奇。天空为星星为什么一直不停地眨眼睛?身上痒什么会变颜色?星星为什么一直不停地眨眼睛?身上痒痒是不是因为空气中的“痒”(氧)气的缘故……整个儿就像问题葫芦,大人们时常会怜爱地拍着我的脑袋:“这孩子这么爱问问题,将来一定有前途。”可是现在呢?我真的那么“前途无量”吗?生活真的很逗,爱和我们开玩笑。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伤仲永”罢了。二、7=喜“还是小时候好啊!”我想,每一个长大了的人都是会这么说的。是的,童年的确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相似文献   

10.
阿姨逗豆豆:“豆豆,叫我好阿姨,我给你买巧克力糖吃。”叔叔逗豆豆:“豆豆,让叔叔刮一下你的小鼻子,叔叔就带你去公园看大象。”  相似文献   

11.
作风问题一逗比同学到我家来玩,一眼看到我家宠物“黑黑”就把持不住了,问我:“你家小狗好可爱,叫什么啊?”我就告诉他了,叫“黑黑”。他开始蹂躏我家“黑黑”,一会儿问我:“你家狗怎么不爱吃骨头?”一会儿又说:“它耳朵尖尖的好可爱啊!”临走还说:“你家狗叫声像猫哦,是不是他妈妈有作风问题?”我实在忍不住了:“有好几次我都想告诉你它就是猫!”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文论历来有“诗眼”、“文眼”、“画眼”之说,那么对教学来说,也就会有“课眼”。诚然无眼之课,毫无生气。例题课的“课眼”是根据学生已学知识和基础实际所定的“题眼”,即析题解题的关键处或突破口。当例题课教学抓住了“题眼”,就能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3.
几乎所有新升格的年轻爸爸、妈妈,都是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就一股傻劲儿逗着可爱的小Baby“说”个不停。Baby完全听不懂是肯定的,但是大人们都相信孩子“听”多了自然会懂,“听”多了也一定会说。这可是一代传一代不变的真理!所以全家人每天轮流逗着小Baby“说说唱唱”,期待小Baby“牙牙学语”呢!历经将近两年的努力,孩子第一次叫“爸爸”、“妈妈”时,真是天大的好消息!这也是幼儿成长“历史的一刻”。  相似文献   

14.
讲评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突出了人物的特点,一个活灵活现、对自己爱好痴迷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我家有一个球迷,对于球赛呀,他可是迷得不得了。他迷起来的傻劲儿可真逗,于是我送他一个绰号———老逗。一天晚上吃过晚饭,妈妈在刷盘子,我在悠闲地看书,“老逗”则焦急地盯着墙上的石英钟。“8点了!”“老逗”兴奋地喊着,“奥运会锦标赛开始了!”我急忙跑出房门,看看钟,对“老逗”说:“《流金岁月》开始播映了,是大结局,我得看看。”说着,就上前去夺遥控器。“老逗”大手一挥:“去去去,小孩子,看啥电视剧?今天锦标赛开幕是现场直播,比那…  相似文献   

15.
“文眼”,其实就是课文中的点睛之词或语句,是理解和领会文章的关键。捕捉到了文章的文眼,会收到“契领而顿,百皱皆顺”的效果。那么如何捕捉“文眼”呢 ?  一、从文章的开头捕捉“文眼”   许多文章往往篇首就开宗明义,点题明理,教师若以此为诱导点,提出问题,学生便会很快随之进入文章的境界,明了文章的思想内涵,的确会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例如《高粱情》开头:“高粱在我心里有着神圣的地位。”其实,“神圣的地位”便是全文的文眼,“高粱在我心里为什么会有神圣的地位:”这个问题很快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  相似文献   

16.
杨木 《教育》2007,(19)
有人说,北京前门大栅栏街有一个孩子爱去的地方,因为“中国魔术学校”就坐落在那里。学校有位逗孩子喜爱的“胖胖”魔术师,此人就是国家一级演员、现年40岁的谢志凯。提起谢志凯,在京城还小有名气。近日,他多次作客中央电视台,在科教频道“百科探  相似文献   

17.
幽默是趣味横生的智慧共鸣,使谈话双方都感到身心愉悦,既能达到“逗你玩”的效果,也实现“逗自己玩”的乐趣,是双方配合默契的表现。大多数家长都会“幽孩子一默”,逗孩子玩,其实孩子也会“幽大人一默”,逗爸爸妈妈玩,这时候幽默的家长会接受并呵护孩子的幽默,而缺乏幽默感的家长则可能觉得自己被孩子“戏弄”了,是“大不敬”,于是给孩子“泼冷水”,遏制了孩子的幽默感。  相似文献   

18.
成人“逗”孩子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方式方法也很多.合理的“逗”孩子方式,可以促进成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交际.但不合理的“逗”孩子行为,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使之产生厌烦感,造成隔阂.成人要做到理解孩子,正确看待和处理自己的“逗”孩子行为.家长也要对自己的孩子给予引导和帮助,让孩子免受“被逗之苦”.  相似文献   

19.
阿凡提用毛驴驮着一袋子水蜜桃,赶着去巴扎(集市)上卖。路上遇到了一群小孩子,阿凡提笑着逗他们说:“谁要能猜出毛驴背上驮的是什么东西,我就会奖给他一个大水蜜桃。”  相似文献   

20.
李开复曾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他国外的一位朋友有一个四岁的小女孩。有一次,这个小女孩对他说:“兔子最可爱了。”他逗那小女孩说:“不,小猫更可爱。”小女孩点了点头就准备走开。他忙追问小女孩:“到底是你对,还是我对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