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宁师专学报》2016,(1):109-114
目的:用自编的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问卷对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进行调查。方法: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式,对广东、浙江和安徽的多所学校1055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在独生子女、学校类型、年级、区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独生子女的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的(t=2.189,p<0.05);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私立学校的(t=10.941,p<0.001);初中阶段的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小学阶段的(t=-5.066,p<0.001);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经济发达地区的(t=-8.688,p<0.001);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030,p>0.05)。结论: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在独生子女、学校类型、年级、区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浙江省某市450名城市儿童和434名流动儿童的社会认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儿童(P值均0.05);两组儿童总体,男生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女生(P值均0.05),流动男生归因和社会认知结构两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男生(P值均0.05),流动女生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女生(P值均0.05);两组儿童总体,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存在年级差异(P值均0.05).三个年级流动儿童均有单个因子得分低于城市儿童的现象(P值均0.05);两组儿童总体,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不存在抚养人差异(P值均0.05),但当抚养人是父母时,流动儿童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儿童(P值均0.05).因此,应加强对流动儿童,尤其是流动男性儿童社会认知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3.
陈亚楠  闻素霞 《考试周刊》2011,(72):216-218
为了考察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的特点,文章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新疆乌鲁木齐某中学初中年级的流动儿童进行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的父亲受教育程度在中专以上的占32%,初中以下的占67.9%,流动儿童的母亲受教育程度在中专以上的占28.9%,初中以下的占71.1%;流动儿童的父母亲从事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的比例很小。父亲文化程度在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和偏爱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母亲文化程度在情感温暖与理解、过于干涉和保护上有显著差异。父母双方的养育方式在各因子上呈不同程度的相关。流动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在性别上只有M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流动儿童青少年和城市儿童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差别。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上海市某中学205个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流动学生121人,本地学生84人,数据由SPSS分析。结果: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这两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城乡性别差异不明显,身份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也不存在。影响因素分析:城乡经济差异、父母个人观念与文化程度、流动性的影响可能是引起这些差异的因素。因此应该引起政府、社会、学校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5.
根据以往对普通儿童探讨的经验,把年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父母的学历和职业作为人口统计学变量,选取认知观点和情感观点采择测验任务作为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测量工具,并与同龄的普通儿童进行对比,考察我校小学阶段179名视障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及其发展。结果显示:(1)视障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与普通组儿童存在显著差异,视障儿童得分明显低于普通组儿童;(2)通过相关分析,视障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两个维度间具有显著相关;(3)视障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在年级、视力、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和学生的来源上差异显著,但在性别、父母的文化程度和父母的职业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流动人口子女入园难问题较为突出。本研究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及迁移状况的视角探讨适龄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选择问题。使用CFPS(2010)数据,本研究用Logit模型,估计了不同特征的流动儿童家庭为其子女选择接受学前教育的发生概率。研究发现,农业户籍、跨省迁移的家庭随迁子女入园机会更低;有教育储蓄的家庭,其随迁子女入园机会更高;而父母高学历、与子女同住等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流动儿童的入园机会。户籍仍是制约流动儿童入园的关键因素。我们据此明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204名流动儿童为对象,通过编制流动儿童受教育的家庭支持系统的调查问卷,对流动儿童教育的家庭支持系统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表明,流动儿童受教育的家庭支持系统结构由家庭经济环境、自我评价、自我要求、亲子关系及人际交往、邻里关系、父母教育期望六个因素构成。性别、年龄和流入年限的交互作用对流动儿童受教育的家庭支持水平有显著影响,性别、年龄在流动儿童受教育的家庭支持系统结构的各具体维度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了解流动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以及二者相关程度,为父母教养子女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指导。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自尊量表(SES)对某流动人口子女学校3-6年级的262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年级与是否独生子女之间的自尊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年级与性别之间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3)自尊水平与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显著负相关,偏爱与自尊呈正相关。结论:流动儿童的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父母应该重视儿童的自尊需要,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来关注和支持孩子。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育》2016,(6):36-42
本文基于CEPS调查数据,分析比较了14996名儿童中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一般儿童在课外时间分配上的差异。研究主要结论为:(1)留守儿童在课外用于学业学习的时间明显少于流动儿童和一般儿童;(2)流动儿童在课外用于学业学习的时间与一般儿童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跟随父母双方流动的儿童在游戏娱乐上的时间明显比留守儿童和一般儿童多;(3)无父母陪伴独自留守的儿童尤为值得关注,除了课业学习的时间显著少于流动儿童和一般儿童,他们课外做家务和睡觉的时间都是所有儿童中最多的。基于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课外时间分配现状,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关注留守儿童中的困难群体;规范游戏娱乐场所运营,通过社区教育充实流动儿童课外时间;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保持与学校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2011年福特基金课题组对北京市流动儿童教育状况进行的调研数据,采用独立性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了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阶段进入公立学校或民办学校的影响因素。发现其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来京时间等因素对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就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中上小学和初中的儿童数量因素对流动儿童进入...  相似文献   

11.
陈晓露 《考试周刊》2015,(8):166-167
本文主要了解流动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及二者相关程度,为父母教养子女提供有效依据和指导。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自尊量表(SES),对某流动人口子女学校36年级的262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级与是否是独生子女之间的自尊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与性别之间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自尊水平与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显著负相关,偏爱与自尊呈正相关。流动儿童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父母应该重视儿童的自尊需要,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关注和支持孩子。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索流动儿童青少年和城市儿童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差剐。研究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上海市某中学205个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流动学生121人,本地学生84人,数据由SPSS分析。研究结果: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两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城乡性别差异不明显,身份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也不存在。影响因素分析:城乡经济差异、父母个人观念与文化程度、流动性的影响可能是引起这些差异的因素。因此应引起政府、社会、学校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13.
流动儿童的行为问题,是其社会适应困境的表现,家庭在这一困境中成了矛盾的焦点,进而成为引发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直接原因,即父母榜样作用、亲子关系亲密度和儿童反抗严厉管教。另外,学校与家长之间沟通不畅、儿童同伴之间关系不良,外系统中父母在城市生活中的边缘困境,还有城乡文化冲突、教育观念冲突、婚姻观念冲突,儿童的流动和父母婚姻的变迁……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致使流动儿童问题行为恶化。  相似文献   

14.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公立学校本地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教育期望、教育投入、学习投入对流动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父母教育投入与自己的学习投入、学业表现上,三类儿童存在显著差异,公立学校本地儿童在父母教育投入上得分最高,而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在自己学习投入和学业表现上得分最高,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各项得分都最低;(2)三类儿童自己的教育期望与感知到的父母的教育期望存在显著差异,儿童感知到的父母的教育期望显著高于儿童对自己的教育期望;(3)教育期望差和父母教育投入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业表现:期望差越大,父母教育投入越多,流动儿童的学业表现越好;(4)流动儿童学习投入在教育期望差、父母教育投入和自己的学业表现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应用<父母元情绪理念量表>与<儿童情绪调节量表>探讨父母元情绪理念对5岁~7岁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父母元情绪理念与5岁~7岁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存在显著相关,且不同类型的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有不同的预测力:性别和年龄差异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父母评价与教师评价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时面临着经济排斥情况。经济排斥将会导致流动儿童处于贫困处境。产生边缘化的社会心态。关心流动儿童,保护流动儿童,使他们免受经济排斥,使他们拥有美好的未来。这是实现教育公平、协调城乡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共同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为了让孩子通过阅读感知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很多家长对其子女进行了早期识字教育。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儿童早期的识字阅读教育在儿童读写能力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当前的研究更多以经济收入较高的城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而很少针对农村地区儿童进行研究,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农村地区学生的识字能力有很大差异。作者对湖南省沅陵县七甲坪镇六所学校进行调查,分析调查数据后发现,这些差异反映了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其经济收入的差异和父母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18.
对3714名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进行了调查,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对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效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家庭背景因素后,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效能之间存在明显的组间差异,其中有7.14%的学校效能差异来自于这种组间差异,而且城市民工子弟学校效能的组内差异要明显大于公办学校,这反映了流动儿童的学业成就低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学校层面因素的影响;而在考虑学校层面与班级层面的因素后,学生的性别因素、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家庭教育支出水平以及学生个体满意程度对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效能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改善流动儿童个体及其家庭社会经济状况是提高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效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选取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为研究被试,考察家庭因素对流动儿童学业水平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父母学历较低,教育方式受限;母亲角色突出,父亲角色缺失;注重物质投入,缺乏精神关怀;教育期望较高,教育投入较低.基于此结果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提高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的学业水平.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从河南省信阳市四所普通幼儿园学前班和三所普通小学二年级选取部分儿童及其家长和教师作为被试,运用<父母元情绪理念量表>和<儿童情绪调节量表>考察父母元情绪理念对5~7岁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数据分析采用皮尔森积差相关分析以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父母元情绪理念与5~7岁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存在显著相关,且不同类型的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有不同的预测力;性别和年龄差异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父母评价与教师评价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