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0 毫秒
1.
传媒微语录     
《新闻实践》2012,(2):77-78
“人人都能成为媒体,还需要专业媒体吗?”有人提出了疑问。实践证明,回答是肯定的。如今,一家媒体独家占有信息越来越难,独家报道的内涵也已经发生新的变化。同样的新闻事实,如何判断新闻价值,从什么样的坐标和角度考察新闻现象。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报道并呈现给受众,无不考量着新闻人的独家视角、独家分析、独家解读。面对媒体竞争,做有思想的新闻应成为人民日报报道高出一筹的基本途径。从共享的新闻资源中寻找独家视角,用有思想的深刻解读帮助国内外读者观察世界大势、关注中国发展。人民日报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2.
党报体育报道要高出一筹陈青华党报必须办出特色,“高出一筹”。作为党报报道内容之一的体育报道自然也包括其中。广大群众通过它来了解、学习党的体育方针、政策。党报体育报道如何高出其它媒体一筹?在哪些方面“高出一筹”?党报体育报道要“高出一筹”,除了在认识上...  相似文献   

3.
把握大局唱响主旋律──关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会人民日报编委会审时度势,把握大局,不折不扣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唱响主旋律,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是我们编委会近年来坚定不移的办报方针,也是贯彻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把人民日报办得高出一筹指示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文摘     
把党报的长处凸现出来党报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是否拥有权威,不是凭党报工作人员的意愿,也不单纯由党报所处的地位所决定。党报在面对同样的社会生活、同样的采访对象、同洋的报道主题时,要研究如何在共性中突出个性并高出一筹来。党报要以其思想性见长。什么是思想性呢?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反映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斗争中的重要情况和问题。改革开放,使得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异常的丰富多彩,斗争中的各种矛盾虬结交织,层出不穷的社会现象纷坛复杂。谁猪最迅速、最准确、最鲜明的解释、分析、引导、处理好宣些情况和问…  相似文献   

5.
两会报道年年做,今年如何突破与创新?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大战中,人民日报如何高出一筹?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三贴近",把"走转改"精神贯彻落实到两会报道中;强调"紧扣主题、紧跟议程、紧盯现场";突出抓新闻、抓民生、抓基层;  相似文献   

6.
理论宣传一定要联系实际○○○○○○○○张研农○○○○○○○○理论宣传是人民日报的优势之一,与增强人民日报的指导性、权威性,办得高出一筹关系密切。对这项工作,报社领导同志非常重视,今年以来多次强调,理论宣传重要,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  相似文献   

7.
9月26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人民日报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必将对人民日报以至整个新闻工作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最近,报社编委会和全社同志反复学习领会江总书记的讲话,研究如何按照中央要求,真正把人民日报办得高出一筹。这里我只想就如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问题,谈一点粗浅体会。 第一、在舆论导向问题上没有一劳永逸,一定要时刻居安思危,保持清醒的头脑。 江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的讲话讲得很全面,涉及新闻工作的方方面面,是新时期新闻工作的纲领性  相似文献   

8.
龙传永 《新闻窗》2008,(3):67-68
在新闻采访中,我们常常想得到独家新闻,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捕捉到鲜活新闻呢?  相似文献   

9.
人民日报杜日前在总编室设立了一读小组,旨在进一步贯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直传思想战线的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的要求,落实该报编委会提出的“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重大宣传任务的完成和宣传质量的提高,确保不出政治性差错,实现高出一筹的目标”的精神。《人民日报》成立一读小组  相似文献   

10.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一次采访活动,成为一次生动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次采访张云泉,记者们都被张云泉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采访背后的故事,也同样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本刊上期已刊登了新华日报记者的采访体会,这期继续刊登人民日报记者程少华的体会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本报宣传的主要内容和对象是在山区。在新的一轮改革浪潮涌来这际,如何深化发展我们的山区报道,唱出一支充满改革气息的“山歌”呢?从目前我们新闻队伍的现实情况来看,应该加强我们的作风建设,做到山区采访的:身入、情入、神入。身入身入,就是要求我们的记者沉到山区底层去。我们不少新闻老前辈,他们来自山区,来自基层,又长期采访生心和革命干劲,当年在交通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背着被余,跋山涉水采访,长期吃住群众家,有的记者甚至和农民一起“充壳子”(生活贫困,无被条,睡在/“包谷壳”里)。如此采访,他们的新闻岂能不带…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记者,派驻在地方,如何根据中央的精神,根据人民日报编委会的意图,在地方上捕捉新闻,发现典型?如何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使当地的报道具有大局意识和全国意义? 根据我近几年采访实践的体会,那就是:从特殊中发现普遍,从偶然中揭示必然,从局部中反映全局。 从特殊中发现普遍 在经常性的采访活动中,如果不是有心去观察,去发现,那么很可能所见所闻都是一般化:从这个单位到那个单位,从这个工厂到那个工厂,从这个村庄到那个村庄,无外乎有人上班,有人做工,有人务农。 采访半天,或者觉得没什么可写的…  相似文献   

13.
记者、通讯员所从事的新闻采访活动,绝不是打开本子和采访对象搞个问答式笔录,而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搞新闻的同志常挂在嘴边的所谓的“六分采访三分写作”,即充分印证了这一道理。面对各行各业的采访对象以及采访中遇到的千变万化的情况,成熟的记者和有经验的通讯员,就会巧妙地运用听、记、思、问等多种手段,处理好采访中的边听边记边思边问的“四边关系”,从容自如地采访。对于初学新闻采写的同志来说,采访中如何做到听记思问四者的辩证统一呢?听得仔细记得认真我们知道,新闻采访离不开听和记,从某种意义上讲,口…  相似文献   

14.
涉浅水得鱼虾涉深水得蛟龙──两次采访的启示河北衡水地区电台于芳琴,刘桂巧深入采访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起码要求。究竟怎样才能做到深入采访?对众多新闻工作者来说,各有各的切身体会。这里,仅就我们在两次采访中的教训、经验谈谈感受。1989年夏,中共衡水地委决定...  相似文献   

15.
试论记者采访的基本技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保障。它直接关系到新闻作品的好坏和新闻节目的成败。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新闻记者的采访水平,或者说,有哪些间接的经验值得我们探讨学习呢?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一般新闻采访的内在的思维规律,即采访的基本技巧。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央宣传恩想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要求把我们的报纸办得“高出一筹”?编委会经过反复研究,感到应该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最主要的一点是:统一思想,把握基调。 不久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听取人民日报编委会工作汇报时,特别强调人民日报第一位的问题是导向。导向正确了,其他事情就好办。中央如此重视人民日报的导向问题,是由人民日报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人民日报的全体同志必须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时时刻刻不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报纸在一定时期的导向,是由一个个具体报道的基调决定的。比如一个音乐会,只有每一个曲目的调子都是健康向上的,才能保证整个音乐会是健康向上的。所谓基调,就是我们办报人对各种事物的基本态度,基本倾向,特别是对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态度、基本倾向,是明朗的,还是暧昧的?是和声,还是杂音?需要我们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坚决防止“跑调”。  相似文献   

17.
增强权威性提高可读性福建日报总编辑黄种生当前,随着我国新闻事业迅速发展,党报和各种媒体之间竞争十分剧烈。竞争,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党报毫无疑问应当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姿态投入竞争。中央曾对人民日报提出三项要求:集中精力办报,从严治社,高出一筹。这三条...  相似文献   

18.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太空漫步千年梦想的神七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树立了我国载人航天史上的又一座丰碑。与神七飞行同样圆满成功的,是《人民日报》的神七报道。在这场竞争空前激烈的新闻大战中,人民日报社教科文部主动应对前所未有的诸多挑战,报道出新出彩、可圈可点,达到了高出一筹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主要由新闻、评论、理论、文艺四大块组成,因新闻而亮,因评论而响,因理论而强,因文艺而广.也有人说,人民日报是评论当家、理论看家.理论宣传是人民日报的传统优势和核心优势,是人民日报办得高出一筹的关键之一.思想定则天下定,思想理论强促进党强国强民强.人民日报理论宣传属于人民日报和新闻传媒界,更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一部分,是兴党兴国的重要理论资源,是强党强国的优质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20.
1998年夏秋,当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来的时候,我们的摄影记者在哪里?他们在风雨长堤上,在汹涌怒涛中,在抢救危难的冲锋舟上,在搏击洪峰的军民中……当人民日报华南新闻编辑部将三组记者先后派往两湖抗洪第一线的时候,只是大体指出个采访思路和意想,出了几个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