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很崇拜妈妈,她是个记者,经常在报刊上读到她的文章。也许读书是她工作的一部分吧,她对我读什么书、怎么读书特别在意,有时甚至很霸道.从识字第一天起,她就对我说:  相似文献   

2.
昨天,有个记者采访我,该记者年纪20出头,新闻专业毕业,我跟记者聊了一个多小时,内容不是我接受采访,而是我告诉她如何去采访一个人(按理说大学应该都学了)。之前这位记者打电话采访我,第一个问题问出来之后,我就知道她没有做好功课。告诉她先准备一下再来问,一来是对她负责,不然我顺着她说一定会说得乱七八糟,最后她一句都用不上。二来我也对自己负责。  相似文献   

3.
有个20出头的记者来采访我,我跟她聊了一个多小时,发现她并不知道该怎样采访,她的脑子是乱的。这个记者告诉我,她经常上网看别人怎样采访,怕自己被淘汰。我告诉她,以后不要总  相似文献   

4.
惊喜     
本刊驻江苏苏州小记者李志杰报道"三八"妇女节快到了,那天刚好也是我妈妈的生日.我想:好像从来没有人给妈妈过生日,今年我要给她买个蛋糕,让她有个惊喜.可钱从哪来呢?我灵机一动:向抠门的老爸要钱.  相似文献   

5.
我读过这样一篇短文:主人公是个5岁的小女孩,家住贫困的山区。那里山高路远,交通落后,没有学校,后建成了一所希望小学。在学校落成那天,记者前往采访,碰到了向教室外窥望的她,她对记者随身携带的相机很感兴趣,当记者要告诉她是什么东西时,她非常自信地说:“不用告诉我,我读了书自然会知道。”面对学识渊博、满腹经纶的记者,  相似文献   

6.
采访刘克丽是我蓄谋已久的计划,它源自1999年我第一次看《每周电脑报》“克丽观察”这个专栏。前不久,我终于坐在她位于北京海淀区紫金大厦17层的办公室里,她平静地告诉我:“我做记者两三年后就很有名了,整个电子工业部156个工厂,二三十万职工全都认识我。”翻开她的近作《穿越岁月》,北大方正的创始人之一、激光排版系统的发明人王选教授在为本书作序时的第一句话就是:计算机界大概都知道刘克丽。  相似文献   

7.
常艳春  郭阳 《家教指南》2006,(11):11-14
她,3岁半就能阅读中学生读物;4岁开始编创童话;5岁时已有数百本书的阅读量。她小学免读;9岁进入市重点中学;15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大连理工大学。值得一提的是,在紧张备战高考的同时,她却忙里偷闲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校园小说——《晴天·雨天》。她叫张玄,一个满脸阳光的女大学生,大家称她“天才女孩”,而她却平静地说“:我不是天才、神童,只是我母亲教育的科学而已。”那么,其母是如何教育她的呢?近日,记者对张玄的母亲张鹤立女士作了专访,她表示:记者问(以下简称问):您所说的“快速阅读法”是什么概念?张鹤立答(以下简称答):这是我在…  相似文献   

8.
王学华 《高中生》2014,(7):14-15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记者问她在征服沙漠后为何跪下,她极为真诚地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  相似文献   

9.
2020年疫情期间,我与璐瑶一起做了一档演讲节目,认识了她和她的"巴别梦想家"的小伙伴们. 那一期的节目中,我知道了璐瑶和伙伴们的故事. 2009年, 25岁的璐瑶从海外学成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广西山区一个名叫巴别的地方支教.她教学生的第一个词就是:梦想.她告诉孩子们: "以后可以不记得我是谁,不记得我教过什么知识...  相似文献   

10.
赵武平 《科技文萃》2005,(3):124-125
2001年5月在耶路撒冷,我以<中华读书报>记者的身份参加以色列国际书展.在那次书展上,苏珊·桑塔格被授予第20届耶路撒冷奖,她是1975年继西蒙娜·波伏娃之后第二位获奖的女作家.在那次书展期间,我第一次目睹了桑塔格的果敢的特立独行风格和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性格.  相似文献   

11.
50岁的格黛女士是法国农业部一位高层管理人员,拥有博士学位.而她告诉记者,自己的第一个文凭仅仅是20年前拿到的BEPA--法国最低层的中职文凭.  相似文献   

12.
杨炼 《科技文萃》2005,(3):125-126
苏珊·桑塔格给我的印象是锋利,敏捷,爽快.文如其人,如果考虑到她的年龄,也可以加上美丽. 我第一次见到苏珊是1997年,在伦敦.一个专辑的出版仪式上,我的朋友、荷兰作家伊恩·布鲁玛跟一位女士来了.我记得很清楚,当她的名字被介绍出来,在座的人都非常兴奋,而她面对欢迎的热烈,只一再重复自己是个普通"支持者".这是她给自己的"头衔".她一经和我介绍,马上谈起中国.从那以后,我和她时有书信往还.  相似文献   

13.
谭星信箱     
不是不可理喻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黎托中学唐璐:我的妈妈是个不可理喻的人,她只会站在她的角度看待第一件事.她总认为我还未长大,我做任何事,她都不放心,总是要阻止我.  相似文献   

14.
在新租的棚屋里,海燕一见到我们就捧出一大堆信件,这都是读者写给她的,有鼓励她的,有希望和她交朋友的,足有50多封。记者高兴地把一些好心人愿意资助她重返校园的消息告诉她,令人意外的是,海燕谢绝了。海燕现在仍在塑料厂打工,工作非常辛苦,虽然她依然很想读书,但她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赚钱让即将小学毕业的妹妹海鹰能升上初中。至于自己,她说只要有空就会把收破烂收来的书拿出来自学。海燕的爸爸告诉记者,海燕打工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学校为妹妹补交学费。海燕说:“这世界上好人真多,我觉得很幸福。”临别时…  相似文献   

15.
偏偏喜欢你     
第一次会谈 2001年12月26日,我按照惯例来到了心理咨询室.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门口,她是高一年级A班的莫莉(化名).此刻她站在门口,迟疑着不肯进来,我热情地招呼了她,她才拖着步子走了进来.  相似文献   

16.
我的婆婆     
当先生第一次对我说他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他是母亲最小也是惟一不在身边的儿子时,我就开始想像养育了八个子女,已年近八十的婆婆长什么样,并盼望着见到她了. 去年回家过年,我终于第一次见到了婆婆.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的第一期“家教话题”,我请来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教授。陆教授已是我刊读者熟悉的老朋友了,在去年的第一期“名人家教”栏中,我刊记者曾专门访问过她,她提出家庭教育要“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带给我们许多启示。在这里,她要和我们谈的是关于培养孩子与人相处的品质和能力。欢迎大家来信来稿,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8.
10多年前,当时安徽大学的副校长韦穗访问湖南师范大学.时任师大校长的我在她参观访问基本结束后与之交谈,也欢迎她.席间,她问了我两个问题: 1."我看您的学校师生积极性都很高,您是怎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的?" 2."您当校长当得真好,您是怎样当好校长的?" 我首先回答她的第一个问题: "很可能我会让您失望,因为我从来没有去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我从未去想着调动别人."  相似文献   

19.
编读对对碰     
尊敬的《时代教育》报刊社的编辑老师:你们好!我是一位来自成都市机投中学七年级的学生,同时我也是《时代教育》的小记者。我认为作为《时代教育》的小记者有必要对她进行了解,也有必要订阅她。所以,我想提几个问题:1.她诞生于何时?  相似文献   

20.
期中考试前夕,闺女一直在我耳边念叨:"老妈,如果我这次考砸了怎么办?我担心保不住第一名的位子哦!"我鼓励她说:"没事,不管是第一还是第十,妈都高兴!"要知道她已经连续两年在各类考试中hold住年级第一了。生了个要强的女儿应该说这是为娘梦寐以求的大好事,谁不望女成凤?且慢。虽然光环有,但我也看到第一名在闺女身上产生的后遗症:1.人缘越来越差。2.压力越来越大。3.不能承受从第一名往下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