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的<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虽有"比德",但主要反映的是苏轼写诗时的心理状态:自信无罪,维护自尊,向往自由,泰然自若.作为士人群体的典型代表,苏轼在文字狱中的士人心态具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2.
在科举时代,功名与身份、利禄、仕途攸关,因此,循科举求功名,就成了千百年来士人齐集、梦寐以求的“正途”。士人汲汲于功名,由此形成的功名意识不仅主宰士人命运的悲欢,而且渗透、弥散到整个社会,积久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由科举衍生而来的功名意识,甚至到了1905年科举废除之后,在士人与社会中依然广有市场,并没有因科举的废除而发生根本性的动摇,科举、功名在士人的心目中仍居于无可替代的中心位置,具有别样的魔力。以致于1905年清政府在宣布废除科举的同时又推出一系列学堂奖励政策。即使到了民国时代,这种意识也并没有完全褪尽。本文即以科举废除前后功名意识的流变为中心,一方面着力还原由废科事件引发的清末民初知识人社会的多重面相,以及功名意识在士人与社会中的长久影响;另一方面透过功名意识的流转呈现近代中国制度变革所面临的纷繁复杂的难局和困境。  相似文献   

3.
士风是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学术变迁的历史投影。魏晋是士风变化剧烈的历史时期。从政治文化说,魏晋承袭汉代而来。魏晋经学的国家意识形态化直接影响时代的学术变迁,而时代的学术变迁直接影响一代学术风气和士人价值选择,因此在观念上又深刻影响了一代士人的人生态度、人格精神和立身行事的基本作风,从而成为影响一代士风形成、变化的主要时代动因。然而,发端于汉末的士林主体意识的觉醒是魏晋士人思想、观念、行为所表现出的基本特点,而主体意识与集团依附意识的错综交织、儒家思想与玄释思想的错综交织,又使得魏晋士人主体意识觉醒的历史过程显得异常复杂而曲折。  相似文献   

4.
唐传奇精怪题材继承魏晋志怪小说,使精怪的人性化、世俗化趋势愈加突出。作品通过精怪传奇人性化、世俗化的描写,再现现实社会和士人阶层的生活、情感面貌,反映社会现状和士人的心理以及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虽有“比德”,但主要反映的是苏轼写诗时的心理状态:自信无罪,维护自尊,向往自由,泰然自若。作为士人群体的典型代表,苏轼在文字狱中的士人心态具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魏志·赵俨传》云:“俨与同郡辛毗、陈群、杜袭并知名,号曰辛、陈、杜、赵.”这四位曹魏政权中的重要人物都是颍川郡人,他们和其他颍川士人一起,活跃在曹魏政治舞台上,成为一股引人注目的力量.本文拟对这颍川四子作一探讨,以更好地了解颍川士人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两汉是经学的昌明时代,经过官方的提倡和士人的响应,经学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社会文化和士人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并深刻影响了士人的思想及文学创作,且这种影响随着经学的发展演进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司马相如、班固、张衡分别是汉代初、中、末期的重要辞赋家,他们的辞赋创作分别体现了各自特定时代的经学影响下的不同特征,即在“风格”、“一统意识”、“体物特征”、“谶纬内容”、“讽喻成分”等多个方面表现出了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士人是中国古代王朝统治的中坚力量,骑士是欧洲中世纪社会的倚仗势力。社会精英阶层的价值取向往往影响着民族精神,对比中国士人与欧洲骑士及其精神的演变,对培育昂扬向上、勇于迎接挑战的民族精神有借鉴价值,对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培育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极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道教对士人阶层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士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士人受道教的熏染,拜师学道、归隐山林以及道教对士人文学风貌的熏染等方面。寄情宫观、赞咏山水、缅怀先圣、祖师、高道,是道教影响下士人文学的两大主题,酬赠友人、慨叹人生,为元代道教史籍中士人文学的普遍倾向。  相似文献   

10.
金、元二代,柳永词通过选本的传播由彰显归于消歇,士人对柳永词的接受也呈现出潜隐状态。但消歇不等于消逝,潜隐不等于停滞。某些微小的信息已经透露出柳永词选本传播蓄势待发、东山再起的必然性,此期士人对柳永词的接受则更多表现为深层理解与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一生大致可分成四个时期,每一时期都体现了优秀的中国士人所必有的心态、作为中国士人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中国士人社会改革的屡革屡败;中国士人"穷且益坚"的铮铮风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最后结局.集中体现了优秀的中国士人的人生风范.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一生大致可分成四个时期 ,每一时期都体现了优秀的中国士人所必有的心态、作为 :中国士人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 ;中国士人社会改革的屡革屡败 ;中国士人“穷且益坚”的铮铮风骨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最后结局。集中体现了优秀的中国士人的人生风范  相似文献   

13.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士人表现出什么样的心态,这是由士人的命运决定的。长达1300年的科举时代中,无数的士人表现出极为复杂的心态。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类:一是赴举士人的渴慕;二是及第士人的狂放;三是失意士人的归隐;四是黜落士人的报复。探讨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士人心态,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审视科举制度影响下的文人特定的文化心理,而且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科举时代的政治格局与政治斗争、社会结构与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4.
游览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魏晋士人热衷游览活动,是希望在游览的驰骋中体会自由和超越。魏晋士人的游览活动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象征士人对自由和超越的渴望,在纵情游览中体验暂时的、超现实的自由。魏晋士人的游览作品中有很多游仙内容的描写,实为咏怀,表达了士人超越现实、摆脱苦闷的渴望。  相似文献   

15.
<正>士风:士人风尚,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东汉士风历来为古今学者所称道,从文献材料看,古人对东汉士风一般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一是指士人的个体人格,称为“风格”,如《世说新语·德行》:“李元礼(膺)风格秀整,高目标持”;二是指士人的群体行为准则,称为“士行”、“士节”、“士则”,如称东汉名士陈寔“言为世范,行为士则”(《三国志·邓艾传》引《陈寔碑》);三是指士人学风,有时称“儒风”或“儒者之风”,如《后汉书·儒林列传》曰:桓灵之间“儒者之风盖衰矣”;四是指士人精神的社会效益,有时称“风化”,有时直接称为“风俗”,顾炎武《日知录·两汉风俗》:“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对东汉士风的全面探讨是个复杂课题,不仅是个史学问题,还涉及社会心理学、文化社会学诸多内容,其中对东汉士人精神风貌流变的考察是十分必要的,而“禄利”、“名节”之变,当是东汉士风变迁的基本特征及倾向。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研究建安、正始诗人的内心世界,文章对两个时期诗歌女性意象分析,从女性意象的内涵意蕴中可知建安士人功名意识强烈,表现出对政权极强的依附性,正始士人淡泊名利,疏离政权,追求自我独立;建安士人欣赏美色,正始士人忽略美色,欣赏神韵,总结出两个时期士人的心态、审美意识迥异,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魏晋士人之"啸",是魏晋风流的一种行为符号,也是一段难以逾越的生命高度。试图从魏晋士人习尚的文化角度、魏晋士人特有的对自然的热烈追求与向往及其"啸"对后人的影响方面来探究之,以窥视魏晋士人风情。  相似文献   

18.
魏晋士人之"啸",是魏晋风流的一种行为符号,也是一段难以逾越的生命高度。试图从魏晋士人习尚的文化角度、魏晋士人特有的对自然的热烈追求与向往及其"啸"对后人的影响方面来探究之,以窥视魏晋士人风情。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中《凤阳士人》一篇与唐代白行简《三梦记》、薛渔思《独孤遐叔》以及李玫《张生》有着不可否认的渊源。与《三梦记》、《独孤遐叔》、《张生》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凤阳士人》在人物塑造和内涵揭示中都有自己突出的特征,而这正体现了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宋人的墓志中,士人形象大同小异、非常相似,表现为一种基本的理想形象范型,他们被墓志的撰写者——宋儒,刻意书写为孝子、贤官、善士,使其符合儒家所极力倡导的士人形象范型。可以说,宋人墓志中的士人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宋儒自身形象的折射,更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反映了儒家文化对士人形象的设计和儒学复兴时代背景下宋儒对士人理想形象的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