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有形的,实在的;而情思却是无形的,虚无的。融情思于景物,把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紧密地结合起来,移情入景,情景交融,作品才能感染读者。《雨中髓想》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先生早年的一篇散文。在作者看似漫不经心的文字里。“雨”在眼前,“情”绕心头,雨情雨景,可捕可捉。  相似文献   

2.
[作文范围] 借景抒情的记叙文 [作文要求] 景和情紧密结合,有真情实感 [训练指导要点] “借景抒情”是作文的具体范围。既要写景,又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以先写景,后抒情,或者先抒情,后写景;也可以把景情穿插起来写,在描写景物前后,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另一种写法是把景和情交融在一起,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地渗透感情,寓情于景。  相似文献   

3.
散文被人誉为“美文”,很多人喜欢用散文抒发感情。而描写景物是传达和烘托感情的有力手段,作家在描写人物心情或抒发自己的感情时,总要选取适当的景物来渲染衬托。因此,一篇散文既要有“景”,又要有“情”。景物是客观存在的,但作者描写景物时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写景总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而且景物描写往往要与人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那么怎样在写景中具体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呢?常用的方法是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与借景抒情两者都要力求达到物我相谐,主观感情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境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一方面,“感情是散文内在线索之一,支配着人、事、  相似文献   

4.
如何做到情景交融是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的一个教学难点,本课启发学生明了散文中的景物内含的情感并不是一个固定而明确的结论,而是作者看到某种景物被触发的个性化情感,所谓“情以物迁”;当所见之景与作者的心灵世界碰撞交融,就会“辞以情发”,抒写出具有独特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的文字。  相似文献   

5.
情景交融     
抒情性作品,包括抒情诗和抒情散文以及寓理于景的散文,要能够做到情景的交融,也就是有意境。意境由情、景两方面构成。但是情与景在作品里有着地位与分量的区别,因此从情或景在作品里的具体表现看,意境可以分为三种:1.景中藏情。以景物描写为主,情藏于景中。换句话说,被人看到的是物,被人感到的是情,  相似文献   

6.
散文中的“情与景”如何才能做到“水乳交融”呢?简单地说,(一)有真情实感,能发诸真情,就会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的艺术效果;(二)情要凭借景物来抒发,景又要靠情来描绘;(三)充分地层开联想,是散文做到情景交融的重要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四)散文中的景与情,还应注意逐层展开、深入而不能停留在景物与感情的表层;(五)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的合理体现,更会使散文“蓬筚生辉”……以上几点,对于  相似文献   

7.
散文,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犹如灿烂的东方明珠,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熠熠发光,独霸一方,而山水游记散文在这方沃土上更是独领风骚,“香远益清”,使人产生多种审美情趣。一、缘景生情,物我两忘所谓“缘景生情”,即由眼前之景而生发出主体内心深处与自然山水相契合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的外在表现在于审美主体的情感起伏。“物我两忘”即“追求心和物在交融中相谐相忘,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生命的神遇迹化……而自由自在地领受一种生机盎然的舒展轻逸的精神状态”。(任仲伦《中国山水审美文化》)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因眼前的美景而撩起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水——“晶晶然”;山——“娟  相似文献   

8.
周立军 《考试周刊》2010,(34):57-57
散文的“景”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散文的“情”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因此,情景类散文的阅读应围绕散文的情与景展开。要能快速阅读情景类散文,就要先了解一下情景类散文的创作过程。作者有某种情感,这种情感撩拨着作者的心灵,从而产生一种要把它写出来的冲动。作者把情感借助景物表达出来的手法就是移情于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文赋》),睹物生情,然后才能“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陆机,《文赋》),  相似文献   

9.
景物是有形的,实在的;情思是无形的,虚幻的。化情思为景物,就是以神求形,移情入景,情景交融,通过境来表现意。雨,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自然景物。写雨,不是为了写雨而写雨,而是为了化情思为雨丝。我们笔下的雨,不是纯客观的雨,而是蕴涵着我们心灵感受和美的情思的雨。将情思化入雨丝的笔法多种多样,主要有:融情于景下文中的雨丝之所以富有迷人的色调,是因为作者的主体情感蕴藏在里面。[例文一]雨前[俄]列夫·托尔斯泰虽然一点风也没有,但那一团黑中带紫的密云(上帝才知道它是从哪儿来的),却迅速地向我们这边推移。还没有给云朵遮住的阳光,明朗…  相似文献   

10.
学作品中,意境是作家通过艺术形象的真实描绘,将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激起人们的艺术联想,从而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又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用唐代司空图的话说,就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相似文献   

11.
[单元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征,明确写景状物散文必须突出景物特点的要求。 2.理解文章所描写景物中蕴含的情趣,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寄意的特点。 3.认识课文景物描写的顺序和层次,学会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重点难点考点] 1.本单元读写教学的重点是抓住景物特征,按一定的顺序,生动具体、情景交融地写景状物。 2.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理解文章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的艺术特色。 3.本单元的可考点主要有:①关于融情于景的鉴赏:  相似文献   

12.
《野景偶拾》是一篇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的咏物散文。这类散文,常常要求作者不断变换立足点,从不同视觉角度,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景物,并借助景物描绘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对这类散文的教学,我主张抓“体”务“景”,一课一得。所谓“抓体”,即抓文体的特点;“务景”,即致力于景物描写的教学。只有抓住文体特点,致力于景物描写的教学,才有可能突出重点,让学生学有所得。为了做到抓“体”务“景”,在教学中,有必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相似文献   

13.
景、情、意的交融是写景散文之魂。因此。阅读《海滨仲夏夜》,可以抓住下列三个方面展开。一、分析画面,明确结构。可先思考三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些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2.全文描写了哪些画面?前三段描写的景物和画面表现什么特征?经研读后可知:文章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结构全文,从“夕阳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浓”(1—3段)描绘第一组画面,第一段为“霞光图”。第二段为“金星图”.第三段为“灯光图”。第二组画面(4—7段)展现“夜色中”的“休憩图”;第三组画  相似文献   

14.
当代游记散文的创作已走入一格式化的胡同,无非“摹景记游”、“移步换形”而已。散文作家郭保林不满于这种格局,在创作实践中有新的审美尝试。本文对他运用的时空跳跃拓展艺术空间以及历时性的动态描写、多景物的交融、正反结合的情思切入等艺术手法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并认为他的游记散文以丰富的审美内容带来了审美层次的多元化,展示了游记散文的多套路写法。  相似文献   

15.
文艺美学里讲的意境 ,指的是文艺作品中自然、生活的图景与作者灵动丰赡的情思高度统一的能诱发读者想像思索的艺术境界。在“意”与“境”的交融之中 ,“意”可以是作者的真情实感 ,也可以是“情”与“理”、“情”与“志”的结合体 ;“境”可以是“景” ,是“物” ,是“人” ,是“事” ,或景物人事兼而有之。一言以蔽之 ,意境乃是客观生活的主观反映 ,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即章学诚所说的“人心营造之象”。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 ,都是有意境可言的。意境的创造 ,单就诗歌来说 ,是通过一系列意象的整合来实现作者对情感意蕴的表现的。下面 ,笔…  相似文献   

16.
漆朝晖 《学语文》2003,(1):15-15
《冬天之美》这篇优美的散文最大成功之处可以说是景物描写。作者从“心境”入手,以自然景物为背景、为依托,打造出温馨可人,安祥静谧的氛围,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7.
“早”,这一个字,散发着幽香,放射着光芒……这篇文章,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景,写得细腻;情,抒得深切;理,说得透彻,是一篇优秀的散文。这篇散文以“早”为线索,把景物描写和对历史人物的赞美结合起来,把在参观访  相似文献   

18.
黄松海 《初中生》2015,(27):24-26
[导语]描绘景物,情景交融,文章就会意境深远,意趣无穷.景与情浑然一体,气韵生动,能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激发读者喜爱向往之情,读之情韵悠长,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9.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凝练物理教学的“情思”特征,通过创设“情思交融”的问题链情境诱导学生思维逐级进阶,探索在“以情诱思、以情育思、以思怡情”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和人文思想,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情思物理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情和景,从概念上来说是两回事,但在一些优秀作家的散文作品中,我们很难将它们截然分开;抒情和写景,在具体的作品中,也决非泾渭分明、平分秋色的。诚然我们在阅读一些散文佳作时,更多地看到的是具体的景物描写,但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或喜或忧、或痛或愤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换言之,优秀的作家们总是赋予他们笔下的那些自然景物以更多的“灵性”,从而有别于一般人的平庸之作。能从景物描写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