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二节第23页中的《科学探究》栏目中,设计了三个对比实验. 实验1: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5%的H2O2溶液,再分别加入0.01 mol/L FeCl3和0.01 mol/L CuSO4溶液各1 mL,摇匀,比较分解速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并做出结论. 实验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4 mL 0.01 mol/LKMnO4溶液和2 mL0.1 mol/L H2C2O4溶液,再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一粒黄豆大小的MnSO4固体.摇匀,观察褪色时间,并做出结论.  相似文献   

2.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初中化学中的传统实验,也是学生掌握气体的制取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原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在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33页课题3“制取氧气”中安排的实验是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1)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是否复燃?(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在教  相似文献   

3.
正"铜与稀HNO3反应实验"属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四章的内容。该实验对学生进一步了解HNO3,NO和NO2的性质,提高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科学素养等均有重要意义。一、原实验方案的不足教材将该实验直接置于试管中进行(图1)有以下不足。1.现象不明显,气体往往在液面就会被氧化成红棕色NO2气体,很难观察到无色NO气体。  相似文献   

4.
卤素间置换反应的教学常以两个化学实验为引子展开,具体做法如下。实验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KBr溶液,滴加少量新制的氯水,再滴加少量CCl4,振荡,静置,观察实验现象。实验2: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KI溶液,滴加少量新制的氯水,再滴加少量CCl4,振荡,静置。实验现象见表1。表1氯水和碘化钾以及溴化钾溶液反应现象实验操作2~3ml 0.1mol/L KBr溶液2~3ml0.1mol/L KI溶液说明实验前溶液颜色溶液无色溶液无色滴加少量新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为验证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第22页设计实验如下:取两支试管,各加入4 mL 0.01mol/L的 KMnO_4溶液,然后向一支试管中加入0.1 mol/L H_2C_2O_4(草酸)溶液2 mL,记录溶液褪色所需的时间;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0.2 mol/L H_2C_2O_4溶  相似文献   

6.
对草酸与高锰酸钾反应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为验证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第22页设计实验如下:取两支试管,各加入4 mL 0.01mol/L的KMnO4溶液,然后向一支试管中加入0.1 mol/L H2C2O4(草酸)溶液2 mL,记录溶液褪色所需的时间;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0.2 mol/L H2C2O4溶液2 mL,记录溶液褪色所需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在中学化学中,要求在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上掌握一些常见的重要的离子的鉴定,像SO2-4的鉴定方法.在初中是这样讲的(试用教材、教改实验试用教材、课本):“在有少量稀H2SO4的试管里,滴入几滴BaCl2溶液和稀HNO3,观察发生的现象.(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H2SO4+BaCl2=BaSO4↓+2HCl,此反应可用于检验H2SO4或由电离时能产生SO2-4的化合物.”而高一课本则是:“在分别盛有H2SO4、Na2SO4、Na2CO3溶液的试管里,各滴入少量BaCl2溶液,在3支试管里都有白色沉淀生成,沉淀下沉后,倒去上面的溶液,再注入少量HCl或稀HNO3,振荡,观察发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化学科     
例1用示意图中的简易装置可以进行气体的发生和收(1)试验前应如何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答:V、. (2)拔开试管a的橡皮塞,加人lomL6mol/L稀硝酸和1g薄铜片,立即将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反应开始时速度缓慢,逐渐加快,请写出在试管a中所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图l 答:_ (3)从反应开始到反应结束,预期在试管a中可观察到哪些现象?请依次逐一写出。 答:__ (4)在反应开始时,可观察到导管b中的水面先沿导管b慢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此后又回落,然后有气泡从试管口冒出。试说明反应开始时,导管中水面先上升的原因。 答:____ (5)试管c收集满气…  相似文献   

9.
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实验的研究性学习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的提出:众所周知,铜与稀硝酸发生如下反应:3Cu 8HNO3稀=2NO↑ 3CuNO32 4H2O。从理论上讲,实验现象应为生成无色气体,在试管口遇到空气后变为红棕色。但现行教材中该实验直接在试管中进行,用塑料袋封住试管口,实验的真实现象却是实验操作中气体往往在液面上就变色(这是NO迅速跟封在试管中的氧气结合生成了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2NO O2=2NO2)。实验现象与理论反应无法吻合,给实验结论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这一实验进行必要的创新研究与改进。要想清楚地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的生成及无色变为红棕色的过程,关键是在产生NO气体前…  相似文献   

10.
<正>题型一:考查金属单质的性质例1将等物质的量的镁和铝相混合,取等质量该混合物四份,分别加到足量的下列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放出氢气最多的是()。A.3mol·L(-1) HCl B.4mol·L(-1) HCl B.4mol·L(-1) HNO3C.8mol·L(-1) HNO3C.8mol·L(-1) NaOH D.18mol·L(-1) NaOH D.18mol·L(-1) H2SO4思路分析:在镁、铝混合物中加入HNO_3和浓H_2SO_4(两物质均具有强氧化性),都不能产  相似文献   

11.
新课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48页【实验2-6】:在3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装入2-3mL体积分数约为5%的H2O2溶液,再向其中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MnO2粉末、1-2滴1mol/LFeCl3溶液,对比观察现象。通过比较产生气泡速度的快慢,可得出的结论是:MnO2,FeCl3可以加快H2O2分解的反应速率,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关于"Fe3+和Fe2+的转化"实验:人教版《必修1》实验方案如下:在盛有2 mL 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铁粉,振荡试管。充分反应后,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把上层清液倒人另一试管,再加入几滴氯水,又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实践证明,实验效果很差:没有预期的红色出现,而是  相似文献   

13.
一、观察现象要全面科学描述实验现象的前提是观察·观察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具体步骤是:(1)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2)反应条件;(3)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4)反应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如观察在试管中加热碱式碳酸铜实验时,观察的目的是碱式碳酸铜受热变化后是否生成了新物质;观察内容和方法是:(1)反应前: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粉末状固体;(2)反应中:条件是加热,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是绿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试管壁逐渐有水雾形成,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3)反应后:试管里的绿色粉末全部变成黑色,试管壁…  相似文献   

14.
用硝酸氧化硫酸亚铁的实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三册(必修加选修)第三单元第一节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有一个实验,现摘录如下:【实验3-2】……将上层清液(硫酸亚铁溶液)分别装入两支试管中。在其中一支试管中加人溴水,振荡,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滴 KSCN 溶液,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几滴浓硝酸,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在进行教学时,用溴水氧化硫酸亚铁的现象很明  相似文献   

15.
在中专及高中课本中,都有Cu与浓、稀HNO3反应的演示实验,这些反应简单易行,但不能控制,实验中生成的气体毒性较大,污染环境,影响师生健康。为此我在教学中以可控和减少污染为目的,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现介绍如下:一、实验装置二、实验药品浓HNO3、稀HNO3、Cu片、NaOH溶液。三、实验操作方法1推动试管A中钢丝绳(钢丝绳可以通过塞子上下移动),使Cu片浸入浓HNO3中,此时试管A中产生红棕色NO2气体,同时,溶液变为蓝色。2当试管A中的红棕色气体充满后,把钢丝绳提升,使Cu片脱离浓HNO3,试管A中的气体通过导管进入试…  相似文献   

16.
高中化学教材第一册第54页,硫和铁反应的演示实验,是在试管中进行的。这一实验有三种弊端:(1)试管易破裂(因为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2)生成物不易从试管里取出;(3)不便于学生观察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光和热等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7.
1 实验装置:2 实验步骤:2.1 铜与浓HNO3的反应及NO2的性质①按图示连接好装置,通过漏斗向大试管中加入约10ml浓HNO3,插入铜丝,使之与浓HNO3接触反应产生NO2,同时关闭三通活塞,使产生的NO2暂不进入玻璃Z管"1"或"2",生成的NO2气体可将HNO3沿导管压入漏斗中,从而使之与Cu丝脱离接触,此时反应自动停止.  相似文献   

18.
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的改进 1.教材给出的脂肪的检测方法 (1)方法一:用试管取花生种子匀浆2 mL,向待测组织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Ⅲ,观察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中,第17页实验1-3,1-4是有关"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内容,该演示实验对热量变化的感知方式是:用手触摸试管外壁、用温度计测量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或观察水是否由于结冰而将玻璃与小烧杯黏在一起,但这些方法不能让所有的学生在第一时间观看到实验现象.因此,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20.
唐清  靳莹 《天津教育》2001,(7):90-91
"石蜡催化裂化"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化学》第二册(Ⅱ)第六章中的一个演示实验,其方法是将4g石蜡与3g氧化铝放到一个大试管里加热5~10分钟后观察现象.此实验成功的标志是:1.看到裂化后生成的烯烃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2.在冷却的试管内能看到较多的液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