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精神生命在于寻求超越。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意味着人类听从存在的召唤,回归本真的自我,恢复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原初生命状态,找回人类原初的生命智慧,使人重新成为真正的人生存在于天地之间。诗人正是在风中静静聆听大地回音的人,诗人在这样的言说中回到了本然的自我,与天、地、神合一,这就是人的本质存在,生命的美和诗意。  相似文献   

2.
史玉凤 《文教资料》2009,(19):11-13
唐代诗人嗜酒及唐诗之咏酒是唐代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反映出唐代诗人浓厚的诗酒情结.本文从酒文化对唐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影响入手,剖析了唐代诗人诗酒交融的生命图景,并从美学角度对唐诗中诗和酒交融现象的审美精神进行了探析,认为在唐代诗歌中,酒与诗交融一体,酒是唐代诗人生命的表现形态,而诗是其生命的内核,诗与酒交融现象呈现为醉的状态,醉是心灵的自远,也是唐代诗歌创作的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3.
舌头的自我许可:"第三代诗"深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代诗”是一种语言意识觉醒之后的真正具有文学史意义的写作,是一代青年诗人在强大汉文化传统压力下所采取的语言戏拟策略。诗人们坚持“诗就是诗”,诗就是语言对生命欲望和事物本真存在的直接命名,强调与生命同一的语感。拒绝情绪和意象,力求语言在自身的言说中进入当代事物和感性生活。“第三代诗”自觉地以语词为行动,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诗的人文取向和形而上品质,包蕴着特定的后现代主义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4.
表现家国之痛,身世之悲的登高诗作构成了唐登高诗的主旋律。它是诗人时不我待的生命紧迫感、舍我其准的生命价值感以及忧国伤时的社会忧患感在个人政治命运蹭蹬之时体呈现。登高诗的共同意象高台作为寂寞诗魂的精神见证,具有深厚的美学意义。悲秋和荒野的普遍存在 登高诗“悲”的美质。遭遇理想与现实背离的诗人,在寂寞中恪守生命的初衷,走不出既定的历史宿命。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诗文中显示诗人独特的人生境界理想,表现出四大范型,即:追慕生命的原初境界;重返生命的自由境界;创造生命的幽远境界以及归依生命的宇宙境界。诗人的人生境界观,既是文化理想,也是人生境界的审美范型,具有现代性的人文关怀精神和价值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伴随悠久邈远的古国文明,中华民族的精神历程中始终流淌着一条诗歌的河。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到宋词、元曲,乃至新诗,伟大的诗人灿若群星,优秀的诗作层出不穷,熠熠生华,辉映天地!“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前人对诗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什么是志?《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所谓“志”,就是诗人内心感情的抒发。依我看来,与其说“志”是感情的抒发,不如说是生命意识的强调与张扬。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命的理性思索和情感体验。生命意识对于诗歌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的生命。每一首诗都是源于生命,涵容生命。诗人写诗无论何时何地、采用何种形式,均为张扬自己的生命意识。即便在诗歌最初萌发的远古的“杭育”诗派(鲁迅语),仍可以说是人类最纯洁、最自然、最天真的生命律动。中国诗歌的生命意识,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观的映照。诗人生命哲学观的不同,诗中所呈现的生命意识也不尽相同或迥然相异。在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儒、道、释三大思想体系,共同浇灌着中国社会的文化土壤,对中国诗歌各种生命意识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学儒者重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中,诗与酒的交融表现为一种心灵的自远的状态。这种心灵自远也是诗人的精神生命在天地境界中的远游和放飞。在诗与酒中沉醉的诗人们在心灵的自远中走向生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理论论述与文本细读的融合,辨析现代诗中“元诗”写作的语言本体论向度.“元诗”,即关于诗本身的诗.这是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意在表达诗人对语言呈现/展开过程的关注,使写作行为直接等同于写作内容.在这类诗人看来,诗歌“语言言说”的可能性实验,本身已经构成写作的目的,诗不仅是表达“我”的情感,更是表述“元诗”本身的.传统的写作一般是诗思已先然存在,而“元诗”意图的写作则是诗思与语言一点一点同步发生的.语言作为存在的现身,既含有内部的自动性成分,又含有全部历史使用过的语义积淀,同时还有着诗人潜意识、直觉的投射.对新世纪以来过度平面化的诗坛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诗人言说之后,激发出“语言言说”的魔力,揭示其中的神秘与未知意味.  相似文献   

9.
海子的诗歌创作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的自在言说,他的诗中充满了生命的元素,他的诗与他的生命不存在认识关系,生命与诗相纠结始终是海子创作的基本母题。麦子是海子诗中出现最多的、最平实质朴且深意藏焉的一个意象,它在海子诗中几乎就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生命象征。  相似文献   

10.
在诗是人生、人生即诗的诗歌观的指引下,诗人阿毛把自己的生命激情、经验认知、生活感悟、人生幸福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使诗歌成为传递诗人情感理想的精神寄托。诗集《变奏》无疑成为诗人阿毛个人记忆、文化经验和现实困境的表达体,呈现出社会嬗变过程中个体阵痛的心灵变奏。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公开宣称自己是“标语口号诗人”,我们不必为其忌讳。郭沫若是浪漫主义诗人,浪漫主义诗歌的实质就在抒情和表现激情。“标语口号”最能成就这样的激情。郭沫若的诗歌是历史时代的“传声筒”,“标语口号诗”并不抹煞诗人的价值,更不是耻辱。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人类艺术的最高形式之一的诗歌 ,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艺术现象 ,它还是人类证明自己生命存在的一种特殊方式 ,是人类依靠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价值体系。人类经由诗歌而达到自身的充实与完善 ,实现精神对肉体的超越 ,完成人生的净化与诗化 ,使有限的生命寻得自己最终的归依。而鼓动诗歌女神腾飞的双翼 ,则是美与真。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 ,无不是在对这诗歌女神的双翼进行言说、维护与重建、从而实现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最忠诚的守护。同时在由诗的想象、激情、爱、幻想等给有限的生命带来的出神状态中 ,把握住超越时间的永恒 ,使充满重重矛盾和对立的现实生活转化为一种梦幻式的永远使自由与和平得到保证的生活 ,也即到达人类永远梦寐以求的理想的天园  相似文献   

13.
屈原,作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汨罗江畔的奋力一投,为后人留下了言说不尽的生命价值追问.而同为诗人的王国维,两千年后也同样选择了自沉.屈、王之死,都完成了个体生命对生命形式的超越与升华.从二人之死出发,联系西方诗人多自杀的现实,可以运用中西文化对照比较分析,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层面上寻找答案.并藉此为出发,将时空拉至当今,探讨屈、王诗人之死的现代启示,从缺失与重构两个维度上,再次言说理想、价值与坚持,再次开掘孤独意识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学者化诗人,吴晓以其开拓性的诗学理论和殷实的诗歌创作为当代诗坛所瞩目。他在诗苑中执着地耕耘,究其创作的驱动力,这种兀兀穷年的执着本源于他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真诚追问,他的诗作可以看作是对生命存在探究的本真言说,透过那些或深厚凝重、或沉静澄澈的诗作,到处充溢着磅礴的生命意识的深邃思考与深刻体验,因此,对生命存在的亲近、体验与顿悟构成了吴晓诗歌创作的哲学底蕴,对生命意识的探询是流贯其诗作的奔流情韵。  相似文献   

15.
历史的风雨,人生的磨难,遂化入诗意,庄严而又沉重。诗人李瑛作为共和国的歌手,化激情为灵感,用一首首富有生命活力的诗颂歌了时代最强音。他的作品渗透了自己的生命体验,他的诗乃是“一个老人/含着激动的泪光/歌唱”。  相似文献   

16.
台湾现代派诗人罗门称艾青为“一个在浪漫的激情中见知性、在狂热地燃烧的火焰中寻找生命之光的诗人”。这是切合艾青诗歌创作实际的评论。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正是以强烈的“恋母情结”为依托,表现了渴盼自由与个性解放的情怀,呈现出一种悲怆美,这也成为该诗现代品格的一个明证。该诗作于1933年冬,当时诗人正在狱中,他以诗  相似文献   

17.
初级中学实验课文第五册的《太阳礼赞》,选自郭沫若的著名诗集《女神》,这首诗最鲜明地体现了郭沫若前期诗歌的雄浑豪放的特色。这首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宏伟、壮丽、炽热。经过诗人的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  相似文献   

18.
诗是心灵的艺术。黑格尔早就指出:“诗的出发点就是诗人的内心和灵魂。”对诗歌本质的这一表述,已为中外诗歌的广泛实践所验证与认同。新时期以来,中国诗歌也走着由外而内的深入与转型。广大青年诗人更是把诗看作一种生命本能的冲动,把诗当作生命的存在方式,提出“诗的生命的瞬间展开”、“人类心灵的深处呈现”、“一种莫名的震颤”。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诗的本质与诗人的经历、个性出发,对孔令更诗歌创作的整体特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指出:诗的生命在于对人类内在情感的挖掘与表现;而诗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则在于以生命融于创作当中,把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和最深邃的思想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把人类情感与思维的成果化成绚烂的艺术之花。而在这其中,隐遁的忧伤与重现的疼痛,是孔令更诗歌创作切入现实与人的内心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人的本质存在方式,是人的文化生命的言说与传承的载体。语言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每一个词都布满历史的脚印和充盈成生命的呼吸。阅读语言,就是要读出语言背后的生命力,感受语言中言说者的生命活力与激情,把静态的文字转化为生命的场景,发现文本的精神气象,从而唤醒阅读者的生命意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