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真正的教育,爱学生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凡教师缺乏爱,学生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一定是不完美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课余时间,只要有空闲我就会走进孩子们的世界,一起参加他们的游戏或  相似文献   

2.
<正>教育儿童必须走进儿童世界,理解儿童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讲的话发出共鸣,你自身就需要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就应当走进童心世界。一、"蹲下身子看学生"在老师眼中,学生是"小"的,因为我们总是站着看他们。老师应该走进儿童的世界,和他们打成一片,我们必须蹲下来。有一次,一个大人发现一个孩子聚精  相似文献   

3.
《新作文》2006,(11)
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他却十分不容易。为人父母者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他。是呀,孩子小的时候,你处处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指挥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不曾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渐渐长大,你将会和孩子越走越远,代沟也随之产生,从而难以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传递给孩子,导致教育的失败。但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时刻保持一颗童心,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你也慢慢地读懂了孩子这本书,走进…  相似文献   

4.
孩子胆大,富有勇气,在很大程度上是锻炼出来的。孩子的胆量生来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天生不爱说话,害怕生人,不敢表现自己。我们不要简单地看成是缺点,有些孩子胆小,父母也有责任。父母安全意识过强,老是吓唬孩子,孩子干什么父母都说“危险”,久而久之,孩子就什么也不敢摸,什么也不敢干,在我们成年人看来,自然就是胆小、怕事、没有勇气。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森森自理能力很差,十分胆小,别的小朋友在那里玩滑梯,他躲得远远的。老师走过去问:“你看好玩吗?”他说:“好玩。”老师说:“那咱们走近一点。”老师就拉他靠近滑梯。他看别人玩得那么…  相似文献   

5.
关于如何教育孩子,我相信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想法.我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走进他们的心灵. 孩子的世界和我们成人的世界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6.
倾听是教育的前提,是洞悉孩子内心、走进孩子心灵的有效途径。不倾听孩子,不了解孩子,就难以教育孩子,孩子倾诉的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由环境和气氛来培养,我们要学会倾听,掌握倾听的艺术,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7.
要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那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走进“问题学生”的心灵世界那更是难上加难。广州市新穗学校就是这样一所专门招收12—17周岁行为偏差的“问题学生”进行教育矫正的特殊学校,学校在多年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教育探索中形成了“日记教育”这样一种传统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8.
走进童心     
抱怨孩子,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孩子。走进孩子,我们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飞机回家洗脸从幼儿园回到家里,恬恬一脸的不高兴。“怎么啦?”我轻声问她。“今天老师问我们,‘如果一个小朋友上幼儿园时忘了洗脸,可以教他用什么方  相似文献   

9.
阳光明媚的周日下午,我带着孩子到小区花园遛弯。一到花园,女儿便拉着我的手直奔滑梯。每当周末,这里总是很热闹。这会儿滑梯上也有20多个孩子。在滑梯周围虎视眈眈地盯着孩子的大人也不下20人。不少家长不满足于盯,还得在滑梯上窜下跳地跟着孩子玩,很是辛苦!  相似文献   

10.
刘丹 《父母必读》2022,(6):30-35
<正>童书是一座桥梁,可以让我们通往童年世界,唤起童年记忆,更能探寻到有关童年的快乐和很多童年的秘密。在给孩子讲童书里面的故事的时候,如果我们能顺着故事走进孩子的世界,会突然理解孩子的一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也因此更了解该如何与孩子沟通。也许,我们一直苦恼的某个教育难题会迎刃而解,我们一直希望传递给孩子的某些重要观念,在讲故事中会被他自然地汲取。  相似文献   

11.
滑梯“生”钉…… 一天,放学时间到了,家长们陆陆续续接回孩子。有的孩子不愿意回家,由家长带着在幼儿园的游乐场玩耍。一位生龙活虎的小男孩爬上了滑梯,满面带笑地滑向正在下面等候着的妈妈。这时,只听一声惨叫,随着孩子滑向地面,血顺着滑梯流成一行。妈妈着急地抱起孩子跑向园卫生室。医生立  相似文献   

12.
班主任首要的任务是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让青少年“成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而为了了解孩子,就应该不断地观察、研究。不了解孩子,不深刻注意发生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因此也就是没有意义的。要成为学生雪中送炭的帮助者,心灵创伤的医治者。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有人说:  相似文献   

13.
在工作中,在与孩子相处的日子里,曾发生了许许多多打动我心扉的故事。有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使我深深地感到,童心世界是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走进这个世界就会对孩子多一分了解和尊重,就会发自内心的爱这个世界,成为孩子们的朋友。于义是个调皮、好动的孩子,凡是来我们班的老师都会对于义这个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经常会钻入玩具柜翻腾着别人带来的玩具、活动室里贴在墙上的图片撕破了、玩具汽车掉了车轮、活动区的玩具弄坏了……常常出自他的杰作,在班里大家都叫他“破坏大王”,为此,我们两位老师从小班到现在是想尽了办法伤透了脑筋,从家长…  相似文献   

14.
仝畅 《辅导员》2015,(9):62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心理、兴趣、才能、禀赋,就谈不上教育”。古今中外教育理论都十分明确指出,要想教育学生,必须首先全面地了解学生,了解孩子的心理,关注学生心理,塑造健康人格。2014年我教五年级时,我班转来一位男生,名叫小曾,虽才11岁,个头却有1.75米,人高马大。刚到班里,我就发现他有很多不寻常处:下课从不主动与人交流,但课堂发言非常积极;个头挺  相似文献   

15.
做父母的总是竭尽全力爱护孩子,甚至把自己都置之度外。只要孩子不吃苦,不遭遇患难,凡事顺顺利利就好。下面的一些场景,对很多父母来说,可能都不陌生。明明,一个四岁的小女孩,一次玩滑梯不小心手被严重扭伤,妈妈第一反应:你怎么这样不小心啊?!我早告诉过你,不能从这边旋转梯子上去,你看你!以后,只要明明玩滑梯之类的游戏设施,身后总是有妈妈或者爸爸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6.
我班里有一名言语障碍儿童叫新新(化名)。他一个字音也发不清楚,别人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他也从不理睬别人对他说的话。他从不与人对视,眼睛里流露出的是游离的目光,自控能力也特别差,活动时坐不住,还不时发出怪声,到处乱跑。孩子的言语障碍,已严重影响了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与同龄孩子相比,他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我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良好的环境激励着幼儿不断进取,健康地成长。教师走进孩子的世界里,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与孩子建立深厚的感情,…  相似文献   

17.
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听过琚贻桐老师作的报告。她的报告让我们由衷地感到,教育是一门艺术。今天,我们又带着这一份崇敬,走近了她。和琚老师谈话,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她谦虚的态度。她总是在说,我没有什么,没有什么,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然而,当她用心解读孩子这本书时,当她将教育孩子的一件件生动事例娓娓道来时,我们又一次为之感动了。琚老师是在用心诠释她对爱的理解。就让我们跟着琚老师一起走进童心世界吧。了解、关注每一个孩子作为一位特级教师,琚老师在如何尊重、理解孩子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她认为,爱是走进童心世界的前提,了…  相似文献   

18.
<正>小石榴快两岁的时候,我带他去滑滑梯。广场上有很多滑梯,从一两米高到三四米高,他从低到高,用两天的时间全部体验了一遍。每次当他犹豫或者害怕的时候,我都在滑梯下面说:“宝宝,妈妈在,我会保护你的。”然后他就会顺着滑梯滑下来。可是,从那次之后,一直到他四岁三个月,他就再也不独自滑滑梯了,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游乐场。只有老师抱他或者我抱他,他才会滑,如果没有人抱,他就不滑。为此,这两年来,我心里数次翻滚起内疚和自责的情绪。总想着,  相似文献   

19.
说日记     
从幼儿成为小学生,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转变: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如何帮助孩子度过这个“转折期”,是学校和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作为家长,我想出了一个帮助孩子“说日记”的办法,使家长在了解孩子学习的同时.让孩子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为了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刚开始的几天,他一放学,我们就问他:老师是怎么上课的?今天学了些什么呀渐懂了吗?等等。天天的询问把孩子问烦了,不再愿意回答了。不了解孩子就无法教育他。于是,有一天晚上,当孩子写完作业想玩一会的时候,我说:“咱们…  相似文献   

20.
儿童的秘密     
刘良华 《中国德育》2009,(6):61-65,72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并理解孩子。一个世纪以前,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发表《童年的秘密》,呼吁教师和家长尊重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不做反儿童、反教育的事情。现在看来,这个任务依然没有完成。也许,这个任务原本就不可能一次性解决和完成,因为,任何一个父母或教师,一旦承担了教育孩子的责任,他就不得不从头开始,亲自去了解和尊重“童年的秘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