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麦萌 《学习之友》2012,(1):55-56
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时甚至觉得噪音太多。不过在所有这些声音中,有一些是设计者和工程师故意添加进去的“人工噪音”。虽然它们骗了你,不过目的却是让你更舒服。更轻松,更安全……以下是5种我们最熟悉的、善意的“假声”。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每天我都要面对一群"闹海哪吒",着实大伤脑筋。这些学生仿佛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儿,不是把教室的玻璃打破了,就是两个人话不投机打起来了,我像个救火队员似的到处灭火,却总是摁倒葫芦起来瓢。可是,一次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个故事,讲一个古人在院子里种了不少葫芦,他每天都要美美地看看挂在藤上的渐渐长大的葫芦。至于葫芦藤长得怎样他不管,葫芦叶爬满虫子他不治。邻居提醒他,他却说:“我要的是葫芦!”用这个故事来反思我们的教育现状,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老师只想要葫芦。譬如讲3 4,老师问学生:送3个苹果给爸爸,送4个苹果给妈妈,一共送了多少个苹果?孩子们一定能高声回答:7个。要孩子们照此想下去,他们会想到深邃的星空、广袤的原野……许多动人的故事,许多美妙的情境都会被他们那充满活力的头脑神奇地想像出来。可我们的老师却偏偏要拿…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突出的技术性、实践性和产品化特征决定着“专业练声”必将成为其实现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当前关于如何开展练声,以及练什么、怎么练的研究论述比比皆是。但如何有效地保障练声活动的顺利开展且稳定、良性发展下去,进而推动形成优良学风的相关研究表述则比较欠缺。本文从制度的角度出发,提出“约束条件”和“保障措施”两种手段,为播音主持专业形成良好的练声氛围提供实践参照。  相似文献   

5.
我身边的"最强大脑"无疑是我们班的英语老师,别看她个头矮小,其实她的脑袋里装了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东西。开学不到一个月,刘老师就开始在班里给我们传授许多记忆单词、积攒词汇的方法,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这可是个挺费脑子的东西。但刘老师却拍拍胸脯,并不骄傲,而是用激励的语气说:"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成天都在训练自己的词汇量,我每天都会  相似文献   

6.
我要的是葫芦□江西省赣州市大公路第一小学洪曦目的要求: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每天”、“可爱”造句。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相似文献   

7.
本学期,我“捡”了个难啃的“馒头”——数控专业分流出来的一个毕业班。这个班的学生来自原来的三个数控班,成绩差而且行为习惯普遍不好。今天是开学第一天,事情多而杂。晚自修到班级时,才发现工作中仍然有一些疏忽。一个叫谢华的学生气冲冲地对我说“:王老师,你让我坐这个座位,可是座位表上却写着另一个人的名字,我到底该坐在哪里?”正说着,另一个同学过来,也要坐这个位子。原来,因为第一次见面,我不认识学生,安排座位时是让谢华坐这个位置,但填座位表时却写上了另—个同学的名字。因为这个座位靠前,两个人都不愿意坐到其他地方。我问他们…  相似文献   

8.
我有一个坏习惯,做什么事情动作都慢:刷牙、洗脸、上厕所……事事都比别人慢一拍。所以, 爸爸、妈妈送给我个外号——“拖拉机”。这个外号用在我身上,听起来虽然不舒服,但还是挺形象的。每天早上,我一般6点就起床了,可是穿衣、刷牙、洗脸、吃饭就要用50分钟。清晨的大好时光,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被我浪费掉了。  相似文献   

9.
生活往往演绎着许许多多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感受过、经历过,甚至有时从中拔不出脚来,比如,因挫折而怅惘、哀伤,因失败而消沉,因欢乐而不思进取……所有这些,或多或少都会给我们原本绚烂的生活带来阴云。然而,生活也会动恻隐之心的,它将会给我们提供一个从头选择的机会。你将会如何对待这个选择呢 ?请以“如果让我从头选择,我将……”为题作文。文题留给你一个广阔的想像驰骋空间,任你酣畅淋漓地发挥自己的想像能力,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都可以。体裁和字数不限。  相似文献   

10.
目前,许多高校无视师资、设施等方面的条件,一哄而上,盲目开设播音与主持专业。未来几年,将是这些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生存或淘汰的时期。真正办出了水平、培养了人才,这个专业才赢得生存之路;而缺乏师资等条件,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不高、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这个专业就会被淘汰。决定其生存或淘汰的关键因素,是这个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挑战主持人”这一节目,对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来说,无疑是一次意义非凡的预演,应该给我们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一、用最少的水灭火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上至国家元首,下到黎民百姓,人人都会犯错。错误几乎每天都在陪伴着我们每个人,可是在我们某些教师的眼里却往往容忍不了这些还没长大的孩子们的错误。自己犯点儿错误是情有可愿,但是学生犯了错误,尤其是自己不喜欢的学生犯了错误,那简直就是十恶不赦。不批得他体无完肤,整得他没脸见人,就不足以泄胸中之愤。而我认为,这种动辄火冒三丈,或者“严刑峻法”地处理  相似文献   

12.
“选择性”是文学作品的根本性特征之一,也就是说作者写“这一个”而不写“那一个”,背后包含着不同的意义生成动机,而这独特的“意味”也就是文本独特的“篇性”所在。《黄昏清兵卫》为何选择“葫芦”,其背后有着独特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作者个性化的选择倾向,人物的命名也是意味深长,这些要素共同作用于文本和情节,在结构化的表述中形成了“这一篇”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3.
“声乐练声曲”是一种比“发声练习曲”更完整,并包含一定的技术课题,用以巩固并发展演唱技巧的音乐体裁。本文论述了其在声乐教学中对培养声音的连贯性、稳定性,培养学生正确表达作品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从而强调了“声乐练声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家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叫我“拖拉机”。因为我做什么事情都特别慢:穿衣服慢,吃饭慢,写作业慢,就连走路也很慢。所以,我才得了这么个不雅的外号。“拖拉机”这个外号,虽然听起来让人不舒服,但是用在我身上确实挺贴切。每天早晨,六点钟不到我就起床了,穿衣、刷牙、洗脸、上厕所,这些一般都要花去我三十多分钟的时间。干完这些事,已是6点30分左右了,可我还要吃饭,吃饭又得花二十多分钟。啊!都快7点了,早晨的大好时光就被我这样“拖拉”掉了,唉!要不是早晨爸爸把车开得飞快,相信我一定每天都会迟到。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每天晨练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生活往往演绎着许许多多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感受过、经历过,甚至有时从中拔不出脚来,比如,因挫折而怅惘、哀伤,因失败而消沉,因欢乐而不思进取……所有这些,或多或少都会给我们原本绚烂的生活带来阴云。然而,生活也会动恻隐之心的,它将会给我们提供一个从头选择的机会。你将会如何对待这个选择呢 ?请以“如果让我从头选择,我将……”为题作文。文题留给你一个广阔的想像驰骋空间,任你酣畅淋漓地发挥自己的想像能力,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都可以。体裁和字数不限。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依葫芦画瓢,就是说照样子做。可是,别的事都可以依葫芦画瓢,写文章却不行。葫芦要依,可画出来的不能是与“葫芦”一模一样的“瓢”,需得有所变更。可以依葫芦画“盆”,画“碗”,画“碟”,画……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依葫芦画“X”的练习。下面这段话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请依照“不必说……也不必说………  相似文献   

17.
“我养成了随手关灯的好习惯!”“我养成了每天阅读一小时的好习惯!”“我养成了双手接递物品的好习惯!”……走在校园中,任何一名学生,都会自豪地告诉你:“我有一个好习惯!”学生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我们开展了“81个好习惯”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18.
生活往往演绎着许许多多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感受过、经历过,甚至有时从中拔不出脚来,比如,因挫折而怅惘、哀伤,因失败而消沉,因欢乐而不思进取……所有这些,或多或少都会给我们原本绚烂的生活带来阴云。然而,生活也会动恻隐之心的,它将会给我们提供一个从头选择的机会。你将会如何对待这个选择呢 ?请以“如果让我从头选择,我将……”为题作文。文题留给你一个广阔的想像驰骋空间,任你酣畅淋漓地发挥自己的想像能力,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都可以。体裁和字数不限。  相似文献   

19.
一、用最少的水灭火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上至国家元首,下到黎民百姓,人人都会犯错。错误几乎每天都在陪伴着我们每个人.可是在我们某些教师的眼里却往往容忍不了这些还没长大的孩子们的错误。自己犯点儿错误是情有可愿,但是学生犯了错误,尤其是自己不喜欢的学生犯了错误,那简直就是十恶不赦。  相似文献   

20.
梁增红 《师道》2003,(4):21-23
“唉,这些学生真笨!那道题我都讲了不知多少遍了,还是不会!”“这个班的学生太差劲!我问了几个问题,没有一个人举手回答,真是死水一潭!”“唉,又是那几个‘差生’没做作业!”……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耳畔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稍微婉转一点的,同事之间相互发发牢骚;粗暴一些的,则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奚落一下,以解心头之恨。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老师们被逼于应试教育的无奈之举:广大一线老师从事着加班加点的教学,管头管脚的教育,可谓“诲人不倦”。而这些辛苦付之于那些所谓的差生身上,犹如“把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