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发 《广西教育》2012,(28):53-54,61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民族、多种语言、多种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国家。总人口约2833万,除了马来族(占54.6%)、华族(占24.6%)和印度族(占7%)之外,还有沙盖、母鲁、依班、达雅、卡达山、巴蛟、锡兰和傣族等30多种民族。1957年独立,名为马来亚联合邦;1963年成立马来西亚。目前,马来半岛简称“西马”,砂拉越和沙巴则称为“东马”。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国土面积600多平方公里,人口接近400万。是个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甚至其填海的泥土都要从邻国马来西亚进口。自1965年独立以来,凭着各民族人民的聪明智慧,经过30年的努力,于1995年闯入发达国家行列。目前,以其人均GD P两万多美元的骄人成绩,令世人称奇。教育政策在提升新加坡人的素质,构建法制、整洁、文明的现代化城市国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新加坡的教育有其独特之处。首先,实行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新加坡民族有华族、马来族、印度族、泰米尔族等。75%为华人,17%为马来人,7%为印度人,其余为亚欧裔。为促使各民族平等…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英语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历史渊源,新加坡英语在语音、语调、词汇及语法等方面受到当地居民华族、印度族和马来族等种族的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研究新加坡英语对我国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的移民国家。1965年刚独立时,新加坡人口达到200万,其中华人占总人口的77%,马来人占14%,印度族占7.6%,其余为阿拉伯人、苏格兰人、荷兰人、阿富汉人、菲律宾人、缅甸人以及欧亚混血种人。到2003年6月总人口估计为418.5万人,其中华人占76.2%、马来人占13.8%、印度人占8.3%、其他种族占1.7%。诸族群中,华人约有70%以上信奉佛教和道教,马来族99%信奉伊斯兰教,印度族50%以上信奉印度教,20%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面积只有600多平方千米,是一个华人占主导地位却以英语为官方通用语言的发达国家。新加坡人口密度大,民族关系复杂,小小的国家就包含了华族、马来族、印度族、欧亚族等民族,再加上众多的国际流动人口,使它成为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陈炳易 《中国教师》2006,(12):10-12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滥觞于19世纪初,发展至今已经有180多年的历史。华文教育历经了风风雨雨,艰难坎坷的奋斗,期间也穿插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造就了现在华文教育的茁壮成长,蔚然成林。马来西亚华族重视华文教育,一方面极力捍卫、发展民族教育;一方面极力融入马来西亚多元文化、语言的大家庭里,与国家发展接轨,无形中塑造了现今华文小学独有的校园文化特色。一、繁衍中华文化的苗床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最为完善的国家。目前,全国有1,287所华文小学,学生642,914人。华文小学是维护民族文化传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堡垒。保持华族文…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于不愿意提及和使用的词语,转用另一种委婉的方式来表达的就是禁忌语。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马来西亚,禁忌语产生的主要因素有畏惧灾祸、避俗求雅、婉言人短及等级观念等,其种类包括凶祸性禁忌语、猥亵性禁忌语、亵渎性禁忌语及称谓禁忌语。相比较而言,华族的禁忌语比巫族要多,主要是因为华族的求福心理更强些。本文分析了马来西亚不同民族的禁忌语,对完善马来西亚汉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策略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去年仲夏,我到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访问。在我所接触到的华族、马来族和其他民族的朋友中了解到,虽然陈嘉庚离开我们已有三十多年,但他的影响仍然深深地留在我国和南洋各族人民的心中。 陈嘉庚(一八七四至一九六一)一生对中华民族和南洋各族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是跨越国界和跨越世纪的。一生勤奋的陈嘉庚,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还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陈嘉庚的精神力量,集中表现在他对自己祖国的无比热爱,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巨大财富的无私奉献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的语言政策与华文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加坡是以华族、巫族(马来人和印尼人)和印度族为主的多种族国家,在300多万人口中,华族人口约占75%。面对多元语言、多元文化的现实,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语言政策的制订和双语教育的推行。本文根据作者的了解和有关的文献,扼要介绍新加坡语言政策、语言计划的内容及其制订的历程、并赂述新加坡双语的实质和近20年来在华族人民中开展、推行华语运动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0.
马来西亚的华人占其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有着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在内的层次齐全的体系。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同其国民教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相互交融,又相对独立。研究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及其国民教育的区别、联系及各自特点,有助于我们看清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境况,对未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有着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向读者详细权威地介绍留学马来西亚的情况,我们专门采访了马来西亚驻华使馆一等秘书陈文宙先生。他一看就是个标准的东南亚人,而且是一个幽默的马来西亚人,当我采访结束感谢他接受采访时,他笑着说要写好一点哟。马来西亚有很多华人,陈先生说他祖籍福建。他是在马来西亚长大的第三代人。怪不得,他流利的中国话应该比许多中国的南方人还要好得多。问:去年到马留学的中国学生有数字统计吗?答:去年发放签证的数目是11000  相似文献   

12.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地区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其高等教育在行政管理上,完全实行中央革权制。马来西亚的大学都属公立。现有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国民大学、马来西亚滨城理科大学等八所大学。公立学院有东姑亚都拉曼学院、玛拉工艺学院等八所学院。它们担负着为马来西亚培养国家行政、经济、科技和教育以及各类专业高级人才的任务。本文拟对马来西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作一些探讨,以期得到有益的启下。一、马来西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主要特点现行马来西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是1971年马来西亚政府公布“马来西亚大学和大学学院法”后开始贯彻执…  相似文献   

13.
马来西亚华文报纸历史悠久,一直致力于文化传播与华文教育的发展,以强化华人的文化认同感,承传优秀的华族文化传统。华文报纸通过发表新闻评论,创办教育专刊、文艺副刊等方式,在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与华文教育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来西亚2000年的教育目标1.培养效忠及团结的马来西亚人;2.培养拥有信念、尊贵品德、有学识、敏捷及平和的人类;3.为国家的需求及进步提供人力资源;4.为所有马来西亚公民提供教育机会。(摘自《世界教育信息》1994.4)马来西亚2000年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一、教育制度概况 马来西亚有一套高度集中化的教育制度,由教育部统一管理。1957年的教育条例和1961年的教育法阐明了国家的教育政策,即建立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以满足全民族的需要,促进其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社会。发展和使用统一的课程,使用国家语言——巴哈撒马来西亚文作为主要教学手段,成了在青少年中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工具。 马来西亚的普通教育包括小学6年,初中3年,高  相似文献   

16.
独立以来,马来西亚教育公共开支的增长速度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在政府财政支出中与国防支出相当,占总预算的13%-22%。马来西亚宪法规定,发展教育是联邦政府的责任。作为促进国民团结和统一,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清除社会各阶层、种族和地区不平等的重要手段,教育被列为马来西亚国家发展计划的优先发展项目,一直受到马来西亚政府的高度重视。  改革教育结构,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马来西亚政府致力于把单一落后的教育结构变为多元教育结构,采取普教、职教一体化的教育方针,积极构建较为完善的职业教…  相似文献   

17.
马来西亚凭借其相对低廉的留学费用、较低的留学 门槛、不俗的教育水准以及独特的"转移制"课程,使得 这位近邻长期保持着对国内学生的吸引力。 开放成熟的教育环境 在许多人心目中,去马来西亚留学是因去英、美、 加、澳等国不成,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事实上,相对于全 国2300万人口,马来西亚私立教育的发达程度是很 令人吃惊的。有关数据显示,目前马来西亚有10所高  相似文献   

18.
试论马来西亚的教育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西亚是一个主要由马来人、华人、印巴人等所组成的多民族的国家,而且先后遭受葡萄牙、荷兰、英国以及日本的侵占,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长达数百年之久,其中英国殖民统治时间最长。这就决定了马来西亚在1957年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后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消除殖民统治的影响,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以及尽快地恢复和发展经济。而教育则被视为完成这一任务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正如达立报告书(1960年)所指出的“我们要时常牢记,教育可以作为国家统一和繁荣的媒介”。事实上,自独立以来,马来西亚一直在为实现马来西亚化的教育而进行着…  相似文献   

19.
马来西亚曾有过长期的殖民地历史,正是这种历史决定了马来西亚教育按种族发展的特点。从独立前(1957年)直至60年代,马来西亚中小学按其教学语言分类。有马来西亚语学校、汉语学校、泰米尔学校和英语学校四种。二战以后,尤其是独立以后,强烈的国家主义意识,使得马来西亚改组并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历史比较分析立场,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国际化发轫期,典型特质为马来人优先政策下的被动国际化。建国初期以“固打制”为代表的马来人优先政策迫使大批非马来族学生出走留学,国际化被动发轫。第二阶段为国际化壮大期,典型特质为马来化特权政策松动中的主动国际化。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私有化的大发展推动国际化逐渐冲破马来化的裹挟,国际化日益发展壮大。第三阶段为国际化深拓期,典型特质为马来化政策式微下的双向国际化,即在国际高等教育枢纽战略下,高等教育呈现国际、国内市场双向并进趋势。在国际化与马来化的博弈中,马来西亚不断推进政府、大学与市场间关系的调整、适应与平衡,实现由国家控制到国家监督的转变,并逐渐形成具有马来西亚特质的政府、大学与市场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